林金泰,北京大学2003届大气科学学士、经济学学士(双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气化学、卫星遥感、气候变化、全球化大气污染,发表的论文曾获《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Cozzarelli 奖。201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奖、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在国发院校友部的筹划下,我们采访了从国发院(原CCER)经济学双学位毕业十五年的林金泰校友,交流过程中,林金泰校友表现出的健谈、幽默和对学术的热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9年,林金泰踏入了北大的校门,在当时的地球物理系学习大气科学。来自福建的林金泰,自小在父母经商的熏陶下,对经济学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林金泰趣谈道:“在世纪初的北大校园流行着两件事,一个是出国留学,另一个是读经双”。CCER高质量的经双项目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同学报考,林金泰也是其中一员,享受着经双给他带来的认识经济学的宝贵机会。经济学的一些理念,比如价格弹性、供求关系等,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经双的学习的确对我以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我能够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大气污染问题,这是很多专业从事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人员所不具备的”,林金泰回忆道。
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以及对自我的深层次剖析之后,在大三那一年林金泰决定出国深造,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工作。在此后读博的几年,林金泰研习大气污染科学问题,特别是跨境大气污染输送问题。“读本科时就对大气污染有非常直观的认识,感觉北京的天好像有点灰灰的,不如老家干净”。在哈佛大学Harvard China Project做博后期间,林金泰专注于研究中国大气环境问题,思考中国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跨境污染转移的关系。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林金泰逐渐意识到:全球化的跨境大气污染转移不仅仅由于大气输送,可能与贸易也有关系,而且一个产业的环境影响,不只包含这个产业直接排放出来的污染,也包含这个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和相关排放的影响。举例来说,制衣厂直接排放污染,并且制衣厂需要电力生产和交通运输等其他经济部门的支撑,这也会间接地引起污染。如何定量这些间接的经济和环境关系以进一步研究背后的污染转移问题,是一直困扰林金泰的难题。
2011年5月,林金泰的研究迎来了转机。当时林金泰在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大气化学模型方面的专业学术会议。会议期间,他无意中读到《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关于贸易导致“碳转移”的论文,这让他了解到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特别是如何把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用于分析环境问题。这个发现让他茅塞顿开。于是,林金泰开始组建团队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林金泰还联系了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和贺克斌教授的团队,恰好两位清华教授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双方一拍即合,随后一起组织国际上有关研究团队,围绕大气输送和经济贸易影响下的跨境污染转移问题,展开了多年的跨学科、跨国家的学术合作研究。
通过与大气输送的结合,经济贸易对全球和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科学上如何量化?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学术研究领域近乎是空白状态。林金泰和合作者另辟蹊径,用经济学的思维与方法,探寻环境污染问题,他们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改变了以往仅从大气输送角度认为中国污染影响美国等地的观念。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大气污染的全球化及其气候环境健康影响与全球消费、贸易和大气输送过程有密切关系,这对于厘清贸易、排放和气候环境健康的关系、制订有效的全球环境政策和协同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团队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并荣获该期刊Cozzarelli奖。
林金泰一直庆幸自己当年选择了国发院经济学双学位项目,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开拓了他的视野,使他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环境污染领域的问题。现在在北大物理学院执教的他更加深切地认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新的思考自己本专业问题的角度。同时林金泰还指出,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商学院的教育,环境教育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国外的商学院中,比如哈佛大学的商学院项目,都会设置一些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把环保的理念嵌入到未来企业家的脑海中,也希望国内的商学院教育能够逐渐重视起来。
撰稿:余一然
编辑: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