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 邢亦青:数字经济与网络外部性

发布日期:2024-03-10 07:24    来源:

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发展研究院开始推出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旨在促进国发院师生内部跨领域交流,鼓励老师们分享新的研究想法,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潜在的学术合作。本次下午茶是2024年春季学期的首次活动,于2024年3月4日下午2点至3点在承泽园333教室举行。本次下午茶由邢亦青老师主讲,题目为《数字经济与网络外部性》。邢老师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探讨了网络外部性对个体经济社会的诸多影响,并提出若干数字经济情景下的研究思路。讲座讨论氛围浓厚,轻松愉悦,与会师生在交流中获得了丰富的学术灵感碰撞。


下午茶开场

邢老师开门见山地指出,数字经济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网络外部性,即消费者使用产品服务的效用受到其他人的使用情况影响。网络外部性体现在数字产业的方方面面,这既包括云服务、社交媒体等产品服务的使用,也包括同侪效应、合作等行为溢出。随着时代发展,数字技术也给传统商品和行业赋予了网络外部性的属性:譬如日常的衣食住行,过去往往属于个体消费的范畴;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普遍应用,人们在朋友圈中分享体验,就使得人们的消费行为互相影响,因此具有了网络外部性。

经典研究对网络外部性的讨论主要基于社会加总层面,每个用户得到的效用和相应商品的用户总数量、总使用量相关。传统定义胜在简洁,但也缺失了一些重要方面。如果从异质性的视角出发,网络外部性有三个很明显的维度。第一是强度,即不同用户面对和创造的网络外部性天差地别,例如社交平台的头部作者和普通用户影响力截然不同。第二是方向,即外部性的影响可能是单向的,一部分群体更容易受另一些群体的影响。第三是对象,即个体受到哪些“周围人”的影响,而非简单关注社会加总。

邢老师指出,引入网络分析工具有助于突破传统网络外部性的局限,为分析上述异质性提供了一般的工具和视角。网络分析单位是若干个体的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连接,这可以很好反映网络外部性的异质性:网络连接体现谁对谁具有影响;每个人的连接数不同、影响的对象也不同;连接可能是有方向的,对应着外部性影响可以是单向的。在网络分析视角下,人们的行为和结果不仅依赖于社会加总意义的外部性,更和网络结构相关。


邢老师讲解网络外部性概念

接下来,邢老师结合同性相吸(Homophily,亦作“网络同质性”)的概念,阐释了网络外部性和网络结构特征如何对经济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同性相吸描述的是“相似的人更容易互动”这一倾向,即俗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性相吸往往基于同学、同辈、同乡、同阶层等社会分层特征。在同性相吸存在时,网络外部性的组内强度可能远大于组间强度,进而对不同人群的经济行为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网络扩散,由于同性相吸存在,一些习惯最终在某个特定群体内流行开,但不流传到其他群体,导致在不同人群之间,观察到系统性的行为或结果差异。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外部性,通过同性相吸的网络结构,成为了不平等的“放大器”:群体间微小的初始差异被这一常见的社会交互模式不断放大,最终导致组间系统性的差异和持续的不平等。上述例子中,行为习惯的内涵非常广泛:人们是否使用某个产品?是否注册某种数字金融服务?以及就业和养老健康如何决策?相关重要应用中经常观察到扎堆聚集的情况,或者不同人群间显著的不平衡,背后均可能受到网络外部性和网络结构的影响。


师生踊跃参与

给定同性相吸的概念和理论影响,邢老师提出了实证上甄别这一效应的一些思考。第一个思考来自识别上,研究者如果观测到社会群体间的差异,如何确定它是来源于偏好等人群基本特征,还是由人们的互动模式(如网络结构和网络外部性)导致?如何理清和量化网络结构和外部性的影响,对数据和识别方法提出挑战。第二个思考来自因果关系上,网络的建立和网络对行为的影响往往相互是影响的——是同侪效应导致行为趋同(网络外部性),还是偏好一致导致更容易建立网络连接(同性相吸),这是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如何找出外生冲击,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非常关键。第三个思考则基于数字经济:随着数字、平台经济的发展,许多消费和劳动从线下转到线上,涌现出全新的数据和新的识别策略,对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机会。例如依托平台可以得到人们线上的互动情况,基于社交软件可以探索网络形成方面的随机实验干预等等。

随后,邢老师结合自己过去若干年的研究,讨论了同性相吸的经济成因。邢老师和Matthew Jackson教授早年的网上实验表明,相似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预测解读彼此行为,这成为同性相吸的原因。他与合作者近期的研究则关注同性相吸在多重网络中的扩散,即在某些类型的网络里容易亲密连接的个体,也更容易通过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相关性,扩散到其他类型的网络连接中。

展望未来,数字经济时代下,网络外部性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而诸如同性相吸等一系列网络特性如何演化,也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譬如,数字技术大大降低人们建立连接的搜寻成本,对朋友的选择可以更加广泛;此时,制约网络形成的条件从空间/交通/可及人群等地理因素,逐渐变成注意力/时间/耐心等心理因素。约束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互动特征(网络结构)?譬如,随着搜寻成本的降低和可及人群的扩大,人们是否更容易选择跟自己趋同的朋友(即同性相吸)?是否能由此解释信念极化、行为内卷等重要的经济社会热点趋势?邢老师与合作者们在最新的研究工作中正在对此进行探索。

在下午茶讲座最后,邢老师提出数字平台里网络研究的一些开放问题。其一是推荐算法对用户行为、商家定价的影响,其二是商家和消费者之外、平台的角色和作用,其三是理解网络大V的角色和作用,最后则是理论和范式的创新——如平台用算法的快速迭代代替静态求解最优。在与会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次下午茶分享会圆满结束。与会师生对数字经济和网络外部性问题深感共鸣,和邢老师就网络效应和其他机制的交互、网络连接形成的过程、人们对算法的应对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文字撰稿:赵家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