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青年师说 | 黄炜:走心的学术才能行稳致远

发布日期:2022-10-21 09:48    来源:

编者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大国发院每年都会主动去寻找和引进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或有傲人的研究成果,或有独到的研究心得,或有深厚的研究潜质,或有非凡的智库或教学功底。

但在此之前,他们也都曾是一名普通的学生。

他们何时发现了自己的潜质?又如何得以激发?他们的星光何时开始闪耀?人生或学术的转折点是什么?这一路走来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或心得?

今天,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一起走近北大国发院的学术新星。本期的主角是北大国发院副教授(长聘)黄炜。

黄炜在回到北大国发院任教之前,曾是这里的学生,是从北大朗润园走出去并曾留下印记的一员。如果搜索北大国发院的历史报道,不难找到黄炜的记录。

为期6天的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结营,除了开营仪式,霍德明、卢锋、林毅夫、余淼杰、李玲、周其仁诸位教授主讲的内容,大家还回味无穷……拉歌比赛时又个个歌喉了得,尤其是黄炜,男生版邓丽君能出全集、一曲《小龙人》秒回童年(报道时间为2007年8月25日)。

晚7点的CCER中心(国发院前身)经济双学位经验交流会……经双本科毕业后,从北大物理学院保送到中心读研的黄炜,正在生动介绍老师们的授课风格和各门课程学习方法。(报道时间为2008年4月28日)

晚上的出国申请交流会分享主角,是今年获得美国顶尖名校经济学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的7位2008级研究生……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黄炜在分享中表示,他很早就确定了研究方向,与不同领域的国内外老师交流提升,是终身受益的学习法宝。(报道时间为2011年4月21日)

这些内容图文并茂,生动记录下黄炜的求学生涯片段。但如今的黄炜已经崭露星光。

北大国发院硕士毕业后,他成为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博士毕业又先后任职于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2022年9月重回国发院。在海外求学和工作期间,他已经在核心期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

本科:从物理转向经济

黄炜在北大物理学院读本科的时候,曾获得过北大三好学生标兵、北大五四奖学金和北京大学-摩根斯坦利研究奖学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北大优秀毕业生。

在他身上,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是本科期间修读国发院的经济学本科双学位(简称经双),此后踏上经济学的道路。双学位毕业后,他开始国发院的经济学硕士学习。

为什么要读国发院的经双?又是什么促使他对自己的专业进行再思考?黄炜回答说,“当时就想看看数理化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国发院的经济学双学位闻名全校,心生向往”。为此,大一时他就买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因为担心被同学说是“物理叛徒”,只能藏在书柜不显眼的角落,有时间再拿出来学习。

经济学双学位真正报名时,黄炜又经历了一番挣扎:家人担心同时学两个专业吃不消,他也不确定能否平衡好精力。为保证本专业学习,经济学正式开课之初,黄炜对经双学习仍不自信,直到学完难度较高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在两三百人里的成绩出类拔萃,他才有了信心。

此后,黄炜越优秀越努力,同时又越努力越优秀,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有一句理工科对高难课程的打油诗“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分析心泛寒”,黄炜决定挑战一下自己,他听从平新乔、汪浩等老师的建议,真的去北大数院选修了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和测度论。学完,他再听经济学“三高课”(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感觉难度不那么高了”。

黄炜在双学位期间的出色表现给国发院多位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大三暑假,经老师推荐,他参加了国发院夏令营。全国知名高校的优秀同龄人相聚一堂,集中探讨经济话题,有时通宵达旦,令黄炜深受感染,自此下定决心把未来的学习方向换成经济学。

硕士:从纯理论转向实证

毕业之际,黄炜顺利保研到国发院。此时,他想探究真实世界的欲望更加强烈,在硕士求学阶段,黄炜同时担任班长、助教和助研工作;经济学研究方向也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实证分析,跟随赵耀辉、雷晓燕两位老师开启严谨的学术研究训练。

黄炜清楚地记得他人生的首个经济学研究课题始于大四,主要研究国内双胞胎生育和一孩政策的关系。在研究所需的数据汇总和挖掘过程中,黄炜真切体会到数据对理论的冲击力,深感很多实际问题不能全然用理论去说明,并逐渐培养出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习惯。这也是黄炜正式读研后调整研究方向的一大原因。

多年跟踪研究后,2016年黄炜作为第一作者与雷晓燕和赵耀辉老师联合发表One-Child Policy and the Rise of Man-made Twins。对此,有同行评价说:该文对机制的研究以及数据处理均比较细致入微,分析政策影响时对民族、城乡、不同方法(政策实验与惩罚率)都做了细分,非常值得学习,尤其精彩的是附录部分的分析,逻辑清晰,对于数据不全、无法直接量化变量时的研究和写作也都创新了思路。

伴随着经验累积,黄炜对贫困、养老、生育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也更具体而深入。比如,他探究出老年人身高缩减现象与自身幼年时的营养状况、受教育水平、养老条件等相关。在经济领域的数据不足时,他又引入医学研究数据予以佐证,这又促进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问卷的更新。

博士: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国发院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一次偶然经历,对黄炜的学术道路再一次带来深刻改变。

当时,黄炜作为志愿者被安排接待来自哈佛大学劳动经济学领域的Richard Freeman教授。意外的是,教授与之深入交流的话题是量子物理,并从他这里了解到中国科学家的很多现实情况,对哈佛教授关于科学家产出课题的研究大有裨益。Richard Freeman教授后来询问黄炜的未来求学打算,得知黄炜有出国打算时,他立刻表示可以帮写推荐信。得到全球牛校顶级经济学家的认可和鼓励,黄炜很快认真投入语言备考和申请,最终如愿收到哈佛大学的Offer。

黄炜坦言,在哈佛师从David Cutler和Richard Freeman的5年时光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飞速成长期。

进入哈佛,黄炜的最大收获之一是进一步打开了国际格局,“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方法和成果都不再局限于中国,而是自觉地放到更大的坐标系里。比如,其他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同类现象或问题,他们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又有哪些问题,并追问这些研究对他国的意义;再或者,用国外的理论反观中国的现象和问题,可能会发现国内现实正好佐证那些理论或是有所不同”。

当然,哈佛和国发院的学习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老师们都强调学习和研究最重要的是问题本身,找对一个问题有时候比自己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好问题可能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至于解答方法,“大道至简,能把问题回答清楚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每个问题都可能存在最适合的方法去解答,刻意追求模型的复杂化反而是舍本逐末”。

黄炜对研究有一个总结,那就是“研究一定要有受众(听众或读者)意识”。学术写作和授课过程中他都会问自己,所准备的内容是不是目标群体期望听到或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后来作为导师辅导学生,他也会提醒同学们不能满足于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是受众从中能得到什么。

回北大执教:用学术推动中国进步

从哈佛开始的10年国际化历练,让黄炜意识到人们因为地域不同,观念差距很大。“中国人熟知的很多事物可能国际社会不了解,或者难以理解。一国的经验对别国可能也很有参考价值,但人们不知道,或者价值被严重低估”。

由此,黄炜认为深入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做法,尤其是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

这也是黄炜选择回国的深层原因之一。恰好,北大是他钟情的母校,国发院的学术和智库地位,尤其是将学术与现实结合的学风也让他颇为心动。

当然,黄炜归国的原因不止于此,国发院里还有他亲切的师友、志趣相投的同行人,他说“回到国发院就像回家”。学院也并未把他视为新人,入职不久便赋予他本科生项目管理的相关行政工作。

善于与人交流的黄炜很快成为学生们亦师亦友的存在。为此,黄炜还定下一个原则:和学生一起聊天和吐槽时他是兄长的角色,而和学生一起学习和研究时是师长的角色,二者必须泾渭分明。

针对学院的本科生培养特点,他总结说,“国发院本科教育项目,包括双学位教育和校外辅修项目,其实是非常好的博雅教育平台,不仅给北大经济本科生,还有北大非经济本科生以及校外学生,都打开了开阔人生的通道,提供拥有多元的学科背景的机会,同时也赋予人生更多精彩”。有感于当前国内学生太卷,他劝诫大家:“不要急于发表论文,不要急于毕业找工作,也不要急于为读研读博而钻研高深的专业知识,要专注于当下专业知识和学术基本能力的累积,厚积薄发才是学术正道”。

(文:王志勤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