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林毅夫:如何推开经济学的大门
发布日期:2022-07-07 10:00 来源:
题记:2022年6月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应邀出席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抖音、西瓜视频主办的专场直播。本文根据林毅夫教授的分享整理。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问:高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尤其最近两年的高考生承受了备考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分数线发布后,填报高考志愿将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请问林老师,怎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林毅夫:首先恭喜今年的高考生,跟往年的学生相比,你们是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各位在备考时非常紧张,同时还有高温和抗疫,所以挑战多于往年。你们经受住了考验,今后会更有能力把握机遇。
其次,选专业非常重要。我作为老师、家长,经常碰到子弟、学生、朋友来问我这个问题。我知道,通常各位听到的是哪个专业好、哪个专业热门、赚钱多,就鼓励大家选哪个专业。
我听过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来自于我在芝加哥大学的一位老师——加里·贝克尔。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女儿也曾问他这个问题,即将步入大学该如何选择专业。
他给了女儿两点建议:
第一,先想想自己在哪些事、哪些科目上得心应手。当然,一个人得心应手的事情不只是一项,可能会有很多项。因为还有第二点。
第二,在你得心应手的事情当中,选择你喜欢的。
后来我当老师三十年,越来越觉得他的回答真好。因为,如果你选的专业是你得心应手的,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同时,如果你喜欢的话,你会在学习和将来工作过程中也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本身就是享受。如果你享受,你就会为它不眠不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此,你就可以取得最大的成就,并且获得内心的满足。
今天中国已经走过了考虑何种职业才能养活你的阶段,各行各业的存在都有一定的价值。只要你做得够好,你内心一定能获得满足感,并得到社会承认。
北大就有一位著名的校友——樊锦诗。她选择到敦煌,多年来十分冷僻,远不如现在热门,但她喜欢,去之后就扎根于此。工作过程中,她收获了内心最大的满足,成就非凡,颇受大家尊重。这就是一个例子。
反过来,如果哪个专业热门或收入高就选哪个做专业,那会如何?如果这个专业正好是你得心应手又喜欢的,当然不错。但万一不是的,你会事倍功半,也无法享受过程,工作成为很大的负担。并且,热门行业的竞争很激烈,如果别人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你事倍功半,你很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即使行业收入很高,你被淘汰了也享受不到,重新找工作会受到很大冲击,就算勉强留下来,工作过程很痛苦。这就不是好的选择。
因此,选专业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给朋友们、子弟和所有学生都是这样讲的——选专业和工作,先想想看哪些是你得心应手的,再在其中选择你真正喜欢的。把这个作为你的专业和将来的事业,不只是职业,你会获得最大的满足,因为做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为之拼尽全力的过程中,内心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最可能做出成就。
现在各行各业,只要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一定对国家、社会有其贡献。所以,你不仅可以得到自己内心的满足,也可以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一举两得。
这是我给年轻朋友最重要的忠告。
经济学是什么?
问:很多人说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但也有不少人觉得经济学离自己非常遥远。请林老师讲讲,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它和国家、社会发展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有哪些关系?
林毅夫: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经济学确实是经世济民之学。
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包含很多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等,但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得好,其他方面才可能发展好。因此,经济非常重要。
经济学到底是什么?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它在研究决策者面临选择时,在可能的选择范围内去选择他认为最好的。决策者包含个人、家庭、企业、政治家等。
每个人都要做很多选择,在你可能的选择范围内,怎么去选择你认为最好的?这里也包括刚刚问的第一个问题,怎么选择专业。选择专业要考虑的条件包括考试分数,这决定了你可能进入哪些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分数又决定了你能进入哪个专业,这些都要选择。怎么选择?你要选择你认为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就是我刚才讲的,哪些是你得心应手的,在你得心应手的当中,哪些是你真正喜欢的,这就是最好的。
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经济学的决策思路。
经济学涉及方方面面,对个人、企业如此,对国家亦如此。无论个人还是家庭,如果能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最好的,就会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如果是企业家,在可选择的范围中选出最好的,企业就可以发展得非常成功,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继而创造经济增长;如果是政治家,在可选择的范围里选择最好的,可以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国家发展得更好。
不管是个人、家庭、企业、政治、社会各方面,都要面临选择,经济学就是关于选择的学问,当然非常重要,它会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在所有可能选择的范围之内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学习经济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问:既然经济学如此重要,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经济学?要想学好经济学,应该具备哪些特质?经济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如何?
林毅夫:回答这个问题,就像我在《本体与常无》《解惑集》《园丁集》这些书里所讲,当我们思考问题时,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比如要学好经济学,必须先了解经济学的本质。
我刚才讲,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怎么做选择?有没有固定的答案?实际上没有。比方说,微软的比尔·盖茨要从北京去上海,他有多少交通方式可供选择?他可以走路、坐汽车、坐火车,坐火车也可以坐绿皮车或高铁,他还可以坐飞机,坐飞机可以选经济舱、公务舱、头等舱,甚至私人飞机,这些都是他可能的选择。在这些可能的选择当中,到底哪个最好?取决于他这次旅行的目的,是否赶时间,想不想沿途看看景色等因素。我也经常到上海去,但比他的选择范围少一点了不能乘私人飞机去,因为我没有他那么高的收入,付不起。所以我们两人在这件事上的选择范围不同。
因此,虽然都是在可能选择的范围内选择最好的,但选择的范围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没有固定答案,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标准答案。大家必须了解这一点,然后就能了解什么样的人适合学经济学。我们必须清楚可能选择的范围有多广、目的是什么,但这些又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要学好经济学,有哪些要求?
第一个要求,要真正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我们周遭的人。要去了解他们到底要什么,他们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什么,追求什么,必须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心怀。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关心并且去了解作为决策者的个人、家庭、企业、国家到底在追求什么,当时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什么,可能的选择范围是什么,有了真正的关心,才能掌握这些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说只看书就够,书中内容都是过去的东西,而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然后改造好世界。世界在变,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也不断改变。所以什么样的人适合学经济学?那些真正关心国家、社会,关心人类发展、命运的人。
第二个要求,必须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讲因果关系,你必须掌握什么是“因”,从“因”去了解“果”。要学经济学,你必须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因果关系。因为你要认识世界,用“因”解释世界为什么出现某个现象或问题。这样的认识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让自己在各种可能的选择当中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和家庭,同时最有利于社会的选择,所以必须很好地认识因果关系,以“因”作为切入点,你才能得到期望之“果”。
我认为,如果你具备这两点就可以学好经济学:第一是关心社会,第二是逻辑思维。
关于经济学专业的发展方向,答案也包含在之前的回答中。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我刚才讲,你可以做企业,成为企业家,把企业经营好,在可能的选择范围内做到最好;当然你也可以从政,成为政府官员。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总是要不断做选择,在选择中要知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是想达到什么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到底有多大的选择范围,哪些选项是可能的,这些选项当中哪个最有利于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这也是经济学。
所以你读经济学以后,可以让自己过得好,把企业经营好,作为文化传播者可以把社会舆论引导好,作为政府官员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然你也可以当经济学者,像我这样作为大学老师来研究经济,研究我们国家、社会或世界上发生的问题,了解成因,指出方向,用自己的理解帮助别人了解,尤其是帮助国家和社会发展得好。
我认为,如果你了解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了解经济学真正的内涵,那么在大学读经济学是相当好的选择。它给你开了一扇大门,通过这扇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出有利于实现你自己内心满足和事业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社会进步的选择。
为什么现在是学习经济学的大好时代?
问:林老师在2020年时曾做过一场面对高三学生的直播,后来您也在多个场合重复过,现在是学习经济学的大好时代,为什么?
林毅夫:我们现在的学生们真的是在一个大好的时代。
我在演讲里和很多书中反复谈到,以经济学专业为例,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经济学从哲学当中独立出来,变成一门社会科学,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包括马克思也是在英国工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世界上著名的大师级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其他地方虽不能说绝对没有大师级经济学家,但凤毛麟角。
21世纪,中国会是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会辈出于中国。也就是说,在各位同学年富力强时,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经济学家会来自中国。
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判断?因为经济学理论跟任何理论一样,都是很简单的因果逻辑。如我所讲,经济学必须有逻辑思维,都是怎样的“因”导致怎样的“果”,这个“果”就是你要解释的现象。如何判断哪个理论是重要的,以及提出这个理论的经济学家为什么是大师?既然是很简单的因果关系,就不能以逻辑为评判标准,因为逻辑都很简单。实际上,什么叫重要的理论?解释重要现象的理论就是重要的理论。什么叫重要现象?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就是重要现象。
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时候,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英国是引领世界的经济中心、技术中心、产业中心,所以英国的现象最重要。在认识这个现象时,英国人或者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会更了解如何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当中找出背后的根本原因,把它抽象出来。如果不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这很难。所以,当英国是世界经济中心时,它就是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因为英国的现象最重要,而英国的经济学家和在英国工作的外国经济学家最有条件了解这些现象。英国的现象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所以解释这些现象的经济理论的贡献就大,提出这个理论的就是大师级经济学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中心转到美国,二战以后,美国当然是世界的经济中心,美国的现象最重要,“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大师级的经济学家都来自美国。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4年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变成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到2049年前后,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时,中国将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两倍于美国的经济规模。到那时,中国就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就是最重要的现象。要了解中国的现象,中国的经济学家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外国人也可以来研究中国经济,但大多是“隔靴搔痒”。
基于此我相信,各位同学现在十七、八岁,到2049年你们四十多岁,正年富力强,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你们很可能就会抓住时代的机遇,了解中国现象背后的道理,并用严谨的经济学逻辑语言写出来,就成为新的理论。因为中国现象重要,总结于这些现象的理论就是重要的理论,提出重要理论的学者就是重要的经济学家、大师级的经济学家。
不仅是这样,读经济学的人将来也可能进入企业,我相信,彼时世界经济中心同样是执世界经济牛耳的大企业的中心。我前面讲到,2014年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这在《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也有表现。比如2020年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里,中国大陆有124家,加上中国台湾地区是133家,美国是121家,中国已经超过美国。因为我们经济规模比美国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就会集中在中国。到2049年时,我相信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中会有两百家甚至更多来自中国。那时你们四十多岁,如果从商,你们可能就是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大企业家。
经济是基础,当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体时,如果你从政,那就很可能成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大政治家。
综上所述,这样的时代对于我们年轻的同学们不正是大好的时代吗?到那个时候,如果我能保持身体健康,也已经九十多岁,只能用羡慕的眼光看你们在经济、商业、政治的舞台上大展身手,为你们做出的贡献鼓掌。
为什么师生对话交流对学习特别重要?
问:林老师不仅一直在坚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而且在北大也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学生在林老师心目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林老师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乐陶陶”。另外林老师也非常注重和学生的对话交流,您之前出版的《本体与常无》,以及最近出版的“林毅夫讲习录”里的《解惑集》《园丁集》,都是您和学生之间的研习交流对话录。您为什么这么看重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呢?
林毅夫:这是非常好的问题,问到了我心坎里。我确实喜欢和学生对话交流,为什么?在“林毅夫讲习录”的《园丁集》序言里面,我给出了回答。
唐朝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道”是根本,“业”是“道”在具体状况之下的应用。具体状况不断在变化,学生必须掌握“道”才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道”看起来很简单,但越简单的东西就像《道德经》里讲的“玄之又玄”,越不容易掌握。
一般老师教的是“业”,术业有专攻的“业”,在教授“业”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道”。如果是讲“道”,可能几句话就讲完了,但讲完学生可能根本摸不到门,所以必须变成具体的“业”来教授,让学生在“业”的学习当中体悟“道”。
那么怎么帮助学生进步?因为学生学到的“业”是具体状况之下的应用,状况不断在变,应用是不是准确,就能够体现学生是不是真掌握了“道”。如果各种状况都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真的掌握了“道”。但大部分状况之下是做不到的,做不到时,学生就可以问老师,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应用表现当中来判断学生是不是真正了解“道”,掌握“道”。
过去为什么能够经由“授业”来“传道”?因为过去老师教书一次只教几个学生,而且学生在几年里跟老师生活在一起,老师一方面“授业”,一方面讲解什么是“道”,并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不是中规中矩,如果出了问题,老师就来点拨学生。学生碰到状况,不能照搬过去的知识,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必须活学活用。无法做到时,学生就要问老师,老师经过日常观察互动,用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启发学生对“道”的理解、掌握,帮助学生做到应用自如。这是过去韩愈讲的通过“授业解惑”来“传道”。
我们现在是普及教育,采取课堂教学,很多时候都是大课。例如我在北大教的“中国经济专题”,上课的教室有550个位子,到场可能有600个学生,有时候更多,可能也有外校的学生来旁听。在那种状况之下,我只能“授业”,讲我知道的,没办法与学生问答,那我就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能不能应用。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尽可能和学生有互动,从这个互动中来了解,学生到底是仅仅掌握了“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是能够真正把握我传授的一以贯之的“道”。这不太容易,所以作为老师就有责任帮助学生,通过互动,从他们的思考和反应入手,来点拨他们,做到愤启、悱发。
我一直非常重视这一点,所以过去出版了关于方法的对话集《本体与常无》,现在出版的“林毅夫讲习录”里的《解惑集》和《园丁集》也是一种对话集,都是从对话当中来理解同学们是不是仅从“业”的层面掌握,有没有掌握到“道”的层面,如果没有掌握到“道”的层面,那么盲点是什么。针对盲点帮学生点拨一下,可能学生就有启发和开悟,但是不见得是彻悟,也许下次又迷惑了,到时就再点拨一下。经过这样的反反复复,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掌握“道”。
我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在北大建立了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实验班,并为实验班专门开设完全用对话方式教学的小班课。其实,《园丁集》就是小班课的记录,所以如果各位对“道”感兴趣的话,欢迎报考北京大学,欢迎来学习新结构经济学。将来进入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话,就可以理解我刚才讲的传道、授业、解惑,从“业”的传授以及回答各位的疑问过程当中,来帮助各位掌握“道”。
如果你能够掌握“道”,你就能够做到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这是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做学问的经济学家,还是企业家、政治家,这都是最高境界。
读书的精髓是什么?
问:在读您的这些师生对话录时可以感到,当林老师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因为里面不仅有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也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上的引导,还有对学生的很多勉励。即使是那些可能没有机会来面对面听林老师上课的同学们,通过读这些书,也会如同置身于您的课堂。这是不是也是您写这些书的初衷呢?
林毅夫:首先,不是学生非常幸运学我的课,是我非常幸运可以教这些学生,因为孟子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大乐趣。我想,这也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最大的收获。
当然,我在课堂上面对面教授的学生不多,但是读我的书或者其他人的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就牵涉到怎样学习的问题。
一些人在学习的时候,会希望从书里面得到知识,将来在聊天的时候可以旁征博引,表现出博闻强记、非常有学问。或者,希望通过书中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将来碰到的问题。但是孟子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要知道,书本里面的知识不过是死知识,都是从过去的现象总结而来的。
读书的人有时候可能没有抓住现象背后道理真正的精髓是什么,没有把握背后真正的决定因素和关键作用机制。条件可能变化,任何知识都是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是不是很笨?不见得。船不走,水不流,刻舟求剑是对的。但是你怎么保证船不走,水不流?船可能走,水可能流,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读书不是为了让你博学多闻,不是为了让你将来碰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在书里找答案,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
比如老师们常常讲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的不是给学生一条鱼,鱼是知识,重要的是教他怎么钓鱼,让他来发现这个现象背后的方法。当老师是这样,读书也是一样,因为读书是自己教自己。你到底是想从书上得到一条鱼,还是想从书上学怎么钓鱼,要先把这个弄清楚。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去学会怎么钓鱼,不管是老师去教学生怎么钓鱼,还是学生自己读书,包括看我的书,最重要的都是学习怎么钓鱼。这样的话,将来你才有可能抓住这个时代给你的机会,面对各种现象、问题和挑战的时候,才可以游刃有余。
我希望大家看我的书,但是我希望大家看的是超过纸面上那些东西的背后的“道”。
哪些是经典书?
问:除了刚才您介绍的这些书,学生如果报考了经济学专业或者有幸被经济学专业录取,您还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给他们吗?
林毅夫:这也是很好的问题。我想,开卷有益,任何书都值得看。当然我前面讲了,要会读书,不要把书当作知识,不要把读书当作谈资,要把读书当作帮助提高认识世界能力的手段。在这个前提下,哪些书值得读?各位同学现在还没有进入大学,也不见得就要先去读现在大学一二年级或者将来研究生可能要学的课程的书。我觉得,大家在人生的起点上,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国家、社会、人性。
对我来讲,这辈子受益最大的其实就是那些流传千百年的经典,比如《四书集注》《道德经》《金刚经》《坛经》等,那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对那些经典有体悟以后,将来在很多方面都会有帮助。这是童子功,年轻的时候读,在未来人生历练过程中不断回味。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如果有,读多少?家里是不是鼓励你们读?作为老师,我会建议你们这个暑假花点时间读这些书,要全面通读,去体会。这些体会将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这些书是会让人一辈子受用的。
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是什么?
问:如果数学不好,可以学经济学吗?
林毅夫:大家有一个误解,认为经济学是数学。
首先,读经济学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对社会真正的关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二,有逻辑思维能力。逻辑不等同于数学。数学是在逻辑思维中的最严谨方式,但是要把因果逻辑讲出来也不见得要数学。比如,著名经济学家里开宗立派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的整本书里找不到一个数学符号,那就代表经济学不是数学,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把性质和决定因素用逻辑和语言的方式表述。所以如果你数学好,当然可以;如果你数学不好,也不见得就不能学经济学。
其次,因为大家对经济学有误解,以为要学好数学才能学经济学,结果很多人就花很多时间学数学。但是可以学的数学太多,数学家穷其一生,也只能在数学大厦当中一个很小的领域里进行研究。你要学多少数学才算学好?所以不是数学学好才能学经济学。
如果你关心真实世界的现象,了解它背后的道理,然后你用很严谨的因果逻辑把它表达出来,等你想清楚以后再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数学,要学的数学就非常少。更何况你的数学没有那么强也没有关系,你可以找数学家合作。
我的回答是:要把问题的本质了解清楚,经济学是一个因果逻辑,你要有逻辑能力,但是数学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你数学好,学得快,得心应手,就可以多学一点;如果你学起来不是得心应手,也不见得你就不能变成经济学家,因为你把背后的逻辑想清楚以后再去学数学,需要学的非常少,只要努力都能掌握。
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推动建立“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卢卡斯,他的博士论文用的数学非常少,而且是最简单的微积分。他大学毕业以后到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当时是20世纪70年代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滞胀,经济不发展,伴随着通货膨胀。当时主流经济学是凯恩斯主义,强调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但他看到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没有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而只是带来高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似乎失灵了。于是他就去了解这个现象。他发现如果要增加货币,大家可能会预料到将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就相当于真实的价格不改变,结果货币政策就会失效。这就是“理性预期假说”,人们对政策会有预期,这导致政策无效。
这样的假说是用语言表达的,卢卡斯为了用这个假说解释滞胀现象,就需要构建数学模型。他已经把背后的逻辑机制想得非常清楚了,才到数学系去听课。到数学系听课以后,他发现已经有一种在工程师中应用广泛的、非常成熟的数学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叫做“最优控制论”。他学了以后,就把前面讲的这套逻辑用一个严谨的数学模型表达了出来,推动了70年代整个宏观经济学从凯恩斯主义转向理性预期学派。
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问,让我有机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即使你数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前提是你去关注真实的社会现象,同时你有很好的逻辑能力,有这两点完全够了。
不确定的时代如何保持好的心态?
问: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很多不确定性,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年轻人应该怎么保持自己的乐观心态?
林毅夫:这也是个好问题,也是我在《园丁集》《解惑集》里常讲,黄金时代都是后人的追述,在当时也有很多问题。回顾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时的社会也充满问题,康雍乾之治也是充满各种矛盾。没有哪个时代没有矛盾,没有问题,问题永远存在。
当然,机会也永远存在。比如,过去那一代很多人下乡,没读大学,但那一代人不也出了很有成就的人吗?非常重要的是,不要看到问题就丧失信心,就对问题妥协,放弃自己,那样将来就不可能有成就。
非常重要的是,要明白每个时代都是问题和机遇并存,要去抓住机遇,成就自己,推动家庭的改善、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这样就能收获个人的成就感,并且给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资源,解决现存的问题。当然,现在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一定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社会总是在这样的交织中前进。
各位在看到很多问题时要有这种心态:就是由于有那么多问题,你们的存在才有价值。因为有那些问题,这些有抱负、有才能的人就有做出贡献的机会,做出贡献就会有成就,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用这种态度来看,我相信21世纪会是你们的世纪,21世纪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给大学生的寄语
林毅夫:21世纪是你们的世纪,引领世界经济思潮的大师会在你们当中产生,而且不是产生一个人,是产生一批人。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大企业家会在你们当中产生。21世纪,世界政治中心会在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政治家会在你们当中产生。这个时代必然会到来,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经济会是全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这会给各位提供这个条件。
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将步入大学或者现在正在大学的同学们,2049年不到五十岁,所以这个时代是你们的。既然这个时代即将到来,我希望各位做好准备,这也会推动这个时代到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挑战肯定会更多。面对这些挑战和不确定性,就像我刚才回答的,不能因为碰到挑战就意志消沉,就自己先打败自己。面对挑战的时候,要从客观理性的视角,去看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同时要看存在哪些机遇,然后抓住机遇,推动社会进步。如果能够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实现。
此后,引领世界理论思潮的大师会在中国。不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而且在自然科学也是这样。自然科学要有成就必须有很大的研发投入,我们的经济越大越强,能投入的就会越多。再加上我们的人口多,我们的天才就多,所以在自然科学里做出贡献的人数、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也会像现在美国一样是世界最多的。企业是这样,政治也是这样,这是你们的时代。
非常希望在北大见到你们。我也会到其他大学讲学,也希望在其他大学看到各位。更希望在将来的历史舞台上见到各位!
来源:“北京大学经管书苑”公众号
编辑:王贤青、 白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