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群慧所长在朗润园为国发院师生作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1-05-31 11:56    来源:

2021年5月2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群慧应邀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师生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为题作专题讲座。讲座在朗润园致福轩大教室举行,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教授主持。

首先,余淼杰教授代表国家发展研究院对黄群慧所长表示热烈欢迎。黄群慧目前担任《经济研究》主编、《经济学动态》主编,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理事长,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已公开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撰写专著30余部,其成果荣获包括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讲座开始后,黄群慧所长首先从两个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阐释了他对新发展阶段的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和贸易的实体经济面临重大变局,全球化遭遇强势逆流,全球价值链呈现出区域性和本土化特征;二是全球金融和宏观经济治理出现严重困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大经济体不断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使得全球债务问题凸显;三是科技和产业创新呈现出加速“革命”新局,新冠疫情发生后,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应用加速发展;四是国际力量对比步入深刻调整格局,中国GDP占全球GDP比重不断增加,“东升西降”趋势愈发明显。对此,黄群慧所长提出贸易版的“修昔底德陷阱”,分析预测了中美两国经济力量对比的不断调整所导致的双方互利冲突关系的动态变化。他指出,中美关系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时间点主要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中国目前已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50年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从2021年到2050年的未来三十年就是新发展阶段,而在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关系将处于冲突区。通过对中国未来潜在增长率进行预测,他表明,到2025年中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到2035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人均GDP跃升至2万美元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50年人均GDP比2035年翻一番,步入高等发达国家行列。


在分析新发展格局时,黄群慧所长指出,用“双循环”一词替代新发展格局的表述不够准确全面,新发展格局完整的科学内涵在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他认为,虽然中国目前在量上已经满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和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从政策制定角度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完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此外,优化投资结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最终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黄群慧所长主要强调了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近年来创新投入越来越多,2019年研发(R&D)经费占到GDP总量的2.2%,相当于欧盟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中国基础研究领域还较为薄弱、创新人才数量不足、产业基础短板较多。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创新投入,“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另一方面,在重大基础科学、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战略产品和重大综合工程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产业体系方面,黄群慧所长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而金融和房地产业属于虚拟经济。经过测算发现,近年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而金融和房地产业占比在逐年增加,产业结构呈现出“脱实向虚”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业基础能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和产业基础能力的高级化。

讲座结束后,黄群慧所长又详细回答了听众提问,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余淼杰教授总结指出,黄群慧所长的讲座高屋建瓴、大开大合,让国发院师生对中国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代表国发院师生向黄群慧所长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文字:曹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