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卫生健康七十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9-09-27 05:02    来源:

2019年9月22日,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召开“新中国卫生健康七十年”研讨会。会上,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发布《新中国七十年卫生与健康发展》报告。报告系统性地阐述了七十年以来我国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司长宋树立、原国家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庄宁、前世界银行咨询顾问尹伊文、北京大学心理系客座教授徐浩渊等嘉宾。会议由李玲教授主持。


李玲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发展奇迹。卫生健康的奇迹是中国奇迹最为亮丽的一部分,而卫生健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大贡献。七十年来,中国的人口数从5.4亿上升至14亿,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增长至77岁,增长幅度均超过1倍。国际规律是人均GDP越高,人均预期寿命越高。但中国打破了这个规律。以中国1980年GDP水平,按国际规律计算,我国在1980年时人均预期寿命应该是50多岁,但当时就达到了67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婴儿死亡率快速下降。从1949年到1970年代末,我国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完成的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型。我国现在的婴儿死亡率是国际一流国家的水平,跟美国相近。而生育率下降也使得家庭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投资,实现人口质量全面提高。而中国一线城市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美国的水平。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一切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我们实现了人口和健康的大幅度跃迁,新中国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值得大力颂扬。

第一,普及医疗、教育的普及,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人力资本,是人口红利的来源。健康的、受过教育的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秘密武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预期寿命达到67岁,识字率超过80%,成为一个“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是支撑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现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因为我们拥有最大的健康人口。这是今天中国经济的奇迹的基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14亿人口构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有以亿为单位的优质人力资本,这是我们今后面对各种挑战的自信与底气。

第二,卫生健康的发展还为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报告通过计算健康的“基尼系数”,也就是各省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发现这些年健康水平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都在逐步缩小。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健康的“基尼系数”远低于收入基尼系数,健康的不断提高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第三,卫生健康还成为独特的中国式外交。从1960年代开始,我们就对外派遣援外医疗队,这已经成为中国的品牌。迄今,已向亚非拉6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7亿人次,得到受援国人民的普遍赞誉。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义举在世界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成为中国外交重义轻利的生动写照。中国之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非洲,有那么好的口碑和信誉,是因为我们持之以恒地派医疗队,获得了民心,得到了他们的赞誉。这是中国的软实力。我们派出去的医疗队有包含很多中医,把中国文化也带给了世界。

第四,我们用较低的成本最大程度维护人口的健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卫生健康事业大踏步发展的历史。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较低。美国高比例的医疗支出,效果跟我国差不多,我们的医疗体系比美国效率高成本低。国家发展基于人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但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钱而无法大量投资教育和医疗。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时,充分发挥了制度的优势,做到了发展中国家做不到的事。我们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

第五,中国的医疗卫生模式和制度建设为世界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提供了国际公共品,推动人类卫生事业发展。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开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阿拉木图会议,提出推广中国经验,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了很多发达国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各个国家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极大推动了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在七十年间取得这样伟大的成绩?总结中国卫生健康七十年的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党的坚强领导。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利益集团对医疗卫生改革的影响;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执政能力软弱、医疗卫生改革推进缓慢的问题。我们综合发挥了制度优势,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把卫生健康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政治责任,专门成立领导机构,形成了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

第二,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就把卫生健康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和改造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结合起来。新中国建立了遍布全国的人民医院,每个县的标配是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建立起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七十年来,我们坚持卫生健康事业适当优先于经济发展,让社会建设同步甚至先于经济建设,实现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在现代化早期就建立普及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这是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因素。

第三,建设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卫生健康制度。医疗要靠投入,我们建立了一套原创性的制度,把革命时代行之有效的动员组织民众方法应用到卫生健康领域。这就是爱国卫生运动,以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是中国独特的卫生方针,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前,我们就向全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建立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然后创造性地发明了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这是世界性的创举。在国际上,赤脚医生是代表创新的一个中国名片。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等制度为代表的独特经验,使我国成为“不发达国家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独有典范”。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这些独创的制度对改善城乡卫生环境、防控疾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发“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以纪念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5年,感谢中国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医疗卫生模式。

第四,把握医疗卫生的规律。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握了规律,制度创新设计就能纲举目张。早在1950年代,我国就动员人民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同时大力推广和普及疫苗。然后,通过全民动员、爱国卫生运动,把党的优势和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我们每个人都是维护健康的主体,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来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传染病肆虐。但我们在短期内就控制住传染病,重要的经验就是动员组织群众,同时推广普及疫苗。

第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还在进行时,我们现在深化医改,不断推进各方面的工作。七十年来,我们一直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结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不断巩固、完善医疗卫生制度。现在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我们就普遍地将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在医疗卫生和健康领域进行应用,为中国医疗卫生模式的新发展助力。

七十年来,利用这些经验,我们不断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949年-1978年是一个打基础、建机制的初创阶段。1978年-200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疗卫生为经济建设配套,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医疗机构的效率迅速提升。2003年以后,开启了新一轮医改,在更高水平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现在,我们正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努力,医疗卫生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向前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卫生健康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在健康领域大有可为。我们正在实施 “健康中国”战略,以国家的意志推动全民健康。只要我们发扬光大七十年卫生健康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用好信息化大数据手段,我们就能继续为人类贡献中国独特的健康模式,用较低的成本维护全人口的健康,用“健康梦”支撑我们的“中国梦”。

报告发布后,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政策司司长宋树立提出了三点体会:第一,回望来时路,要对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健康道路充满自信。自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提出了要维护劳工的健康权益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始终坚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国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的目标上,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学说的体现。第二,走好眼下的路,以发展为硬道理,以改革为强动力。我国现在医疗卫生资源发展仍是不充分、不平衡的。我们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三,眺望今后的路,要以“健康中国”来推动,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建设“健康中国”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牢记1930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到实践当中调查研究。同时广大卫生健康事业工作者也要承担起健康教育传播的使命,为民众解读政策,把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合理就医和用药的方式、维护自己健康的方式传播给民众。让每一个人都作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健康维护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

原国家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表示,回顾七十年,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七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第一个角度,是从卫生体系的建设、发展、完善、不断的巩固来看待这七十年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医疗卫生事业几乎是一张白纸,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国家调动了各方力量、投入了大量资源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70年代以后,特别是新医改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能力、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展,我们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广覆盖。第二个角度,是从制度的建设、创新和不断完善来看待这七十年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依托于爱国卫生运动的疾病预防的制度和体系;上世纪60年代,广泛推崇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的健康保健需求;70年代以后特别是非典以来,我国开始注重医疗卫生领域的制度的探索、创新和建设。在这一探索、创新和建设过程中,只要始终不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牢记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相信到2049年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卫生健康事业和国家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庄宁表示,第一,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撑;第二,要有完整的体系建设;第三,基层能力要强,特别是要有强有力的家庭医生的这支队伍,国际上时下分级诊疗的核心是通过家庭医生实现的,不是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来实现的。第四,李克强总理曾提出,医改既是民生问题,又是经济举措,里面涉及到的主要还是经济举措,利益机制的调整。所以,这些利益机制的改革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设计好的支付制度、投资制度、价格政策来调整市场。希望各位各界人士继续关注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随后,会议展开了圆桌讨论环节,讨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主持。江宇表示,新中国正面临民族复兴道路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如何从七十年卫生工作经验里汲取智慧和信心,从而更好地去打好打赢未来三十年新的伟大斗争,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北京大学心理系客座教授徐浩渊提到,建国初期国务院共设有八个办公室,第一办公室秘书厅直接给总理提供服务和建议,而第二办公室主管文教卫生工作,第三办公室负责外交工作,而其他办公室负责经济建设等其他工作,可见当时卫生和教育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前世界银行咨询顾问尹伊文表示,古巴的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借鉴了中国49-78年来的制度建设经验,将宏观社会效益作为主要的医疗制度建设的目标,尽管苏东倒台令古巴的GDP下降了三成多,但当时古巴的人均预期寿命并没有大幅下滑,甚至继续上升,最终超过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改革面临着各种问题,也许古巴这一国家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建议。刘新明补充道,古巴的卫生部长是政治局常委级别,是古巴共产党核心的人物。古巴将卫生健康的发展视为执政党的基础,这也是古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显著的重要原因。人民日报主任记者李红梅回顾了六十年代人民日报调研关于“六二六指示”的落实情况和可行性的报告,提出作为新时代的健康媒体,应当肩负起深入群众一线,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的角色。健康时报总编助理李晨玉总结了健康时报的发展,提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素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应当发挥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传播特有的优势和能力,助力产业、政策,做好健康中国具体的举措和落实。新华社医疗科技部主任陈芳对医疗卫生产业做出了展望。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健康产业应当聚焦于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运用多元化思维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更好解决健康产业、老龄化遇到的突出问题。新华社中国信息社陈奥介绍了中国养老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分享了之后可以努力的方向。新华社瞭望智库陈少智肯定了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态调整能力,基层政府的积极探索对医疗卫生制度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