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杨壮: 领导力是中国创新的必要条件

发布日期:2019-06-30 12:00    来源:

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经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和生产效率,也将“创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之外,真正支撑创新的土壤到底是什么?无论从企业微观环境,还是社会宏观环境来看,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着创新的质量和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6月25日,在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超越想象”创新大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企业微观环境:领导力支撑企业创造新的未来

《中国经营报》: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企业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不断加速,与此同时,贯穿企业战略和组织战略实施的领导力问题也日益突出。那么,如何看待“领导力”和企业“技术变革”“商业创新”之间的关系?

杨壮:要理清这一问题,首先大家要知道“领导力”是什么,我认为领导力=使命(战略)+能力(专业)+ 品格(素质)。领导力不等于权力,有效领导力可以激励、鼓舞、引领下属实现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这也恰恰是我提出的“三元领导力”的精髓,即(1)使命(战略定位)内涵包括清晰价值观、梦想、洞察力、判断力;(2)能力(专业主义)内涵包括专业能力、核心人才、知行合一、工匠精神;(3)人格(品格气质)包括勇敢坚定、正直诚实、坚持刚毅、内在和谐。领导者本身的专业主义精神是战略定位和格局的根基+支撑点。品格魅力在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建立了信任的桥梁,让组织真正做到上下互动,知行合一。

这里的逻辑很清晰:没有三元领导力,组织领导者无法引领下属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新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势必出现偏差;领导和下属更无法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信任。

事实上,领导力和战略的区别就在于它把战略带入了生态,带入了人的世界。

在我们今天这个创新的时代,之所以要特别强调领导力,就是因为创新不是单纯的存在,它首先是在社会生态中进行的创新,是在人文环境中进行创新。在这种状态下创新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怎样打破创新中所遇到的阻力,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怎么真正做到思想的解放,我认为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我把领导力定义为“战略+专业+品格”,就是和中国的古老文化结合在一起。一个人要真正改变世界,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我们自己不修身,对自己本身的能量和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价值观不清晰的话,讲创新是没有用的。我看了无数的企业,领军人物的行为一塌糊涂,让下面进行创新,谁和你一起创?创新需要打破规则,创新需要人和人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创新需要自己把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联结在一起。因此,这里面需要很开放、很宽宏的胸怀。

企业家真正要做到创新,阻力相当大,旧的思想、旧的文化、旧的习惯、旧的风俗,包括企业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状态和商业模式等等,都会成为创新的阻碍。而真正的创新者,比如(我曾经近距离接触的)任正非、王石、俞敏洪等企业家,尽管他们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特点,但他们几乎都是向前看,绝对不会被自己以前的经历所束缚。同时他们肯定把人作为一个关注点,把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大家一起创造出未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种精神和理念,因为在创新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的挑战,你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这种情况怎么办?这就要靠理念的支撑。

同时,伟大的企业家,他也会让团队相互之间建立一个重大的信任。而这个“信任度”在三个层面上存在:第一,基于价值观、理念上的信任,如果没有这种面向未来的高度信任,团队就很难有方向感;第二,基于专业主义精神和知识层面的信任,如果知识层面有局限性,团队也会考虑为什么要和你一起创新;第三,一定要讲究品格层面上的信任,如果你的行为举止中产生出一系列团队不信任的行为举止,那么创新也很难走远。

因此,中国企业不仅仅要提倡创新,更要全方位提升高管的领导力,以适应今天快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组织挑战。

领导力是创新必要条件

《中国经营报》:所以,在你看来“创新”其实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东西?

杨壮:技术到最后怎么往前走?就是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模式上发生碰撞,在文化理念上发生碰撞。只有在这样的人文机制下,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的火花,最终合力将技术推向创新的轨道。

事实上,回想一下邓小平的伟大就在这里。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直接带来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然后科技才发展起来。

《中国经营报》:在当今中国和当今时代,怎么看领导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呢?

杨壮:从本质上来讲,我们要真正推动中国创新的发展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必要条件,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第二个条件是充分条件,就是要改变中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我们现有生态环境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从1999年、2000年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但是,我们今天虽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方面,我们这么多年并没有真正的进行深刻的反思,比如思想文化深层次的反思,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哪里?

中国文化的糟粕又在哪里?举例来说,很多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很多人曾经学过《厚黑学》和《三十六计》,并以此洋洋自得,殊不知,《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而由于人性的原因,人有善心,也有恶意,当人的利益被触犯的时候,一念之间就会出现善恶的转变,这时文化就会起到很大作用。如果一个文化本身是很善的,都是致良知的话,那么人的善心就会往上走,恶就会被抑制。这就是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也是我们通过文化反思达致创新的必经路径。

所以,中国要发达,要发展,跟美国竞争,企业家个人的修行只是必要条件,而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则是它的充分条件。(作者:屈丽丽)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