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朗润专栏】黄卓 、张晓冬:中东之行对“石油美元”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2-12-20 02:56 来源:
黄卓 张晓冬[1]
12月7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应邀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三环峰会”)。此次“三环峰会”成果颇丰。中阿层面,双方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中海层面,双方明确未来3至5年将在能源立体、金融投资、创新科技、航天太空、语言文化等重点领域展开合作,并放出“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化数字货币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等重磅消息;中沙层面,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及34项投资协议,涉及绿色能源、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三环峰会”的丰硕成果引发全球高度关注,中东之行能否动摇“石油美元”体系、中阿合作能否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当前焦点问题。
“石油美元”面临新挑战
石油是美元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同时,美国趁中东局势动荡之际,凭借其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达成协议,确立美元在国际石油计价和结算货币中的垄断地位,成功将美元与石油挂钩。70年代中后期,先后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大幅飙升,欧佩克国家获得大量美元盈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通过进口美国商品和国际金融投资的方式回流美国,逐渐形成“石油美元”体系。随着石油战略地位的提升和石油金融属性的转变,“石油美元”体系进一步稳固,成为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撑。
不过,当前国际局势出现深刻复杂变化,“石油美元”体系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首先,美沙关系恶化导致美元政策难以发力,动摇“石油美元”政治基础。沙特不仅是欧佩克和海合会的领头羊,还是伊斯兰合作组织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核心成员,在阿拉伯世界具有绝对影响力。长期以来,美沙关系都建立在“以石油换安全”的基础上,即美国为沙特提供军事保护,沙特为美国保障石油供应,并以美元定价石油。不过,拜登政府上台后,三大事件使美沙关系加速恶化。一是卡舒吉事件。拜登政府公开宣布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是谋害记者卡舒吉的主谋,并指责沙特人权问题。二是伊核协议。拜登政府积极重返伊核协议,引发沙特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三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导致国际油价暴涨,拜登政府施压沙特等欧佩克国家放弃国家利益,增产石油,引发沙特不满。美沙关系的加速恶化一方面导致石油产能决策与美元政策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也迫使沙特考虑非美元结算石油交易,“石油美元”政治基础开始动摇。
然后,美国通胀高企造成美元购买力下降,动摇“石油美元”经济基础。当前,美国正面临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表象上看,美国通胀高企的原因在于货币超发。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美国为刺激国内经济,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应量两年内增加了约40%。从本质上看,其原因在于美元霸权地位与美国经济实力的失衡。美国长期滥用美元霸权地位超发货币,引起国际蓄水池严重淤积,美元购买力不断下降。而美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和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美元回流不如预期,美债信用难以维系,“石油美元”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虽然2022年以来,美联储连续激进加息使CPI涨幅出现边际回落,但核心CPI降幅有限,通胀粘性依然较强。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近数据,美国11月CPI同比增长7.1%,前值为7.7%;核心CPI同比增长6%,前值为6.3%,高通胀挑战依然严峻。
图1 2022年美国CPI及核心CPI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
最后,俄乌冲突爆发引发全球“去美元化”思潮,动摇“石油美元”信用基础。俄乌冲突后,美国利用其美元霸权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不仅将俄罗斯踢出了SWIFT系统,还冻结了俄罗斯在西方的外汇资产。俄罗斯则通过卢布结算令还以颜色。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让世界各国认清了两个事实:一是美元并非国际贸易结算的唯一选择;二是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安全性明显降低。基于以上事实,各国加速“去美元化”,“石油美元”信用基础开始动摇。一方面,各国开始尝试自建国际清算支付系统,或者绕过SWIFT系统进行国际结算。比如:欧洲建立了INSTEX机制与伊朗进行贸易结算,俄罗斯则开发了国际交易清算支付系统(SPFS)。同时,印度推出了国际贸易的卢比结算机制,而伊朗开始在石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和欧元来结算。另一方面,各国更加重视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纷纷加快外汇储备多元化步伐。比如:以色列今年首次将人民币、加元、澳元、日元纳入外汇储备,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等中南美地区国家则大量增持人民币以分散美元风险。
“石油人民币”迎来新机遇
回看美元霸权之路,脱钩黄金挂钩石油,构建“石油美元”体系是其迈出的关键一步。因此,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必须深化与石油出口国的合作,加快构建以人民币结算石油的新体系。阿拉伯国家盛产石油,其石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55.7%左右[2],能否深化中阿合作决定了“石油人民币”的未来。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出现深刻调整,中阿关系快速升温,“石油人民币”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首先,全球石油供给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阿经济利益冲突逐渐凸显,中阿关系开始升温,奠定了“石油人民币”的政治基础。美国页岩油革命和原油出口禁令的取消改变了全球石油供给格局,美国从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全球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形成了美国、俄罗斯、欧佩克“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美国和阿拉伯国家也由合作关系变为竞争关系,美阿利益不再一致。同时,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罔顾阿拉伯国家利益,以“停售武器、减少驻军”威胁相关国家增产石油,美阿经济利益冲突愈发凸显。因此,以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迫切希望增强外交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摆脱过度依赖美元计价的局面,并有意改善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在中西方之间保持战略平衡。中阿关系的升温为“石油人民币”奠定了政治基础。
然后,中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阿经济结构战略互补,奠定了“石油人民币”的经济基础。贸易规模方面,海关总署数显示,2021年中阿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303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了1.5倍。2022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继续提速,贸易总额达3193亿美元,与2021年全年水平相当;同比增速高达35.3%,远超平均水平和其他经济体;中阿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2021年的5.3%提升至7%。经济结构方面,以原油为主的能源贸易是中阿贸易的核心。2021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2.64亿吨,占同期原油进口总量的51.5%。其中,沙特为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榜首,占比达17.1%,伊拉克、阿曼、阿联酋、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分列第三、第四、第六和第八,分别占比10.5%、8.7%、6.2%、5.9%。可见,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对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而阿拉伯国家近年来为了摆脱对石油产业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和愿景,如沙特2030愿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些愿景、规划十分契合,中阿经济结构形成战略互补,在新能源、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广阔的合作前景。中阿经贸合作的加强和中阿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为“石油人民币”奠定了经济基础。
最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人民币逐渐成为阿拉伯国家跨境贸易资金结算、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新选择,奠定了“石油人民币”的信用基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经过多年努力,人民币已跻身主要国际货币行列,在支付结算、外汇交易、储备货币方面取得明显进展。SWIFI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2.13%,稳居全球最活跃货币第五位。BIS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由2019年的4.3%扩大到2022年的7%,排名也由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IMF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到2.88%,较2016年上升1.8个百分点,位列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认可度的提高和全球“去美元”进程的加速,阿拉伯国家开始接受跨境人民币支付及资金清算结算服务,提高人民币在外汇储备的占比,为“石油人民币”奠定了信用基础。
人民币国际化迈向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海峰会上提到,“未来3至5年,中国愿与海合会国家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化数字货币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指明了下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第一,以“石油人民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石油人民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手,而“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构建“石油人民币”体系的关键一步。当前,中国能够使用人民币和海合会国家进行油气结算,一方面是海合会国家分散美元风险,打破美元霸权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中海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选择,代表了大宗商品供给国对人民币的信任。未来,若中国能够进一步加强中海能源贸易合作关系,并以“油气人民币结算”为抓手逐步完善“石油人民币”结算和定价体系,或将提升人民币对于全球能源商品的定价能力,增强人民币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功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过,“石油人民币”体系的构建会严重冲击美国金融霸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必将采取反制措施。加之美阿同盟关系短时间难以发生根本转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格外警惕中东地缘政治风险。
第二,以“数字人民币”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跨境支付系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支撑,而“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当前,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在数字货币领域展开积极合作,明确提出“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3],重点打造以央行数字货币为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扩展性且符合监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未来,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能够顺利推进,数字人民币将有望实现不涉及金融媒介的结算,从而减少对SWIFT的依赖。同时,若中国能够继续深化中海数字货币合作关系,并发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人民币或将解锁更多应用场景,进而深化人民币国际化。不过,“数字人民币”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安全保障不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发展“数字人民币”需妥善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1] 黄卓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冬系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数据来源于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21年阿拉伯经济报告》
[3]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指在国际清算银行(BIS)支持下,中国人民银行与阿联酋央行、泰国央行和香港金管局合作参与的mBridge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