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谢佩瑜| 复工之路上的不平等:农民工及“建筑业”从业人员弱势地位明显

发布日期:2020-03-15 05:18    来源:

 

摘要:
过去两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率有明显回升。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互联网平台调查数据估算,全国复工率从3月1日到10日增加了18.8个百分点,预计达到74.8%。但是复工情况出现显著的群体差异:农民工群体、低教育程度劳动力、蓝领阶层的复工率明显低于其对比组;“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以及“教育”行业从业人员复工可能性仍保持较低水平。

过去一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新增确诊人数持续走低,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零确诊,全面恢复经济活动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当前全国各行各业从业者在复工之路上赛跑,不同就业群体的复工进度随时间发生着明显变化。

截至3月1日全国复工率(按个体从业者工作量计算)为56%,其中农民工群体的复工率为49%,城镇劳动力的复工率为60%;仅1/3的“住宿和餐饮业”和50%左右的“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教育”行业从业人员实现了复工,而“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类的从业人员复工率达到80%。

那么3月1日以后全国的复工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民工是否加快了返城的步伐?城镇本地劳动力和农民工的复工差距是否缩小?不同行业间的复工差距是否出现趋同趋势?在本报告中,我们将通过对不同时点微观从业人员数据的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全国复工动态趋势

为了动态分析全国复工情况的变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团队分别于2020年3月1日、3月9日至10日在“腾讯企鹅调研”平台随机抽取从业人员样本(有效样本分别为3534和2158),收集与复工有关的信息。由于这两轮调查的从业人员样本来自同一网络调查平台,样本筛选条件一致,数据具有可比性。此外,为了确保两次网络调查的全国代表性,我们利用全国2018年底的分地区分行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对调查样本进行了加权处理,具体做法已在《防疫期,你复工了吗?》报告中进行了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准确计算复工率的变化,我们采用计量经济学回归方法,在给定两次网络调查样本的人口学、就业及地区分布特征 变化的前提下,识别时间因素对复工的影响。如前期报告所示,复工情况可以通过返工情况(是否已经上班)和工作量恢复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在疫情防控期,存在工作量恢复不足的情况,单纯看返工比率将高估全国复工情况,因此我们按个体从业者的返工率和实际工作量计算全国层面的复工率。基于两期调查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全国复工率从3月1日的56%增加至3月10日的74.8%。我们的估算仍略低于中金公布的同期全国复工率,77.2%。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复工率这18.8个百分点的增长主要是由已返工人员工作量提升所致,而非受劳动力返工率增加影响。换而言之,尚未返工的劳动力群体的复工情况仍不乐观。

回归分析结果还显示不同类型的从业人员复工情况存在明显的差距。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劳动力、蓝领劳动力、女性劳动力的工作量恢复分别比高教育劳动力、白领劳动力和男性劳动力低6.6、5.5和2.7个百分点。此外,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工作量恢复比国有、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低16个百分点。这也表明中小民营企业受此次疫情的冲击最大。分行业看, “住宿和餐饮业” 、“教育”、“建筑业”、 “文化 、体育和娱乐”、“批发、零售”的复工进度最慢,工作量恢复水平分别比 “制造业”(工作量恢复处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低18.9、14、13、10和6个百分点。分省来看,由于疫情的影响,湖北省作为疫情的重灾区其返工和工作量恢复情况均仍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

利用跨期比较分析复工赛跑中的相对位置变化发现,从3月1日到3月10日,城镇劳动力的返工进度明显加快。相比之下,农民工群体返城复工进度没有明显改善,两者差距显著增加:农民工群体回到用工单位的比例比城镇职工低14个百分点。换言之,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的返工率差距在不断拉大。但是从复工工作量来看,农民工群体较城镇职工增加了17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工一旦回到用人单位上工,其工作量立即恢复到全职状态;而城镇职工虽然返工程度高但是其工作量恢复速度则滞后于农民工群体。从分行业变化来看,3月1日到3月10日期间,“建筑业”从业者的返工情况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拉大,返工增长速度较其他行业落后10个百分点;而“住宿和餐饮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从业者的复工进度相对明显加快,但主要是由已返工从业人员工作量恢复迅速所致,未返工的从业人员依然复工困难。

收入冲击情况

为了分析疫情期间劳动者收入的变化,我们在两轮调查中询问了从业人员2020年2月的月收入和2019年的平均月收入。回归分析发现,农民工群体受到的收入冲击显著大于城镇劳动力,平均月收入下降了724元。如前所述,由于农民工返工无明显进展且和城镇职工复工的差距拉大,可以判断疫情期间农民工群体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在调查中,我们还询问了“请问您在没有复工期间,原工作单位是否一直支付您的薪金?支付了您原薪金的百分之多少?”。对该问题的分析显示,“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和“建筑业”从业者在未复工期间收到雇主支付的薪资不到原薪资的50%。从所有制看,“个体工商户”在未复工期间的收入和正常情况相比是最低的,平均不到正常收入的20%。从户口看,农民工群体在未复工期间的收入平均是正常收入的48%,而城镇户口为65%。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群体、“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和“建筑业”从业者,以及“个体工商户”来说,如不尽快复工,其遭受到的收入冲击最大,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大增。

保障就业的政策选择

由于疫情突如其来地影响,全国经济停摆,就业的冲击难以避免。据分析,全国一季度的失业率已达到10%以上。最大程度的保障就业成为今年民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使失业率得到有效的控制,一是要尽快推进复工的进度,特别要关注复工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蓝领阶层和几个遭疫情打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二是,在减少企业的税费负担的同时,应积极采用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强工资弹性,弱化对企业用工“最低工资”的限制。

为了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多地推出复工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员工返岗复工,包括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等。我们的数据显示,全国只有5.3%的从业者明确表示得到了复工补贴,平均获得1301元。6.3%的农民工获得的平均581元的复工补贴;“制造业”从业者中有约9%得到补贴,仅4.9%的国内私营企业员工获得复工补贴。同时,我们发现是否获得复工补贴和返工率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即使在制造业、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群体当中,获得复工补贴的只是少数派,说明复工补贴作为一种促进复产复工的措施并不具有普遍性,其作用也并不显著。

因此,实现全面复工,不全面放开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仅提供金钱激励,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保障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应促进农民工群体尽快返城复工,从而加快“建筑业”等农民工群体聚集的行业的复工进度。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为及时复工,53%的失业人员中愿意放弃收入保就业,并表示可放弃三成工资水平。可见,相当一部分的未复工劳动力有强烈的复工意愿,愿意接受相对低的薪酬以尽快恢复工作。

综上所述,从3月1日到3月10日,全国复工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是从业人员群体内部差距增大,相当城镇职工,在返工之路上,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明显;“建筑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复工的进度显著滞后。由于返工不足,农民工群体面临严峻的收入冲击,如不尽快进城务工,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失业很可能会增加农村的贫困率。当前,在保障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需尽快打开城乡间的流动壁垒,恢复劳动力跨地区的自由流动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停摆的经济尽快恢复常态,减轻疫情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冲击。


作者信息:
张丹丹、谢佩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本文作者感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孟昕教授提供的调查资助和技术支持,以及刘雅玄同学提供的优秀助研工作。)

本文来源:腾讯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