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发挥数字金融普惠优势 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

发布日期:2020-02-12 04:19    来源:

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的疫情发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面,武汉市和湖北省的其他县市仍然面临巨大的防治压力,确诊和疑似人数仍在增长,但是增长人数开始稳中有降。另一方面,湖北以外的省份新增确诊人数开始持续下降,但是疫情防治压力严重影响了这些省份的企业复工和外来人口返城。

疫情防治和复工困难给全国的小微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尤其是依赖线下门店和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如餐饮、零售、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业等,业务基本停摆但门面租金和员工工资的刚性支出业务并未减少,这容易造成小微企业大面积的现金流枯竭而倒闭,无法度过这个寒冬。即使像西贝这样的知名餐饮企业,也无奈的喊出了“现金可能撑不过三个月”的求助声。面对困境,企业急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体系的行动也很迅速,2月1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兴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2月6日,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紧急核批西贝餐饮5.3亿元的授信额度,并于次日打入1.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

在如何更有效的帮助更小规模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问题上,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数字金融的发展成为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金融创新。蚂蚁金服、腾讯、京东数科等金融科技企业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平台规模为数十亿个人和几千万小微企业提供了移动支付、消费金融和网络贷款等金融服务,促进了中国的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等各类传统金融机构也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利用手机银行和开放银行的模式来突破物理网点的限制,从而服务更多的客户。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中国的金融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获得了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和业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实体经济带来的需求、供给和流动性的三重冲击,也是对中国金融体系和数字金融行业的一次重大考验。

目前,居民和小微企业的支付、理财、贷款和保险等基本金融需求都可以足不出户的通过移动终端来完成,这和2003年非典隔离时期有了巨大的改变,可以极大的减少因为金融需求的外出活动,同时24小时在线的金融服务也降低了因为疫情隔离和银行物理网点关闭对商业活动的不利影响,支持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在疫情防治期间,把业务从线下转到线上,利用无接触快递、远程办公等新型模式坚持营业,方便居民的同时也降低了商家的经济损失,保持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支付宝和网商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小店开店率已经连续4天回升,过去2周,有贷款额度支持的小店开店率比平均水平高一倍;开通外卖小店中,外卖占比从49%提升至61%。

每一家经营的小微企业都意味着一定数量劳动力就业和家庭收入。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手段为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尽管央行可以迅速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放松货币供给,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减低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成本,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增加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根据“蚂蚁金服线上小微调研”,80%的小店表示面临资金缺口,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有资金支持的话,自己可以度过难关。但是,如何保证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信贷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据显示,约半数的受访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1-10万元之间,而且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经营者以前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因此,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企业和中小银行、互联网银行的数据、技术和平台优势,更好的服务普惠金融主体的融资需求。这有利于尽快恢复市场信心,增加市场活力,稳定就业,降低疫情冲击对低收入人群的不利影响。

此前,央行宣布“在疫情防控期间向主要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重点省(市、区)的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总计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要求获得再贷款资金的银行向应对疫情的重要医用、生活物资生产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这些资金如要是提供给9家全国性银行和10家重点省份的地方法人银行。这就好比央行向经济体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为了保证最广泛的小微企业能够被及时覆盖到,应该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毛细血管作用。因此,我建议央行在这3000亿专项资金之外,再增加一定数量的小微企业专项贷款,比如2000亿元,定向提供给中小银行和互联网银行,专门支持在疫情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小微企业。此外,也可以考虑允许有风控能力的中小银行和互联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增发一定数量的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他们降低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

作者:黄卓,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原文刊于:新华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