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德明:理解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

发布日期:2008-10-22 11:19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理解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
霍德明(北京大学)

[导读]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通胀所代表的是生活成本增加;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分析通胀的原因并提供对策责无旁贷。

    一、错误的观点:通胀原因在于食品类的价格快速上涨

    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2007年3月还是3.3%,经过一路攀升,攀高到2008年2月的8.7%,而2008年7月又回到6.3%。以上的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CPI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通胀所代表的是生活成本增加,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分析通胀的原因以及提供对策责无旁贷。根据文后表1的数据,从2007年3月开始,CPI中的食品类通胀的幅度要远高于非食品类的通胀幅度,许多所谓的专业人士会得到以下的结论:通胀的原因在于食品类的价格快速上涨。言下之意,只要抑制食品的涨价,通胀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种论点有什么错呢?从2007年初开始(或更早),食品价格中,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特别明显,于是(猪肉)结构型通胀的说法非常流行。一时之间,举国上下检讨猪肉的产销渠道的问题,甚至鼓励市长、县长亲自出马抓猪肉的产销。这种应用微观分析方法来回答宏观经济问题,有一定的局限。如果猪肉变贵了,为什么人们不多吃点牛肉,或其他食品呢?如果猪肉贵了,为什么人们不赶紧多生产一些猪肉呢?如果说猪肉贵了,人们少吃点猪肉,或是人们多生产点猪肉,都应该看到猪肉或是食品价格在一段时间以后会自然下降。可是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到,肉禽类价格的涨幅在2007年是31.5%,甚至,2008年3月更高达45.8%。结构型通胀的说法是建立在人们的滞后反应(不论是需求或供给)的假设之上。

    这种说法其实隐含了一个更大致命伤。就算是接受人们的确会有滞后反应的观点,或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食品类的价格弹性很小。可是在CPI的八大成分中,食品、烟酒及日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与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每一类的价格弹性都很小。若是每一种成分类的弹性都很小,当食品类的价格大幅扬升时,人们在食品上的支出一定会大幅提高。若是家庭的名义总收入是固定的,这代表人们在非食品的支出必然大幅减少,而非食品的价格应该大幅下降才对,但在表1中,我们看到非食品价格还是微幅上涨,并没有下降!

    这个事实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家庭的名义总收入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也就是说,过去这一年多CPI的上升不太可能是微观因素造成的,而应该在宏观因素,尤其是从货币数量中寻找。

    二、两方面的原因: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通胀的双重“纵容”

    由于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受汇率政策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在思考通胀问题的时候,两方面的情况都要考虑。实际上,目前的情况虽然和国际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通胀存在双重“纵容”的结果。

    在这种氛围下,笔者认为人们对通胀的讨论依然围绕在一种“纵容”的感觉中,而且日益强烈。自2008年2月CPI同比上涨8.7%之后,大家说通胀洪峰好像已经过去几个月了,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其实我们已经纵容通胀这么久了,现在居然没有人重视这点。统计数据可以证明,我们并没有控制住货币供应量。

    或许有人会说,央行的对冲已经吸收了绝大部分的过剩流动性,例如2007年上调了10次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上调了4次,2008年也已经上调了5次。如果看近几年的M2增长率大概在18%左右,和名义GDP的增速差距并不大,央行已经控制住货币供应量。但如果只看过去的M2增长量,那是不全面的,必须还要看将来的货币供应量。汇率在低估的情况下,造成的大量外汇占款存在,央行过去反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不过在阻拦现有的外汇占款转化为M2。若是汇率还是低估,未来外汇占款还会大量的增加,未来的M2增长量还是无法控制,除非未来的央行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过去两年内央行的苦心可以理解,但通胀却一路上扬,这本身就说明政策做得还不够。什么做得不够?汇率上升不够快。若是从2007年5月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开始计算,人民币升值快一点,造成肉价以外的其他商品价格下跌,以至于平均物价不变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也就不会面临如此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就是汇率政策的纵容所带来的恶果。

    假如过去我们可以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让人民币升值更快一点的话,那我们应该会看到肉价上涨的同时,其他商品价格下跌的现象。这两种价格的涨跌正好可以相互抵消,而后通胀就不会那么高。而我们对通胀纵容到现在的结果就是骑虎难下。为什么?首先,假如未来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之前的上升态势,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存款准备金率恐怕还要继续上调。其次,维持这么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造成什么影响?第一,银行会面临很大压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能不会很惨,因为它们还有其他业务,不是完全靠存贷差来挣钱。但对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影响是很大的。第二,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7.5%了,那未来我们要把这个数字升到多高?又要维持多久?请注意,高比例存款准备金的维持时间是中国未来的大问题。我们可以设想,17.5%的存款准备金率假如要维持两年,两年后要让它降下来,那么这意味着两年后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会因此而大增。如果在此期间汇率还是慢慢上升、热钱压力不减的话,那届时我们的通胀局面将会如何呢?

    所以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经济政策太纵容通胀了,我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