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格政】第147期开启“中国经济的远景和挑战”专题 首场聚焦老龄化与国企改革

发布日期:2020-10-22 10:38    来源:

2020年10月20日,北大国发院第147期【朗润·格政】开启首场“中国经济的远景与挑战”专题论坛。活动以国发院和美国布鲁金斯两大智库合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和专著《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以下简称《2049》)为基础,聚焦人口老龄化、国企改革等主题,结合当前疫情影响、中美关系等新形势,研讨中国经济的远景和挑战。

首场专题活动由北大国发院副教授、发树学者、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主持,依次进行了主题演讲、演讲点评、圆桌讨论和互动提问四大环节。

参与主题演讲的四位嘉宾分别是: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北大国发院副研究员、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勋,北大国发院教授、党委副书记、北大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雷晓燕,北大国发院教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李力行。

姚洋:未来30年对中国很关键,挑战巨大

姚洋教授首先以“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挑战”为主题演讲。他简要介绍了《中国2049》成果推出的背景情况,表示在中美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中美智库联合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先后以英文和中文出版成果,非常难得。在当下讨论2049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特别契合。


在回顾《中国2049》一书的内容时,姚洋教授认为中国建国后70年的发展,前30年和后40年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前30年打下的工业基础和人类发展指数(如人均寿命和识字率),对后40年经济腾飞有深刻影响。总结后40年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古典经济学理论涉及的储蓄增加、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技术进步等分析一致。

展望未来30年的发展,姚洋教授认为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冲刺的30年,同时指出目前国内存在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国企金融改革等方面的挑战,国际方面也面临中美关系恶化,从规则追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参与国际秩序重构和维护的巨大挑战。

王勋:2049年中国有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

王勋副研究员的演讲主题是“中国未来30年经济增长的潜力”,主要涉及未来30年中国经济的前景、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回顾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体的增长史,对照欧美等国情况,王勋副研究员认为,中国同样会面临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之后如何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问题。基于开放和封闭两类经济体的研究,他指出开放经济体的人均收入遵循收敛规律,即开放之初人均收入水平越低的经济体,未来几十年的增长速度会越快。在此前提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可以分为低、中、高增速三种情形。


考虑到疫情、中美关系、人口老龄化等影响因素,王勋副研究员认为低增速情形会相对客观,即中国从2021年-2050年的未来30年,潜在GDP增速年均可达4.5%,2049年有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随后,王勋研究员进一步估算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际的中国人均GDP水平,并就达成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在开放、城市化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提出建设性思考。

雷晓燕:未来30年人口面临快速、少子老龄化

雷晓燕教授围绕“中国老龄化的演进、挑战与社会政策思考”演讲,涉及人口老龄化发生的背景、趋势特点、影响挑战、政策建议四方面内容。

雷晓燕教授表示,1960年-2016年间的人口红利,对中国40多年经济增长有巨大贡献。伴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相继在2012年、2029年达到顶峰,之后双双下降,劳动人口结构中大龄劳动人口占比上升。未来30年将面临快速老龄化,并且高龄老人占比多、养老负担重。


雷晓燕教授指出,人口快速老龄化既会造成劳动力人口供应水平和质量下降,也不利于储蓄率和投资增长,这些都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同时,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养老金缺口的可能性、子女赡养和社会照料负担都将明显增加。由于育龄人口下降和生育意愿降低,老龄化同时伴随着少子化。

雷晓燕教授建议,一要深度挖掘二次人口红利,通过提升劳动人口质量弥补数量方面的不足。二要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灵活的退休机制,三要完善长期照护保障,四是生育政策要完善配套机制。

李力行: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中长期目标

李力行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挑战”。他表示,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回顾国有企业的简要历史和改革政策,不难发现政府干预、非利润目标、不公平竞争等问题在国有企业仍然普遍存在。

在挑战方面,除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速放缓等整体大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自身还存在效率低、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负担重、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大、国际并购及其承担的产业政策职能所引发的焦虑等特殊难题。


李力行教授建议,国有企业应该着眼于中长期改革,重市场力量、少行政垄断,当利润、多重任务目标和监管三者出现不一致时,必须基于战略利益做取舍。他给出三点具体政策建议:一是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明确战略行业和战略利益,促进国有企业合理定位和布局。二是为国企、民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监督和管理,比如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投资基金。

都阳:必须重视快速老龄化冲击效应

点评环节的第一位嘉宾是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都阳。

都阳教授着重点评了雷晓燕教授的演讲内容。他表示,雷晓燕教授的研究首先展示了未来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都阳认为,人口快速老龄化趋势将是未来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他指出,中国比所有主要经济体的人口老龄化速度都快。人口快速老龄化,不仅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规模、全要素生产率、资本产出比缩减,而且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冲击效应,比如冲击还没有来得及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经济资源被迫转向社会保障和照护体系,技术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一般路径走不通。


都阳教授的研究团队测算,未来五年仅考虑快速老龄化因素,就可能使每年经济增长率下降1%左右,下一个五年每年大概下降0.8%。为避免出现这么严重的负面效应,都阳教授建议,所有促进就业、扩大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的制度和安排,都应该是积极尝试。劳动集约型技术等所有能替代劳动的技术都应该鼓励。

伍戈:开放市场有利于抵御外部冲击

第二位点评嘉宾是经济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他的点评和分享聚焦新冠疫情、人口老龄化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表示,从死亡人数来看,这次新冠疫情并非史上最严重公共卫生危机,而且经济中枢也没有发生明显下移,总体上对经济存在偏短期的冲击。即便叠加中美关系恶化尤其是多领域脱钩倾向,得益于市场化和开放的力量,中国的整体修复能力还不错,甚至到明年上半年都会保持超常规的经济增速。

参照日本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伍戈博士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于经济稳定增长的确是不利因素,好在同期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有所放缓但是进程还没有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熨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动能的负面影响。


伍戈博士总结称,保持市场开放和竞争格局,有很多市场力量能够自发熨平疫情、中美关系等各种外部冲击,更需要担心的是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方面,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领域与中国的脱钩,实现中国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考验中国决策者的智慧。

点评结束后,六位嘉宾开展圆桌讨论,围绕“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最能确定的趋势是什么”“劳动力市场为应对老龄化有哪些措施”“在继续开放的前提下,城市化和人力资本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国企在短期政策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发表观点。


圆桌论坛环节后,嘉宾们进一步解答了媒体和听众们的提问,话题涉及“局部暴发战争冲突的可能性”“对城市群和未来人口流动趋势的预期”“点评国企第三季度数据并展望第四季度情况”“‘灵活退休政策’的具体含义”“老龄化对房价影响”等。
全部环节结束后,嘉宾们合影留念。

腾讯新闻、百度财经科技、中国经营报、财经、新京报、中国知网、南方都市报,以及国发院B站号等进行了直播,数十万人关注了本场研讨。

根据安排,在10月20日这场活动之后,本专题系列论坛将于11月1日在上海、12月4日在深圳举办,将继续从综合发展、能源与环境、金融、体制改革、大国战略等领域,展望中国发展的远景,解析其中的挑战和必要的改革及战略布局。

中国2049研究项目:
中国2049是北大国发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开展的课题研究,双方学者基于中美不同的视角和学术的逻辑,以2049年的新中国成立百年目标为时间节点,聚焦中国发展的中长期问题,从整体战略、人口、金融、环境与能源、财政、消费、国际关系等重要的维度,展望中国发展的远景,解析中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挑战。研究成果包括中英文的研究报告和中英文的图书专著,已经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出版并发布。

关于【朗润•格政】
朗润•格政于2003年发起,是北大国发院践行高校智库和国家高端智库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讲座、论坛、圆桌、对话、闭门沙龙等,旨在以格物致知的态度,推究公共政策选择,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分享与思辩,助力政策研讨与公众启蒙。

文字:王志勤  | 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