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讲座会议展开 / 收起
- 首页
- 讲座会议
- 【朗润·格政】学术论坛
- 新闻中心
讲座会议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朗润·格政】第154期举行:回顾格拉斯哥气候大会 展望中国能源转型
发布日期:2021-11-21 05:13 来源:
2021年11月18日,北大国发院在承泽园举办154期【朗润·格政】论坛。论坛举办的背景,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10月31日至11月13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大会的核心成果之一是达成旨在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让世界免于最糟糕气候灾难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
围绕气候大会的最新谈判成果、中国双碳行动的进展等话题,活动邀请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深入交流和分享,并由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敏做总结发言。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副院长,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担任本期格政主持人。
王毅作为50名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刚从格拉斯哥回国,尚在隔离期间,所以在线就“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回顾”主题做分享。
他介绍本次气候大会概况表示,会议主线是在雄心目标和务实行动之间达成平衡,核心问题之一还是为了解决《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中的遗留问题,核心成果是《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包括基本全面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全部条款、公布系列宣言、启动系列联盟议程。王毅评价总体上本次大会是自《巴黎协定》以来最成功的一次COP会议。之后他介绍了会议有关中美联合声明、削减煤炭、甲烷行动等重点问题,并分享个人观察认为,未来重点在于细则落实,以及重视非二氧化碳控制、多元主体参与、国际能源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构建可持续的供应链等问题。
演讲结束,王毅就市场经济手段减碳、气候谈判如何反映不同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差异、1.5度目标实现概率等回答现场提问。
姜克隽基于30多年的研究,围绕“实现多重目标的能源和经济转型研究”做现场演讲。
他表示,基于2050年二氧化碳、大气污染物等近零排放,以及水消费、化学品毒性、地球开采矿物明显下降等多重目标,一直看好未来中国。同时,也明显感受到气候变化问题背后,技术和经济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尤其让人担心的是欧盟和美国争抢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而中国尚不明确下一代零碳技术的方向和路径。欧盟和美、日等国家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目标,还将深度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格局。就国内而言,双碳目标下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等近零排放均有各自的路径,但要特别重视能源转型带给工业尤其是石油而非煤炭的产业震荡,未来太阳能发电将基本决定中国的产业布局及经济格局。
邹骥现场回应王毅和姜克隽的精彩分享,并从电荒问题切入,梳理“双碳目标与中国能源转型”战略方向和重要措施。他表示,电荒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由于煤炭价格暴涨、煤电价格被管制导致的价格倒挂,并非煤炭储量和产能总体供给不足。对比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后美联储总资产、重要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中国能源版图的重塑路径,在于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时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这包括逐步减碳并加速推广低碳能源的能源转型。对于双碳目标,邹骥提出,能源系统平安稳定转型包括保障电、油气等短期能源安全,以及保障长期用电增长等。
王敏分别总结和回应三位嘉宾的分享要点,表示能源产业结构、空间变化都有规律可循,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经济发展的规律显示收入增长在工业结构上升后会下降,同时由于强制的环境政策等行政干预,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从十年前每万亿GDP碳排放1亿吨锐减为0.2亿吨。未来应该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碳减排,因为从技术上来看,碳排放由能源需求和能源结构来决定。王敏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会发生巨变,尤其是考虑到城市化见顶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同时,基于技术进步,对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较为乐观。
主题分享结束,嘉宾们还就核电技术的规划、废旧电池污染问题以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方向、核废料存储和处理、能源结构能否完全扭转目前的南北差距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听众们的踊跃提问。
关于【朗润•格政】
作为建成战略性智库的一项重要举措,北大国发院于2013年创立【朗润·格政】,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讲座、对话、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分享见解,碰撞智慧,以格物致知的态度推究公共政策选择,携手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尽绵薄之力。
报道:王志勤|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