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何去何从?——记【朗润•格政】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前景报告会

发布日期:2014-04-01 01:1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何去何从?——记【朗润•格政】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前景报告会1

 

2014年3月28日,朗润•格政系列讲座”货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前景”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功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亚洲开发银行(ADBI)研究院联合主办。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邀请以加州大学教授Barry Eichengreen和亚行研究院院长Masahiro Kawai为首的全球专家研讨货币国际化问题,本次会议也是该项目的结题报告会。除了合作各方专家,会议更特别邀请到了成思危先生参与并作评论发言。

会议开始由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致欢迎辞,他首先感谢嘉宾的参与及亚洲开发银行的热情合作,并介绍了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科研现状与实力:在最近一次评价中,国发院被上海社科院排在国内智库前五名的行列。姚院长表示中国正处在进入金融业改革新阶段的关键时期,而货币改革更是关乎全局,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其他多方面的改革也会接踵而至。

之后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为会议致开幕词。成思危先生首先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的目标,计划花10年的时间使人民币成为和美元、欧元一样的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推动中国一系列的金融体系改革,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就是一个例子。人民币将从支付货币变成投资货币,最终成为储备货币。这将是一个革命性的进程,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同时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去除人民币在国际流动中的限制。而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任也是一个关键。

人民币自由化道路之选择与成为储备货币之途径

项目两位带头人Barry Eichengreen教授和Masahiro Kawai教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研究的主要成果。Eichengreen教授先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机,比如不再依赖美元、促进中国经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等等;进而定义了货币国际化并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人民币计价资产在香港及海外均快速增加、人民币计价债券在离岸及国际市场增加;之后他分别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两个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Eichengreen教授提出了走向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条路:其一是深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自由化,强化合同的履行、公司监管和法制。通过银行商业化、加强监管和央行独立进行全面改革,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其二是大幅放开资本账户,减少利率控制,让国内利率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利率一致。其三是一条中间道路:有选择地放开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使用离岸金融市场(如香港)作为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过程的平台,并建立到岸金融中心。Eichengreen教授认为第三条路最具吸引力——这条路上中国既不必如第一条路那样封闭到底,也不用像第二条路那样立即开放。但是他的疑虑是建立如自贸区这样的”防火墙”,到底可以从多大程度上隔离上海与其他地区?

Masahiro Kawai教授重点讨论了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国际货币与储备货币的概念不尽相同,所有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货币都是国际货币,但是只有少数是储备货币:美元、欧元、日元。要成为储备货币,经济规模就很重要,制度也很重要,需要自由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国际投资的流动性、法治环境等等。要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中国需要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独立中央银行。人民币国际化将对全球货币体系,尤其是亚洲经济体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东亚会不会成为人民币区?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借助东亚的经济合作,这样的期待在何时可能实现?

第一部分: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探讨:交易、储备与计价

会议的这一部分由亚行研究院执行院长Jae-Ha Park主持,康奈尔大学Eswar Prasad教授、北京大学黄益平教授及波特兰州立大学Hiro Ito教授分别发言。

Eswar Prasad教授演讲题目为“人民币崛起之全球影响”,他首先总结了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在作为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两个方面取得的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尤其有趣的是,储备货币一般需要开放的资本账户、浮动汇率、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等条件,中国无一具备,可人民币却已经被部分国家作为储备货币。尽管困难重重,但是Eswar Prasad教授认为,只要改革顺利,未来5到10年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储备货币。他特别强调了政治制度的重要性:金融危机后美国发行了5.7万亿美元的国债,危机中世界仍然对美国信任有加,主要是因为庞大的经济规模、良好的金融市场、开放的政治制度仍使美国具备一个安全金融市场的条件。跟之前的发言者一样,Eswar Prasad教授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中国必须经历一系列改革,而在此之前,美元仍然将是全球的主导货币。

黄益平教授进行了题为“储备货币之路:人民币国际化及启示”的演讲,他指出为实现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目标,中国央行正在实行双轨战略:一方面推进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使用,另一方面促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中国有足够的经济规模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但是真正的障碍仍然在制度。除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开放的金融市场,黄益平教授尤其强调市场的流动性:一定要使外国资本进出自由。中国需要更透明的政策制定过程,并公开政策目的,虽然不一定是西方民主,但外国投资者需要确信中国政治稳定。人民币是否能成为储备货币不是由央行和中国政府决定的,而是国际市场决定的。国际市场的决策取决于我们国内如何做——央行目前的双轨做法仍然不够,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更为关键。

在“‘老人头’的兴起和中国资本账户自由化: 计价货币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演讲中,Hiro Ito教授关注了作为计价货币的人民币。人民币在出口计价中的使用比进口计价中少很多。与美元和欧元相比较,Hiro Ito教授发现:可能由于中国政府主推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人民币作为进口计价货币更为普遍,而这与1960年代日元自由化期间,主要用于出口货币的情况正好相反。通过经验研究测试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开放程度在出口计价中的影响,Hiro Ito教授有几项结论:金融发展程度对美元计价贸易有负面影响,即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越良好,在国际贸易中越少用美元计价;金融开放程度对用本币计价有正面影响,即国家的金融市场越开放,就越多用本国货币计价;经历金融危机的国家会增加使用美元计价,减少欧元计价;如果本国货币升值,美元计价减少。对人民币在出口计价中的使用的预测与实际数字存在巨大差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从一种货币转换到另一种货币有成本,即惰性因素。人民币要成为出口计价货币,一定要注意这一因素。

讨论:风险大还是好处大?资本帐开放、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是关键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彬研究员则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是否真的利大于弊的问题。尽管可以推动改革,降低外汇储备风险,但是人民币国际化将给货币政策的运行带来压力,也给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可能的亏损,人们更可能从实业转向金融套利,中国是否做好准备应对这些问题?建立浮动汇率应当是当务之急,因为如果控制汇率,国际化只会吸引套利资本,而不会使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博士亲自参与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他指出中国并没有人民币国际化的打算。最初人民币在香港使用,帮助香港恢复经济。2008年后,由于美元流动短缺,东亚的贸易伙伴没有支付手段,贸易受到影响,人民币成为了新的计价货币。曹博士认为未来的挑战重重:其一国际化要求货币必须完全可兑换;其二是经济要有赤字,但是中国资本和贸易项目都是盈余;其三中国必须建立深化的金融市场。中国正逐步开放经常项目,从实物到服务再到海外直接投资。曹博士谈到了自贸区的建设:目前上海自贸区开放了资本项目但不可兑换,对三个方面有监管:海外直接投资需审批;中国居民不能借贷;资本市场对外不开放。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人民币,中国人可以从国外借人民币,可以购买香港和伦敦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只有在资本账户开放和资本市场发展以后才可能讨论人民币是否能成为储备货币。

成思危先生在这一部分最后一个发言,他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国际化是必须的。他强调了要有人民币升值预期。因为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目前只有1.8%,他建议用十年时间逐步让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和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何去何从?——记【朗润•格政】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前景报告会2

 


 

第二部分: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会议的第二部分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arry Eichengreen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的Yin-Wong Cheung教授、清华大学的高宇宁教授、ABD的Lei Lei Song、中央财经大学的张礼卿教授、CASS的余永定教授分别发言。

Yin-Wong Cheung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离岸金融中心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需要方便投资者,并获得他们的信任。一种货币的国际地位对其国内政策的制定有重要作用。发言中说到,人民币是世界第九大交易货币、第12大支付货币,中国和世界现在都在面对一个更加灵活的人民币,但还远不到全面的离岸市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可能是一种掩盖形式的改革,而人民币能取得什么成就取决于国内在做什么。目前在中国,前海、上海自贸区作为到岸金融中心,和香港一起互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税收制度和法律。Yin-Wong Cheung教授还特别提到,离岸市场有助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有助于海外市场接受人民币并建立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但其对国内政策的影响有限,使人民币成为全面的国际货币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接着,清华大学的高宇宁和ABD的Lei Lei Song以《中国金融市场是否具有足够的深度和流动性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为题,进行了演讲。演讲主要涉及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嘉宾认为,深化且有流动性的金融市场对货币的国际化是非常必要的。就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重要的是如何衡量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嘉宾指出,从已有的大量数据和模型观之,兼顾广度和深度来衡量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于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之初时的状况,这便要求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细致和全面的比较。演讲还提到,中国的金融市场规模依旧较小,占GDP比重较少,这说明中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并未深化的状态。教授认为,由于目前中国银行仍占主导地位,人民币国际化会更加容易。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国外投资者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国内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这更是强调了国内资本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演讲中还特别提到,目前的国内债券市场,绝对数很大,但占GDP比重仍然较小,与其他国家同期相比较浅。由于政府债券比公司债券更安全也更具吸引力,目前存在政府部门和国企债券占主导的现象,这在初期有利于国际化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政府债券是不可取的,还需要增加公司债券。嘉宾在本节演讲中强调,中国的金融市场规模很大,但依旧不够深化,流动性不足,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张礼卿教授的发言围绕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和成本展开。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体现在,能够降低外汇风险、推进金融改革、中国银行和企业可以借到便宜的人民币、有助于中国获得铸币权、帮助中国公司海外扩张、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等方面;他同时强调其成本也不容忽视,包括使中国货币政策更加复杂、降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降低外汇政策的自主权、增加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汇率上升伤害出口贸易、离岸人民币的风险可能转移回国内等。最后张礼卿教授给出结论,即从总体和长远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大于成本。

来自CASS的余永定教授为最后一位发言嘉宾,发言的题目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走多远》。目前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定价货币和储备货币在国际化方面均有所进展,且进展主要来自汇率套利和套息交易。余永定教授在讲话中提出两点问题,即中国政府是否应该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他国际会不会继续持有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并持有人民币资产?他在发言中说,人民币国际化标志着资本账户自由化进入了新阶段,其目的是降低汇率风险,降低外汇储备增加速度,增加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降低贸易的交易成本和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同时余永定教授指出了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有一种货币,两种汇率,离岸人民币市场是自由市场,在岸人民币受到中国人民银行严密的监管,两种人民币汇率同时存在,致使套利成为可能,而这些套利产生的利润将成为人民银行的损失。余永定教授认为,人民币汇率应该反映市场供求,因此,人民币应该尽快采取浮动汇率,否则会面对许多严重的问题,而人民币国际化能走多远取决于中国自身的情况。

嘉宾发言结束后,CASS的评论员高海红总结了前几位演讲的内容,并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想法,他认为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国内问题的工具,能够集中海外人民币,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他同时强调了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即流动性很重要,资产机构很重要,制度很重要。最后他还对为什么和怎样实现国际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货币国际化不是政策目标,它是由市场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忽视货币国际化成本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目前应准备好资本管理的工具,以应对未来的资本流动。

中国人民银行的管涛在其评论中说,人民币国际化已有很大进展,其目的是降低美元储备,但目前还未实现。他同时指出,仅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是无法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还要通过降低国内金融管制,深化在岸金融中心,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来应对资本流动,降低套利行为,给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出口和经常项目下的进口更多政策激励来达到外部再平衡。

评论完毕,与会嘉宾和课题小组成员继续就上海与其他离岸金融中心的差异,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影响,1980年代欧洲美元的经验进行了热烈讨论。

短暂的茶歇过后,会议进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小组讨论,讨论由ADBI前院长Masahiro Kawai主持,小组成员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arry Eichengreen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的王丹,云南财经大学的龚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黄益平。

Barry Eichengreen教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开放和自由的资本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很难实现。他提出了中国是否有完全不同的国际化路径的疑问。同时他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降低,而人民币取代美元的想法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取代美国经济成为世界之首的前提之上的。

中国人民银行的王丹接着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目前人民币已经被用于一些贸易和FDI,小部分用于证券交易,而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由市场决定,是个长期过程,我们现在处于初级阶段。他指出,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完成,例如利率市场化、金融深化等。

云南财经大学的龚刚认为,过去30年,中国由于相对较低的GDP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采用温和的货币战略,益处颇多。但随着GDP增长,剩余劳动力消失,温和货币战略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收益逐渐变小。而转向强硬战略要求金融改革,他指出,虽然中国GDP很高,但金融市场并不强,需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的国内金融现状是,通货膨胀逐渐增高,低利率,实际利率通常是负数,金融深化不足,房屋价格过高,此外,人民币升值空间减小。在他看来,如果资本账户开放,势必会有大量资本流出带来的更高收益,房地产泡沫会破裂,金融危机发生,人民币大幅贬值,或用尽外汇储备来拯救人民币,金融危机又会影响尸体经济。龚刚指出,国内金融改革要包括,独立的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这些改革因涉及商业银行利率,都很难实行。而资本项目开放应该在金融改革之后逐步进行,从减小风险的角度考虑,他提出可以从中国西南边境的货币账户开始开放。

最后发言的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黄益平教授。他认为人民币可以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但是很难成为储备货币。中国人民银行的两条路有局限性,需要更宽泛的战略和长期计划。在他看来经济规模不一定带来储备货币的地位。民主也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民主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存在,不是为经济增长而存在。

小组讨论结束后,ADB总干事Ayumi Konishi致闭幕词,并提出了七点观察:
1. 国内问题要先解决,要审视今天各种政策建议的可行性。
2. 推进国际使用人民币,香港是一个完美的试点,上海可以作为补充。
3. 汇率机制应该更灵活,开放资本账户。
4. 中期看,取决于中国解决自己问题的情况,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化自由化的另一面。
5. 经济增长是重要因素,社会和经济稳定也很重要。温家宝说人民币国际化依赖国家的经济实力。
6. 国际社会,尤其亚洲国家的反应很重要。
7. 中国是流动性的新的来源,ADB一直致力于帮助人民币的国际化,做了很多事情。

论坛在与会嘉宾和小组成员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历时两年多的小组研究,深入总结了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极大的前瞻性指导作用。

文/铁畅、程心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