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框架研讨会系列简报之二

发布日期:2015-11-17 09: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5年第039期(总第1225期)

 

背景介绍:2015年9月26日,作为“朗润·格政”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金融改革与新货币政策框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大教室举办。我们将分两期简报报告本次会议内容。本期简报报告中国农业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李运、中国银行司库副总经理刘承钢、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的演讲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李运:商业银行要准备应对货币政策新常态

当前货币政策框架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在强化价格机制的作用,比如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另一方面,在强化结构性政策的作用,比如对“三农”、小微企业的结构性降准,对特定业务的贷款支持等。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框架变化的承受对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一方面需要关注政策变化的走向,另一方面也要看商业银行自身需要做什么调整。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具备自主变动的能力。在货币政策的新框架下,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迫切性大大的提高了,尤其是在存款定价方面。目前,我们银行有一个贷款定价模型,对贷款主体进行测评。在存款定价方面,未来需要加快建设基于客户行为的模型,研究不同的客户群在存款利率变化的背景下行为怎么变化,积累相关的数据等。

其次,商业银行需要提升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在价格变化的背景下,银行的利率风险在进一步加大,并且随时有新的变化。在此环境下,银行业正在摸索提升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再次,商业银行需要创新流动性管理的方法。流动性供给工具层出不穷,如SLF,PSL和其他抵押贷款的工具等。这些新工具替代外汇账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这样就要求进行许多的创新,包括存贷比监管指标的取消。存贷比指标取消后,要由新的流动性管理指标来承接,这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要求。

最后,随着信贷方面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管控力度可能会有逐步减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如何调控,如何把握,都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增长带来影响。非信贷方面,要加强推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债券资产在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肯定要有提升。另外,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影响很大。各银行年初制定的年度投资计划本来是常规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迅猛发展,银行资产中地方债的比率就会上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因此,在货币政策的新框架下,商业银行需要应对货币政策新常态,完成很多调整和变化。

 

刘承钢:提高汇率波动容忍度

在存款创造的过程看,是贷款创造了存款。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存款准备金下调,另一个是央行各种短期的流动性调节工具如SLF,MLF和PSL等,后者可能是新的货币创造的重要途径。从上半年的情况看,贷款需求非常不足,而这种趋势可能还会继续,最终造成商业银行长期的存款紧张。

从利率和汇率的关系上看,我国利率的波动相对来说很大,但是汇率波动幅度相对就太小了一些。美国2014年全年短期利率的波动非常小,与我们国家去年超过100个点的利率波动幅度相比,美国的波动不足我国的百分之一。当然,我国仍然处在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之中,央行也有很多的无奈,从而出现大幅度的利率波动。与利率相比,我国的汇率变动很小,去年全年的波动是2.6%,这个水平与挂钩美元的港币相当,而欧元的波动是10%,日元的波动是9.88%,其他发展中国家汇率的波动均为两位数以上。哈萨克斯坦货币的波动达到了30%。我认为对汇率的波动应该在汇率方面保持市场化的方向,提高对于波动的容忍度。

目前,人民币正在不断的国际化,我们的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国家需要加强财政约束,严肃财政纪律,遵守相应的规则,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例如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处理、股市救市措施的实施等。

 

高占军:利率和汇率的基准如何确定

在市场化之后,利率和汇率都需要一个基准,但是目前无论是利率还是汇率都很难建立一个完全一致的基准。

在利率基准方面,2013年之前我们存在一个贷款利率的下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在2013年钱荒之后被取消。由于贷款利率不能交易,或者交易的量很小,所以很难成为利率基准。目前又出现了一个利率走廊,这方面现在被央行正式承认的上限是SSF,而下限没有明确,感觉是隔夜回购利率,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利率。除了贷款利率下限和利率走廊之外,有些利率是在市场上可以交易的,在货币市场里面的份额相当高。对于这几个平行的利率,我们不知道最后哪一个会成为利率的基准,可能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过程。

汇率基准方面,有人认为汇率不需要下限,但历史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日本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240日元,到了1987年,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汇率变成1美元兑换140日元的水平。虽然这个汇率已经达到了当时政府确定的目标,但是日元升值的预期仍然没有停止,此后西方七国又达成了卢浮宫协议,试图阻止美元下滑日元升值的态势,但是最终没有能够成功。之后日元一路升值,经历了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直到1995年1美元兑换80日元。从日元升值的经验上看,汇率的预期非常难以管理。如果市场形成了某种预期,则很难改变。因此,汇率是否也需要一个基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利率还是汇率,我们在谈金融改革,基准问题都是难以回避的。

 

(唐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