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硕)2009级校友田达: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发布日期:2014-04-14 05:2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2年学位授予仪式,左(田达),右(姚洋)>

     田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校友,2009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于2012年获得经济学硕士,目前供职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这是自己研究生复试时个人陈述的第一句话。后来幸运的通过了考试,进入中心学习。罗素的这一句充满理想主义的话,冥冥中成为了我与中心正式结缘的起点。

    实际上面试时还有一个插曲。朱老师看到我的PS后说,我很喜欢你开头的这一句话,但是“what is love”你能解释一下吗。这让本来就很紧张、在准备复试时一直在看 “比较优势”“交易成本”“李嘉图等价”“卢卡斯批判”的我大脑瞬间短路,脸红耳赤的从嘴中说出一堆乱码。后来还是雷老师帮我解了围,说大陆人太shy了,不太善于讲爱啊这些东西。直到现在,依然感谢面试的几位老师,让我幸运的通过了这场重要的“非诚勿扰”。遗憾的是事后一直没有机会向几位老师提起这件小事,并向他们道谢。也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想学好计量;但更遗憾的是,自己太不用功计量成为了我短板中的短板…不过后来讲座课上,沈老师给了我一个很高的成绩,让本认为自己没有学术天赋的我保存了一丝幻想。     来到中心之前就为一个问题所苦恼,这个苦恼也是选择来中心读书的原因之一。自己听卢卡斯曾讲过一句话:我不需要来中国,在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里就能够研究中国经济,知道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这句话的真伪我一直没有去验证过,但听到这句话总觉得和自己心中所想的经济学不太一样。幸运的是后来在学习三高的同时,有幸跟周老师、薛老师、徐老师和小李老师以及几位同学做了一些农业和食品安全田野调查和研究,知道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周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是三年最难忘的课,自己前前后后听了三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毕业后参加过一些讲座讲同样的话题,比较之后才更能体会周老师的精彩,对当年不珍惜时光和机会更加悔恨。想到周老师讲到的“connecting dots”“不惜力”“复盘”的点点滴滴,这些知识不仅讲读书,也是做人的让人受益匪浅的道理。至今依然记得张敏师姐他们组织的周老师“学术与人生”讲座海报上的一句话:“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昨天晚上读林老师的《从西潮到东风》,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马歇尔说过:“事实上,近代经济学的创始者差不多都是性情温和、富有同情心和为人道的热诚所感动的人。他们毫不例外地坚持这样的信念:全体人民的福利应当是一切私人努力和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经济学的分析有时感觉是冷冰冰的,经济学家也向来以理性为出发点,区分“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周老师不喜欢“大词汇”,但有一件小事让我感到老师对国家命运乃至每个个人福利的深切关怀。有一次和周老师一起去江苏,访问几个养殖户,聊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其中有一户人家,男主人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农活都是女主人来做。周老师当时说,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都在往上走,但是一个家庭失去了壮劳力遭遇了这种不幸错过了这种机遇(大意如此…)。我无法形容周老师当时的神态和语气,但和周老师平时在课堂上奕奕神采和娓娓道来的冷静有所不同,当时自己想到的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中国经济专题》的第一课:何处用心何处用脑。 在考研的时候,坐在二教的教室里,看着阳光透过窗子洒在卷子上,浸出纸张和油墨的气味,当时想到如果真的能通过考试,我愿意一辈子在这个教室里读书。后来,每次去中心都路过未名湖,骑车路过博雅塔冲下那个小山坡时,微风拂面心中一阵惬意。     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度过了进击的年代。学习之余“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在中心的另一件幸事就是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同学,一个个个性鲜明但又“臭气相投”的人在2009-2012度过了三年,演绎了我们自己版本的“此间的少年”,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每个故事必有的那一个胖子”。最难忘的是在232宿舍玩《实况足球》,依然记得贾珅师兄以424阵型横扫整个男生宿舍时的场景,在“打败珅哥”的目标的激励下,中心多了几位不会踢球的球星。     我很喜欢汪老师写的文章中说的“自由,是整体之事,我们一起成长。我们的‘成长’,定义是:有能力欣赏更自由的人生。” 中心的三年赋予我们自由,成长,和欣赏更自由的人生的能力;而且不仅仅赋予一个人,而是给了CCERer这个整体。而中心也成为了我们永久的家。借用王小波的话说,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对我们来说,这个世界在CCER里。作为一个离开中心不久但又即将在奔三的路上走到尽头的曾经的中心学生,自己对中心的热爱、对经济学的理解可能并不像与中心已有多年渊源的老师、师兄师姐那样深刻,自己也总是非常惭愧没有更加努力,在未来依然需要奔跑在路上还要继续加油,写这些东西有很大的贻笑于大方之家的风险。但在青涩的回忆中依然希望和老师、同学分享阳光般的快乐。     萨缪尔森说过:“In the long run, the economic scholar works for the only coin worth having—our own applause。”中心光荣与声誉自不需要我再赘述;只是想作为这个园子的一份子衷心的说一句,感谢中心,感谢中心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生日快乐,希望中心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