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三班——2011年秋季学期双学位课程介绍

发布日期:2011-08-29 06: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1年秋季《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员:薛兆丰 博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大学校内朗润园702室

电话:01-62752434,电邮:zxue@nsd.pku.edu.cn

个人网站:http://xuezhaofeng.com 

授课时间:2011年秋季(9月10日-12月11日),每周六和周日晚7:40 - 9:30

授课地点:北京大学二教203室

期中考试时间:10月29日(周六)

期末考试时间:12月18日(周日)

 

习题课时间:每周六晚6:30-7:20

习题课地点:北京大学二教205室

助教一:陆振朋,lzhp1984@163.com

助教二:孙明新,sunmingxin870702@sina.com

 

课程简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学科。普适的经济学原理,不仅被用来分析包罗万有的社会现象,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本课程向从未接触经济学的本科学生演示和传授这种分析技能。

         我 们将从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约束(稀缺)及其最基本的反应(竞争以及竞争规则的选择)开始,在对“需求定律”及其应用作充分的介绍后,即转入关于“资本和利 息”的理论,那是深刻理解“需求”所必不可少的部分。接着,我们讨论“供给”。先是介绍厂商的“受价”和“觅价”行为。随后,我们以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 为主线,进一步打开“企业”这个黑盒,剖析其内部的组织构成原理。在同学们对厂商行为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后,我们就掌握了初步的知识,来尝试评价 各种竞争政策了。

         在 整个课程的另外一半,我们把上述基于对个人的行为规律的分析,拓展到其他领域,包括货币与银行、政府行为与经济管制、失业和福利、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增长 等。在这些讨论中,我们将强调货币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信号作用、健全的银行体系为何高度依赖于个人的信用、政府活动为何也由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所主导、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为何没有本质区别、以及法治和自由为何对国富民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等。

         要强调的是,尽管课程的前半部分往往被看作是“微观经济学”,而后半部分是“宏观经济学”,但在这门课程里,前后两部分所适用的经济逻辑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而那就是“在约束条件下、通过平衡边际、来取得最大化”的过程。

         需要提醒诸位同学的是,一旦掌握了这种分析工具,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角度就会发生永久的改变。这既是这门课的目的,也是这门课的免责声明。  

教材和阅读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以下任何一本或多本教材,中英文皆可。随着课程推进,学生还将收到其他阅读材料。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美) P. 海恩 等著 《经济学原理》,(美)G. 曼昆 著 《经济学原理》,卢锋 著

         与此同时,指定的参考书为:

《诡辩与真相——经济学入门》,(美)T. 索维尔 著 《经济解释》(即《科学说需求》、《供应的行为》和《制度的选择》三卷),张五常 著 随堂派发的阅读材料

         另外,不仅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而且在课程结束后,以下都是学习经济学的优质参考资源:

《简明经济学百科全书》网络版,http://www.econlib.org/library/CEE.html 经济学家访谈集,“Econtalk”,http://www.econtalk.org/

         值得补充的是,Alchian & Allen的经典教科书,不仅影响了美国几代经济系学生、经济学家乃至联邦法官,而且其书末配备的习题,至今仍然是准备考试的良好参考。该书已经停印,但市场能找到多种版本,而任何版本都值得收藏和翻阅。

Alchian, A. A. and W. R. Allen (1972). University economics; elements of inquiry.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Co.        Alchian, A. A. and W. R. Allen (1983).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theory in use.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Co. 作业和考试

         本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由两次平时作业(各占10%)、一次期中闭卷测验(占30%)和一次期末闭卷考试(占50%)构成。

授课和学习          我的授课将不拘泥于上述教科书的编排,而是会按主题对相关内容作串讲。我建议同学们尽量不要缺课,并尽快自发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定期聚会,讨论学习内容,分担阅读任务,并交换思考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