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2012年秋季学期双学位课程介绍

发布日期:2012-09-04 12:5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主讲教师:陈建奇

教学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分化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 济总量逆市上升,GDP跃居世界第二,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然而,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率、汇率、资本账户等金融开放改革仍处探索阶段,僵化 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大国地位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更是经常遭受外部提出的人民币汇率等金融改革施压,如何推动中国国际金融稳步发展,成为促进中国未来经济可 持续性的重要问题。

 

教学目的: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国际金融成为决定一国经济健康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国际金融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运行 方式及主要国家或者市场具体的制度安排,帮助同学们能够运用国际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汇率、资本跨境流动等重要经济现象及深层次问题。在讲授国际金 融学基本理论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在人民币汇率、资本帐户可兑换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重要战略,拓宽视野和思路,不仅让学生了解国际金融理论,同时能够运用所 学理论对中国当前金融改革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主要教材(以下版本仅供参考,建议用最新版本):

《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第二版),约瑟夫 P. 丹尼尔斯等著,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

《国际货币与金融》(第7 版),迈克尔·梅尔文著,中国人民大学,2010。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6 版),保罗. 克鲁格曼和茅瑞斯. 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网络资料:IMF、World Bank等网站相关内容。

 

考核办法:

研究报告:15%,期中考试:25%;期末考试:60%。

研究报告由小组(3~5人)共同完成,具体研究内容参考本课程提供的选题方向,并推荐优秀的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期中考试大致定在教学进度的中期举行,期末考试依据学院规定确定。

 

课程重要内容:

 

一、课程介绍:国际金融深化与中国金融发展

二、开放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学科理论体系

三、汇率调节机制及汇率制度选择(I):理论视角

四、汇率调节机制及汇率制度选择(II):国际经验

五、汇率调节机制及汇率制度选择(III):人民币汇率机制选择

六、国际货币体系(I):制度演变及其稳定性

七、国际货币体系(II):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八、最优货币区与欧债危机

九、开放宏观经济政策(I):理论体系及治理机制

十、开放宏观经济政策(II):溢出效应及中国应对机制

十一、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十二、国际金融中心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十三、中国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