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012年秋季学期双学位课程介绍

发布日期:2012-09-13 12:42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2年秋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英文名称: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课程类型:双学位选修

学分:4

先修课:无

课程论坛:http://forum.ccer.edu.cn/showforum-281.aspx

上课时间:周六、周日 19:40-21:30 第一次课时间为9月15日(周六)

上课地点:二教203

 

一、课程宗旨:大历史视角的经济史

本课旨在使同学们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概貌,为学习其他课程提供一幅完整的背景画卷。经济学的任何理论都来自经济史,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说:如果只允许我选择一门经济学学科,那么就是经济史。

中 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引出来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的哪些特征催生了“中国经济奇迹”?是否存在一个区别于现有经济学 理论的“中国模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在哪里?如何使这个源泉永不枯竭?中国当代经济史的重大转折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挑 战?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左右之争?如何凝聚改革共识,把改革推向前进?如何从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回答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历史本身的考察。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1949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背景、基本历程、重大决策、关键事件以及它们的影响,评述六十多年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重大争论和重要人物的经济思想,介绍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研究的进展,穿插介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国际背景。

这门课致力于做到如下几点特色:

(1)史论结合。除了介绍史实之外,更加注重介绍不同时期经济理论、经济思想的进展,以及有代表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介绍国内外用规范经济学方法对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2)还原情境。当代人讲当代史的优势在于,原始史料十分丰富,本课鼓励同学们通过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拜访当事人进行口述历史等方法,原汁原味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

(3) “大历史”视角。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嵌入”在由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当中的,不存在一个真空状态的纯经济系统。本课除了传统经济史侧重的 工业、农业、组织、贸易、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外,还着重对社会政策、社会公平、人力资本、教育、卫生、文化、政府等公共领域的介绍,同时注重探究介绍政 治、社会和文化和国际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提纲

 

第一讲 放宽历史的视界——当代中国经济史的意义和方法

介绍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史的重大问题,引出如何放宽经济史的视野,阐述经济史和经济学理论的关系、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关系、西方中心论和中国特殊论的关系等涉及经济史研究方法的问题。

 

第二讲 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78年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国际环境

本讲和下一讲是上半学期的总纲。本讲以时间为序,以计划经济时期几次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为线索,讲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和国际环境以及经济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讲 国家主导的现代化——1949-1978年经济发展的制度特征及其逻辑

本讲介绍1949-1978年之间,中国形成的一套旨在由国家主导实现现代化化的制度安排及其形成过程和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消费模式、城乡关系、人力资本建设、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等。

 

第四讲 制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绩效

       本讲到第七讲是分论。本讲介绍农业组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粮食统购统销、公社内部制度调整)、机械化和水利、城乡关系、社会结构、农民劳动行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介绍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评价。

 

第五讲 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制度变革

       虽然1949-1978年统称“计划经济”,但是其中进行过多次体制变革。本讲介绍五十年代形成的苏联模式、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几次放权和集权、条条和块块、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重工业优先和计划经济绩效的评价。

 

第六讲 人力资本建设和社会保障

       人口、医疗、教育、社会保障都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这是最近几十年经济学新近重视的领域。本讲介绍1949-1978年的人口、人力资本建设、女性的劳动参与、社会保障,及其背后的机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七讲 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经济史的传统课题,但是对中国的这方面研究较少。本讲探讨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流动、文化传统发生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八讲 上半学期小结、期中考试

 

第九讲 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发展战略的演变(1978年以来)

本讲是下半学期的总纲。以时间为序,以1978年以来几次发展战略的转变为线索,概述这个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分期和特点。

 

第十讲 农村改革

介绍农村组织结构、粮食购销体制、土地流转、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公共品提供等内容。

 

第十一讲 国有企业改革

介绍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演变,放权让利、国企改革攻坚、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三个阶段,评价国企改革的绩效,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第十二讲 改革以来的公共部门和公共政策

介绍科技、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体制变化,以及公共部门改革的最新进展,讨论财政体制、政治体制对公共部门改革的影响。

 

第十三讲 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以这个时期的重大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医疗卫生改革、教育改革)为案例,介绍改革的动力形成、改革的决策过程、改革的利益调整机制、改革的推动和执行过程、改革效果的评价机制等。

 

第十四讲 政府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介绍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中央和地方关系、政府决策机制等对经济发展和改革推进的影响,探讨财政税收和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五讲 结论: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

 

 

三、参考书

以下所列为参考书,鼓励但不要求通读。课上会选择其中若干阅读材料发放,并作为考试要求。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陈云:《陈云文集》第二卷、第三卷;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新望,范世涛编:《中国经济学经典文选(上下册)》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丛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2009,上海远东出版社;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199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周其仁:《中国作对了什么》,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国经济研究》丛书系列;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1版;

《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第1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大论战》丛书系列(1-22期)

 

四、作业和考试

1、口述历史访谈报告(2篇,每篇15分)。每篇访谈要求走访一位(或几位有共同经历的)人士,他们经历过本课中提到的任何一件重大事件。通过访谈,请他讲述本人经历以及自己对该事件的总结和评价。

2、史料收集和分析(1篇,15分):从原始文献(包括文件、调查报告、回忆录、新闻报道)中选取一件或数件原始史料,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评论。

3、期中考试(25分,初定11月10日)

4、期末考试(30分,初定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