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些人而言,来到北大国发院,是为了圆从小就有的“北大梦”;
而对其他一些人而言,却不是“来”,而是“回”到北大,因为他们的“北大梦”未完待续。
他们本科就曾就读于北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或吟诗于未名湖畔,或弹吉他于静园草坪,或流连于北大图书馆,或挥汗于五四操场。
及至人到中年,在职场披荆斩棘的日子里,在加班回到家的午夜,他们会悄悄想念北大,拿出写着“北京大学”四个字的校徽,翻出泛黄的老照片,默默地想象回到“北大”母亲身旁的那份慰藉,渴望找到人生再出发的力量。
本科和EMBA都就读于北大的孙永红就是其中之一。今天,翻开她的履历表,无人不艳羡她卓越的成就:历任三个欧洲公司亚太区总裁,并荣获2013年度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奖;无论是在德国电梯巨头蒂森克虏伯,还是在瑞士公司、奥地利公司,她都白手起家,在公司内进行创业:从无到有,从0到1,从一个人单枪匹马到留下一整套完备的公司管理制度和数十亿的采购订单。
孙永红荣获2013年度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奖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孙永红依然辗转于美国、德国和中国。于满目疮痍之中,她更多看到的却是“景美水秀”、“灯火通明”、“微笑挥手”。
“境由心生”——她的心境为何如此美好?她的底气来自哪里?
归:北大母亲唤我回家
2004年,孙永红在德国电梯公司蒂森克虏伯正做得风生水起。突然有一天,前台转来一个北大的电话。16年后,她蓦然发现,就是这个电话改变了她的后半生。
电话那端是北大中国经济中心(国发院前身)的一名教授,之前与孙永红从未有过交集。教授说,“我们看过您的履历,以您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取得的成绩,我们认为您很适合来北大读EMBA。欢迎来朗润园看看!”
果决的她没有多问,而是先来到北大旁听了周其仁教授的《中国经济发展》课程。虽然出席过无数高端场合,也见识过众多业界大咖的高论,孙永红还是被周老师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彻底征服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她要回到北大,义无反顾!
那时,她每个月新加坡、上海、德国多地往返,空中飞人的生活让她“痛并快乐着”。最紧张的时候,为了公司的订单,她挺着高烧准备材料、参加谈判,走出谈判场的一刻几乎晕倒。“那时太年轻,只知道拼命,不知道命只有一条。”
学业却一点儿没有耽误——对孙永红来讲,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胡大源老师的商务统计课,当时真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不过我至今还记得他课上讲的一个笑话,我常常把这个笑话讲给朋友们”。那个笑话是关于联合国的一个问卷调查,不同文化下的受访者对问题理解迥异。至今,是否能准确讲出这个“统计学笑话”几乎成为了是否上过国发院EMBA的“试金石”。
“林毅夫老师讲课的语调非常平缓,当时有些东西还不太懂。但毕业多年后,回过头来,才真正明白了林老师的微言大义”。
“我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热情也很高,所以课业上没什么困难。上国发院之前,基本上是自己在摸索如何经营、管理;而通过读EMBA,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自己可以较好系统地将知识和经验串起来”。
孙永红作为E04第三任班长与校友部一起
组织E04校友返校活动
变:从年少轻狂到宽容感恩
今天的很多EMBA深知,来读书除了向老师学知识,还要向同学取经。但是,如果你曾经战绩赫赫,叱咤风云,你真的能以空杯心态来面对一切吗?真的能以一颗谦卑之心,聆听同学的悲欢离合、商海沉浮吗?
虽然参加了班级组织的“慈善光明行——白内障救助行动”,亲身体会到了同学们的大爱,但多年后,她还是有些后悔——当时自己太年轻气盛,“目中无人”,总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每次就是从单位赶到学校上课,上完课再直奔机场,很少参加同学活动,与同学相交不深。
现在孙永红却俨然换了一个人,成为E04第三任班长,费尽心思组织老同学共学共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更能互相包容,彼此有了亲人般的感觉,共同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大家就这样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我希望我当班长的这两年,可以给班委工作留下一套制度,可以传承下去。”无论做什么,孙永红都是在拿出外企做高管的职业精神,为组织的长远价值谋划。
毕业后,孙永红的身影不仅活跃在班级,还作为校友面试官帮着母校把关人才,作为组织者帮助母校宣传“润泽心桥”慈善项目;更令她骄傲和难忘的,是2016年作为A队队员参加第十一届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四天在戈壁滩上奔跑120公里。
“我在戈壁滩上第一次亲眼看到人在那么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艰难地生存。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太幸运了,过去得到的太多了,必须学会感恩”。回到北京之后,她不再抱怨周遭环境的种种不如意,而是发现了身边的美好;也开始和朋友一起做了几个公益项目,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孙永红参加戈壁挑战赛
孙永红参加半程马拉松
传:仗剑天涯,做中外交流使者
孙永红的北大本科专业是国际政治,那时她的理想就是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传播的“使者”。今天,虽然她没有从政,但却借助自己在跨国公司的工作和人脉,做了大量促进中欧关系的工作。
宛如仗剑天涯的女侠,孙永红步履遍布世界,深谙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有些国家的人对中国完全不了解,对中国人有偏见。这时候,我就用自己的行为,用当地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让他们看到中国人的善良与智慧,让他们从我的行为举止中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深厚”。就这样,孙永红把一个完全排斥中国人的美国老太太变得最后大呼“一定要到中国去看看,一定要去北京!”;就这样,孙永红让瑞士公司的HR从她之后服务的几个世界五百强公司中偏好招聘有中国背景的女高管。
此外,孙永红还为德国和美国的大学生做专场讲座,帮助大家学会顺利地从象牙塔的生活过渡到职场生活;并与德国作者合作出书,向中国人介绍德国社会、德国文化。
“多年的工作接触,让我体验到了德国人做事的严谨,这一点也深深影响了我。他们特别讲究制度。所以我在后来的工作中,也总是在尝试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用制度把企业管好。”
“当然,德国公司进入中国后,也开始学习中国人的灵活和随机应变。他们做电梯会考虑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结合当地情况做出调整。大家都有值得向对方学习的地方”。
在这一理念下,孙永红也多次为北大国发院的EMBA游学项目联络德国公司的参观,以一己之力助力北大国发院EMBA发现欧洲的商业机会,同时深入理解欧洲的社会、文化。
一路向“北”,乃成其“大”
三十年来,孙永红坚持自己的理想,一路向“北”:
从北大国政系本科,到北大国发院EMBA;
从外企内部创业,到与朋友共同开创公司;
从中国北京上海,到海外的亚洲、欧洲、美洲。
她的事业越做越大,她的视野越走越宽,她沿着心中之“北”,马不停蹄,一路狂奔。
“北大给了我自信、勇气与责任感。“
自信源于北大培养了我学习的能力,让我每到一个新领域,都可以迅速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找到新方法;勇气源于北大给了我力量,让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无所畏惧;责任感来自北大老师的教诲——‘你戴着北大校徽出去,就代表北大,你要担负起作为北大人的责任’!”
“北大给了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