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 第64期】
梁新权:人生要大闹一场,不虚此行
梁新权是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MBA 2009级校友,重返校园读书那年41岁。他还记得开学第一天,邻座一位同学误以为自己在班上年纪最大,有点不好意思,梁新权知道后心里一乐,“年纪还没我大,长得确实比我老了点儿”。
梁新权长得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小10岁,他身板笔直,不仅保持着医生特有的干净利落,还有科学的养生习惯。作为河南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公共卫生执业医师,以及北京汉方普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EO,把自己的身体管理好是他的基本功。
但在业界,大家还是习惯叫他“老梁”,因为他资历深。
闲得难受,离开体制
1991年,经过公共卫生系5年的专业学习,梁新权搭乘“毕业包分配专列”到了河南地级市新乡。“那时同学们的毕业去向,按照当时的观念,理想的分配去处首选部委、省级单位,肯定就在那里好好干;其次是到地市级机构,第三才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现在看来,分配到当时自己满意的机构,很可能‘温水煮青蛙’般慢慢适应,到最后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不如及早离开。”他回忆说。
按这个说法,梁新权的毕业分配单位还算在预期之内。但记者问他是不是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干几年“跳槽”,他却表示并没有,而是一直干了7年才下决心“扔掉铁饭碗”,主要是因为不想“闲得难受”,想要“刺激的活法”。
当时,伴随着医学进步,脊髓灰质炎等流行疾病得以消除,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所带来的慢病问题又尚未凸显,防疫站流行病科也不像现在的疾控中心,因此,工作内容经常“青黄不接”,只能“重复劳动”。已是防疫站副主任的梁新权,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不断降低,对于后续的行政职务提升,也不想熬下去。
正好西安杨森在当地投放医药销售的招聘广告,梁新权决定去面试看看。面试他的是一位台湾人,有段话他至今都觉得有道理。那位面试官说,任何组织都是社会里的小单位,个人是否成功要放到社会里看,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组织里,如果一个人能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可支配的资源超过原来的同学、朋友,就说明这个人的进步要更快。
在医药界,西安杨森还是有名的药企销售“黄埔军校”,以系统化的培训尤其是入职培训著称。尽管周围有人说这时“上船”有点晚,医药销售前辈们已经把该赚的钱都赚完了,梁新权想着反正自己也不图挣大钱,图个新活法儿,不仅接受了西安杨森不能兼职的规定,还拒绝了防疫站“停薪留职”的善意安排,不留退路。
这期间,还有一起意外事故促成了梁新权下决心离职。他有一位从高中到大学的老同学、毕业又分配到同一单位工作7年的兄弟,1997年春节前约饭,梁新权因故没聚成。当晚这位兄弟意外遭遇车祸,两人自此阴阳相隔。梁新权说:“当时我体悟到了人生的无常,想着不如趁着现在有精力、有勇气、能折腾,去大闹一场,难道一事无成地悄然离开人间么?人生还要等什么?”
那一年,梁新权不到30岁,已经怀揣金庸笔下的快意人生。
打拼市场,如鱼得水
进入西安杨森,梁新权如鱼得水。之前,还没有河南人在西安杨森的入职培训里拿过第一名,但是稀里糊涂被人拉到北京培训的河南人梁新权,备受培训老师们认可,毫无悬念地拿到第一名。他本人还没有回去,西安杨森河南办就举办了一场庆祝会。
培训结束回到新乡的办公地,梁新权的新业务开展得很顺利。由于在新乡业绩突出,他半年后被调到郑州,一年后把郑州市场做到全国第一,他又被调到北京。不太想离开河南老家的他和负责人“谈判”,对方答应到北京工作一年就回来。
一年之后,梁新权顺利地把北京地区做成全国第一,准备打道回府,可是负责人表示河南大区经理职位没空缺了,总不能因为他要回来就把对方开除。
除了继续在北京奋战,梁新权似乎没了退路。这一次,他回归自己离开体制的初心——图个不一样的活法儿,做出了举家迁居北京的决定,既然不能再回岸边,就干脆游向深海。
记者问他,凭什么那么快做出好业绩,梁新权没提天赋,开口谈的是机遇,并反复强调“专业”。
他回忆当时推一款神经内科新药的过程说,“新品上市是机会,肯定也有很多阻力,想推动起来其实对专业要求比较高,因为国内专业医生对新的治疗理念,本来也未必比销售人员更懂,如果你自己也对产品理解不透,想要说服别人会很难,而且你也不能像老师一样去教训医生。”
现实中确实会有销售员有医学背景,又掌握了新的产品和治疗理念,就去和医生辩论,让医生哑口无言或感到错了、没有跟上最先进的治疗理念,结果同样没有生意。梁新权说,“不要赢了辩论输了生意。好的销售员要会平衡,看到对方的问题不见得要马上指出来,可以找一些前沿专业文章或是知名专家,用权威的观点去影响和改变客户。”
除了善于摸索销售技巧,梁新权还会把握销售原则。比如所有客户都要做维护,但是最终很可能由少数客户带来80%的产出,对于这些少数客户要持续和集中精力来维护,并且保持一致。再比如企业内部“红线”必须遵守,梁新权等西安杨森的原同事们至今还会津津乐道这家企业的“四大天条”:一不能给回扣,二不能兼职,三不能业绩造假,四不能虚开发票。梁新权信手拈来好几个例子,表明老东家确实发现一例严惩一例。
2000年后,梁新权在西安杨森北京又做了5年,先后在销售和产品部门任职经理。后来离开西安杨森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既没有新鲜感,也找不到成长点。
此后14年,他相继入职诺华制药、正大天晴制药、扬子江药业、北京康辰药业,又都相继离开,直到2019年自己创业。
变换角色,只为成长
梁新权20多年转战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只是为了新鲜感那么简单。深层原因是他想感受不同的企业风格和不同的职能角色,以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如今他既有外企经验,又有国企和民企的经历,而且销售、市场、产品、品牌,他都管过。
除了这些,他还注意专业系统的学习,也因此报考了国发院BiMBA商学院。
为什么选择BiMBA商学院?梁新权的同班同学王欣介绍说,老梁进朗润园里读书应该是种子早就种下了,那里正好有林毅夫老师他们创立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诺华制药工作时,也在公司安排下到BiMBA商学院接受过培训,喜欢上了这个院子。
回想那段学习岁月,梁新权和王欣都很开心。梁新权伸手比划几百页的英文原版教材有多厚,然后摇着头说:“别说是原版书,就是中文教材想要那么短时间学习完都难!”在没有微信的时代,他们开电话会议展开小组讨论、一起挑灯夜战攻克难关。考完的闲暇时间,被当成老大哥的梁新权带大家一起去娱乐放松,这段日子有张有弛,令人回味。
毕业十年至今,他们有很多念念不忘的事,比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细节,也有很多念念不忘的人,比如朗润园里的宫玉振老师、胡大源老师、杨壮老师等。对于西方的经典管理理论和工具,还有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他们会结合各自的管理实践做“中西合璧”。
梁新权举例说,愿景、方向性、策略性的管理内容,适合求诸中国人自己的理念和思想,但是具体怎么把事情做成、做好,要借用目标设定、量化考核等西方的管理工具。
厚积薄发,快意创业
在医药、健康领域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研究,使得梁新权对中国人快速富裕以后,饮食习惯变化导致营养过剩、不均衡、慢性病人逐年增多产生了关注。寻找解决方案的想法,促使他与人联合创办北京汉方普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CEO,这是在2019年,这一年他51岁,也是他首次创业,全面负责这家初创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日常管理。
公司的产品目前全是食品,来自于药食同源具有康复、预防功能的食品,比如能降低高血糖、高尿酸、增强老年人肌肉力量的食品。
有人可能把他的产品理解为保健食品,梁新权会纠正道:“一般分类是药品、保健品、食品,保健食品的专用标志是天蓝色像个小帽子,我们不是蓝帽子那种,不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有食品资质就行。因此,就是食品。”
梁新权这么严格划界限,是不想和如今浑浊不堪的保健品行业产生交集,保健行业也不符合他的创业初衷。梁新权说:“如果把患病的人、完全健康的人分别以黑色和白色相区分,那么,既不健康也没有到病患地步的人就是中间的灰色地带人群,即亚健康人群,这一部分如同橄榄的中间,占比很大。以全球发展最快的糖尿病为例,目前全球需要药物控制的糖尿病患者1.1亿人,还有3.3亿是糖尿病前期的亚健康人群,其中每年约有百分之十几的人转化成糖尿病,如果把部分风险人群干预得很好,很多人将不会转成糖尿病人,或者维持在亚健康状态”。
梁新权应该是感到,自己20多年里卖药,都属于“亡羊补牢”。如今,他想要“治未病”,这才是医生的最高境界。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医生这么做,他们常常会给人提供健康管理的建议,但这些“医嘱”常常无法得到坚持。梁新权的创业目标是让大家既遵循了医嘱,又不那么费劲,甚至轻松快乐,变成一种享受。
创业一年多来,新公司的系列食品在亲友及周边人群里收获了不错的口碑,生产产业链和市场推广也在稳步推进,整体健康发展,未来令人期待。
他自己的总结是:创业一要选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领域即便有再好的前景,也要十分谨慎;二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样才能一直有兴趣和激情;三要能坚持,创业肯定会有很多难题,不退缩是第一步,关键是要有办法!
在梁新权的人生故事里可以读到,不同的人生目标可以有大有小,用专业能力创造价值,自己获得快乐且施于他人,是他的人生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