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学术下午茶 | 王岚助理教授主讲互联网问诊浪潮中的医生:一些研究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4-06-24 10:39    来源:

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发展研究院开始推出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旨在促进国发院师生内部跨领域交流,鼓励老师们分享新的研究想法,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潜在的学术合作。本次下午茶讲座是2024年春季学期的第十三次活动,于6月17日下午2点-3点在承泽园333会议室开展。本次讲座由国发院教授张丹丹主持,国发院管理学助理教授王岚为大家带来题为《互联网问诊浪潮中的医生:一些研究与思考》的精彩分享。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问诊市场作为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的典型代表,通过促成医生与病人的互动来提供医疗问诊服务,平台设计和算法管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老师的讲座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展开:在互联网问诊中,医生如何提供服务?病人如何评价医生?哪些因素影响用户参与?算法是否提升了平台效能和价值?这些也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所关心的问题。

围绕着这些问题,王老师展开了两大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关注客户评价算法的引入对医生与病人的互动的影响;第二部分则研究多对一平台设计下信息多元化对用户参与和服务效能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王老师不仅采用了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方法,如二手数据分析、线上实验和定性研究(如访谈),还跨学科地运用了机器学习、文本分析和建模等方法。

在本次讲座中,王老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第一部分研究,探讨算法的引入如何影响医生的沟通行为。王老师从社会规范的视角切入这个问题。在既有文献中,社会规范被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现实规范(descriptive norm),即大多数人做什么;另一类是指令性/道德规范(injunctive norm),即一个人应该做什么。王老师引入了一类新的规范——算法规范,即根据算法的指示,人们应该做什么。根据规范焦点理论(the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当多种规范并存时,人们的行为受哪种规范影响取决于当下的注意力。而人们会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是出于道德感内化、社会身份认同和利益最大化等不同动机。王老师指出,在算法出台之后,算法规范更容易引起医生的注意,医生出于效率的动机,更容易遵守算法规范。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王老师选取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问诊平台,比较了算法引入前后,医生与病人的沟通行为的变化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研究证明了算法规范在互联网问诊中的重要作用,对平台设计和算法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此外,王老师探讨了算法规范下的性别偏见,发现男医生更容易从遵守算法规范中获益。她提出多种解释,如缓冲惩罚机制、双重标准和职业化要求等。王老师还探讨了大语言问诊模型的出现是否会改变上述性别偏见,并分享了初步探索的研究结果。之后,王老师还简要介绍了她的第二部分研究,她提出,当病人能在多个平台同时咨询并承担更多健康管理责任时,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是否真的能提高病人对疾病的准确判断?多对一平台设计如何影响医生参与及病人反馈的可能性,等等。

讲座过程中,与会老师围绕病人性别偏见、互联网医生的演变趋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本次下午茶分享会在与会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刘祥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