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雷镇环:国家治理指数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基于历史沿革、理论逻辑和构建方法的考察

发布日期:2023-04-26 11:26    来源:

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发展研究院开始推出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旨在促进国发院师生内部跨领域交流,鼓励老师们分享新的研究想法,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潜在的学术合作。下午茶系列讲座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三次。本次下午茶是本系列的第十四次,也是2023年春季学期的第八次活动,于2023年4月24日下午2点至3点在承泽园229教室举行。本次下午茶讲座由国发院张丹丹老师主持,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政治学和公共政策助理教授,北大国发院访问学者雷镇环老师为大家带来课题组关于《国家治理指数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基于历史沿革、理论逻辑和构建方法的考察》的初步研究发现。本次讲座讨论热烈而深入,给在场师生带来许多启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必要途径。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有效的国家治理指标评价体系,雷镇环老师指出现有的国家治理指数的构建方式在应用于评价发展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绩效仍然有诸多方面的不足。以目前最流行的世界治理指数(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 WGI) 为例,课题组认为其在理论、方法和价值层面均存在缺陷: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缺失,造成国家治理指数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多样性反映不足;其次,发展中国家人民视角的缺失,造成国家治理指数过于倚重专家和精英意见,忽视普通民众感受;最后,实践理性的缺失,造成国家治理指数过于重视基于文本和规则的正式制度,轻视治理实绩。

就指标的具体构建方法而言,雷镇环老师指出西方主流国家治理指数更多依赖于专家评分而非民众的直接反馈。有些(比如透明国际腐败感知指数)完全依赖专家打分来构建。针对非专家群体(例如企业主、居民等)的问卷调查数据则很少被使用。而西方专家评分为基础的治理指数难以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真实治理水平。而已有文献指出,民众的直接感知,专家判断更容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从而使得专家打分偏离发展中国家的真实治理水平。

课题组将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 WVS)中民众对于本国腐败的感知和WGI中的专家评分进行了对比,发现关于腐败程度的专家评分和民众感知在发达国家样本中高度一致,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几乎没有相关性。这说明专家的认知会因为研究对象国是否为发达国家而产生系统偏差。此外,政治体制也可能造成类似的专家偏差。如果在世界治理指数的数据源中剔除来自于民众的数据,把产生的新指数和原有指数对比会发现:对于采取西方选取体制的国家,剔除民众数据会使得该国治理水平得分变高;而对于非民主国家,剔除民众数据会使得该国治理水平得分下降。这说明西方专家对于西方民主国家的治理水平的评价要系统性地优于这些国家的民众对其政府治理的评价,而专家对于非西方民主国家的评价要比这些国家国民的评价更低。

针对以上问题,雷镇环老师介绍了课题组未来的工作方向:为国家治理指标体系构建一个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内核;在构建指标时,更多采用客观数据以及问卷调查数据,弱化专家打分的影响;更多采用归类而并非排序的方式,提供更多元的信息维度。

在讨论环节,张维迎老师指出问卷测量方法本身会存在内生性的问题,比如因为民众不敢自由表达意见,问卷数据会得出人民满意度偏高的结果。姚洋老师也认为需要问民众更多基于经历、客观性的问题,如是否给市长信箱写信,这样能够减轻内生性的问题。席天扬老师补充说明了这一课题的意义,即现有的指数构建方法不能捕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内部差异,例如民主选举过程中,美国和欧洲国家就政党是否能接受利益集团的捐献这一问题存在极大差异,但并不能体现在现有指数中。因此,课题组的工作能够在更多的维度上刻画出国家治理水平的差异,从而有助于国别之间的比较。在热烈讨论中,本次茶话会很快进入了尾声。老师们对于后续研究的提升空间以及潜在的挖掘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家均表示获益颇丰。

(新闻撰稿:莫怡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