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教授新书《产业组织理论》出版

发布日期:2021-09-26 11:48    来源:


自     序
 
我自2005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经济学双学位项目讲授产业组织理论课程,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在多年的教学讲义基础上,形成了本书。教材是对学科基础理论的总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对学科的总体认识,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欢迎各位老师同学提出宝贵意见。
 
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几乎对每个常见的经济现象,都有相关的细致研究。但是,正如掌握全面的科学理论,并不意味着就能制造尖端的设备,了解书本经济学理论也并不意味着能很好地认识经济现象或解决经济问题。我一直鼓励同学们多观察现实世界,以批判的态度学习书本知识。任何经济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而且并不都是无懈可击。
 
本书面向本科高年级的产业组织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已经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最好是中级水平的微观经济学,以及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本书出于篇幅考虑,没有仔细回顾所有必要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本书的内容超出了一个学期课程所能覆盖的知识量,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挑选适当的讲授内容。相信任课老师还会另外补充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包括了一些难度较高的理论(用*号标记),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前      言
 
产业组织属于微观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企业在各种市场环境下的行为、相关的福利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政府可能进行的干预。
 
企业和成本
 
企业是由自然人组成的、追求特定目标的组织。为了研究企业行为,首先必须厘清企业追求的目标。在多数情况下,产业组织理论假设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合法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类似于在消费者理论中假设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假设一般来说是合理的,但有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现实,例如:
 
1 当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虽然企业所有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企业行为主要由经营者决定,企业经营者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经常追求企业股票市值等易于观察的指标的最大化。但是,考虑到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这种偏差是有限的;
2 有些企业可能选择注册为“非盈利性”企业,这时企业行为无法用利润最大化解释,但是企业的所有者仍然追求特定标准的利益最大化。类似的,国有企业也可能关注利润之外的其他利益;
3 当企业集团之间存在复杂持股关系时,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选择经常需要考虑其股东(尤其是大股东)在其他企业的利益,这时企业行为会偏离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企业从市场购入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等),通过特定生产技术,生产可供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然后出售给(广义的)消费者。经济学理论经常用成本函数来描述企业的生产技术。技术越好,生产特定品种、品质和数量的产出的成本越低。常用的成本函数包括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边际成本函数等。总成本函数是在给定原材料供应状况的前提下,企业的“成本最小化”问题的解。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我们经常略去企业的成本最小化问题,而直接给出总成本函数。
 
成本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济学中的“成本”不同于会计学上的成本,前者是“机会成本”,后者是企业会计账册上的有形支出。企业所有者向企业投入一笔资本用于购买或租赁生产要素,意味着必须放弃将这笔资本投向其他用途的机会,此放弃的机会的价值即为机会成本。如果这笔资本只能投向这个企业,而不存在任何其他用途,那么这笔投入的机会成本即为零,但会计成本未必为零。在不考虑短期策略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在预期能获得非负经济利润时,才会进行投资或继续经营,否则就会放弃或退出。
 
例如,当一个企业家用自有资金或自有房产设备等进行投资时,其资本的机会成本没有记录在会计账册中,这样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会显著高于经济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会计利润为正,经济利润也可能为负,一个理性的企业家只有当会计利润足以覆盖其自有资本的机会成本时,才会进行投资。又如,当一个正在经营的企业的资产大部分为专用资产,而没有其他用途时,这些资产的机会成本很低,但其折旧仍然全额计入会计成本,这样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会显著低于经济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会计利润为负,经济利润也可能为正。因此一些企业在会计上出现亏损时,仍然继续生产,原因就是其经济利润仍然为正。
 
在现实世界,企业的成本并非仅取决于技术,还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即企业面临的社会大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人力资源、经营机遇等;“地利”即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这种能力难以被外界观察,难以准确度量,有时企业家本人也不了解;“人和”即企业家的主观努力程度或“敬业精神”,取决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外部激励。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许多拥有看似相同条件的企业,却有完全不同的市场表现。书本理论难以深入讨论这些异质性因素,而只能总结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律。
 
消费者和需求
 
产业组织中的“消费者”可广义地理解为产品的购买者。我们一般假设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即在某种意义下假设消费者是“自私”的。在现实世界,多数人可能的确主要在意自身效用,而忽视其他人的利益。一些人的行为看起来与“自私”假设不符,可能是由于我们未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特殊偏好。例如有些消费者在同等条件下,更加愿意购买价格较高的商品,这似乎是一种“利他”的反常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些商品大多是具有展示炫耀功能的商品,那么追求高价或豪华品牌的行为就容易理解了。
 
广义的“自私”行为包括追求某些精神上的效用。当一个人从其他人的快乐中获得效用时,一些不求回报的利他主义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自私”行为。在现实世界,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的利他行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利他主义行为还得到国家的大力倡导,很可能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
 
需求函数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在局部均衡模型中,需求函数将消费者的需求量描述为市场价格的函数,这个需求量使得消费者从消费该产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相应的价格。我们也可以等价地将价格描述为需求量的函数,即“反需求函数”。反需求函数给出了在每个消费量下,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
 
需求函数有一些典型特征。例如,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一般与该产品的价格有负向关系,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需求量与该产品的替代品的价格有正向关系,与该产品的互补品的价格有负向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长期面向特定消费者销售时,这种关系还可能出现跨期的强化,当前较低的价格不仅能实现较高的当期销售,还可能提高消费者在未来的需求。正如企业可以“干中学”,消费者也可以“从消费中学习消费”。长期消费某种产品时,往往会形成消费该产品的习惯,从而增加在未来的需求。
 
对消费者需求的刻画是产业组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基础理论中,我们经常假设企业完全了解消费者对特定产品(在单位时间段内)的需求。对于一些传统产品,企业通过长期与消费者互动,的确可以较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但是在一些技术进步较快,或新产品层出不穷的行业,企业未必能够准确知道消费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具体市场环境,制定特殊的生产和销售策略。
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需求,与企业在市场开拓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虽然需求不完全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但是在商品极其丰富的现代经济中,没有企业的主动培育,消费者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对特定商品的需求。培育需求需要企业花费大量资源,且成效还取决于企业家才能和外部机遇。
 
市  场
 
相互竞争的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消费者以及交易环境的集合构成“市场”。在产业组织中,产业和市场这两个名词有时会混用,例如“产业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基本上代表相同的意义,虽然后者可能更强调实际交易情况。市场是经济主体之间交流信息、相互博弈、并完成交易或合作的场所。我们经常将交易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合作,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只要存在对双方或多方都有利的机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就有动机通过交易或合作,抓住机会实现“共赢”。因此,每个人只需照顾好自己的利益,市场机制能自动引导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市场经济相对计划经济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原因就在于前者能够使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实现基本一致,而后者难以做到。
 
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个体之间完美合作的基础之上,而实现完美合作需要各种条件,归根结底是要求“理性的各方有对称的信息”。在现实世界,对称信息条件经常不满足,市场参与者会利用各自的信息优势,策略性地选择对其他参与者不利的行为,使得博弈的结果无法最大化整体福利。当交易或合作涉及的独立决策主体数量较多时尤其如此。如果市场参与者在决策上存在“有限理性”,那么也可能导致市场失效。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确认各种可能出现的市场失效,以及如何通过外部干预改善市场结果。总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本上是有效的,但在许多情况下,必要的政府干预也不可或缺。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或已经为“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在传统条件下,广义的信息成本为市场交易制造了很多困难,信息技术革命大幅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支付成本和物流成本,使得很多以前难以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交易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彻底改变了市场的范围和形态,催生了包括“数据经济”、“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市场形态,也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打开新的空间。
 
本书各章节的知识量并不十分均衡,我没有刻意将各章的篇幅均等化。产业组织不同领域的经典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存在差异,有些章节篇幅较长,反映了相关领域有较多重要研究的现实。本书也舍弃了一些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曾经很流行的内容,如SCP(即“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因为这些内容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受到的关注在减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