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对话诺奖得主:经济学视角下的美国伤痛与中国医改

发布日期:2020-12-17 03:36    来源:

2020年12月15日晚,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和公共事务荣休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安妮·凯斯(Anne Case),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和国际事务讲席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与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展开精彩对话,分别从中美不同的视角,深度剖析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体制与国民健康之间的关系。国务院参事、前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教授担任主持。

此次对话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新闻周刊》“学观中西”栏目的开篇,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周刊》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

自20世纪以来,死亡率稳定下降是现代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与典型特征之一。各国人均寿命都随经济发展而提高,富国尤其如此。然而,安妮·凯斯教授和安格斯·迪顿教授研究发现,美国中年白人的人均寿命已连续三年下降,这是现代经济体百年罕见的现象,令人诧异和深思。

这对学术伉俪在他们的新著“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绝望之死与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发现,美国人平均寿命的下降主要源于白人劳工阶层的高死亡率。在美国,白人劳工阶层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且大多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而导致他们死亡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自杀、滥用成瘾性药物、酒精性肝病。凯斯和迪顿将其称为“绝望之死”。

两位经济学家在抽丝剥茧的分析后提出,美国独有的医疗制度是造成白人劳工死亡率掉头上升而不是继续下降的直接原因。美国是当今世界投入医疗领域经费最多的国家,也是生物医学与临床治疗研究最先进的国家,为什么其医疗体系却无法保证人均寿命提高,反而下降?

凯斯和迪顿给出的答案是:美国的医疗行业并不是为了增进民众的健康而存在,而是更倾向于增加医疗服务者的财富。尽管对美国医疗体制的弊端已有过很多讨论,但凯斯和迪顿的贡献在于揭示出了弊端的根源,即美国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三大主体——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保险机构,构成了一个供给侧的隐性联盟。这个联盟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市场主导能力,加上游说联邦政府为其变相垄断和寻租提供“保驾护航”,共同牟取快速增长的医疗暴利。这才是“绝望之死”的秘密所在。

面对这些问题,两位教授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亟待修正之处,应当变得更加公平,并应对医疗体系进行深入改革,或许新冠疫情会给美国人敲响警钟,给医改带来机会。

接着,林毅夫教授着重分析了中国医疗健康体系的成绩与弊端。他介绍说,中国的医疗体系从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之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30年内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岁。1978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比上中等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还高了1.5岁,可以称之为奇迹。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医疗体系:城市中有覆盖面非常广的的公费医疗;农村有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三方面互为补充。中国这种医疗体系在197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然而,1978年之后,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在健康医疗方面的改善差强人意,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不及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究其原因,是医疗体系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造成医院“以药养医”,通过不必要地多开药、多做检查来换取盈利,医生收回扣、寻租腐败的现象普遍;还造成医疗资源在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的不平衡,导致患者往大医院集中,形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进一步使得医患冲突频发。

为解决目前的问题,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医改试点,有失败教训,也有成功经验。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可以推广福建三明市医改的模式,即在国家层面设立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由各省各市的医疗保障局统一采购,列出药品目录,保证合理价格,并提高医生工资到合理的水平,变成阳光收入。

林毅夫教授强调,医疗体系中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道德风险,政府应该扮演积极有为的角色,同时避免利益集团的绑架,最终在医疗改革方面取得成功,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最后的对话讨论环节,几位嘉宾就欧洲医疗体系的可借鉴之处、政府对医疗体系的监管、如何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平衡、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工作机会减少的主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本次对话得到百度、中国经营报、中外管理、MBA教育网、镐京直播等多个直播平台的支持。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与【学观中西】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P)成立于1905年,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非盈利学术出版机构,以其完善、严格的学术出版流程闻名于世。PUP致力于联结不同领域的作者和读者,以传播人类文明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推动学术对话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变化。“学观中西”项目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新闻周刊》联合发起,力求搭建一个影响世界的中西方顶级学者对话和跨文化思想交流平台,邀请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在各学科领域的顶级作者,就具有传播性的思想议题展开对话,促进最前沿的学术思想被广泛探讨,延续书籍学术思想的影响力。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由中国新闻社主办,正式创刊于2000年,是一本以“记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目标的时政类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中文版关注国家大事和社情民意,对海内外重大事件进行分析性深度报道。除了中文版外,还以英、日、韩、意、法、俄和阿拉伯语等七种语言九个版本在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INSE)是中国第一个以社会科学自主理论创新为宗旨的机构,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创办于2015年12月,是国家首批25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前身是林毅夫等六位海归经济学博士于1994年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随着更多学者的加入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拓展,2008年改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简称国发院)。国发院拥有众多国内知名学者,集教学、科研和智库于一身。学院秉承北大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风,高度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以学术与现实的结合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进步,是北大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白尧 蔡如鹏 | 编辑:王贤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