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陪伴与能力的共生——国发院MBA职业导师项目两周年暨2019职业导师节”活动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19-11-13 10:06    来源:

2019年11月11日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陪伴 ·共生——职业导师项目两周年暨2019职业导师节”活动在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BiMBA商学院常务副院长范保群老师、国发院企业关系部主任王欣老师、国发院职业发展部副主任金薇老师等多位老师,以及近百名“职业导师”项目师生出席。此次活动由两位MBA同学丁恺和房锐主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MBA职业发展导师项目”是由陈春花教授倡议发起的商学院特色项目,旨在“让现在最优秀的人遇到未来最优秀的人”。项目一经发起,受到业界和学生的热烈响应。11日晚间的导师节活动结束后,为期一周的导师互选环节将随之拉开帷幕。

 


活动伊始,陈春花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教育,学生的自我觉知”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陈老师坦言发起“职业导师”项目的初衷源自自己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的感受: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可称之为“生命相伴”的关系,有老师作为对话对象,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来自外界的挑战。
 
在谈到“教育的功能”时,陈老师认为:教育首先对个体产生作用和影响,然后再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大学教育是“个体向社会化转化的最后一个阶段”,而MBA教育是向已经社会化的人敞开大门,让他们重回大学再接受一次教育。大学的目的是让人在学习之后有能力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创造的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这才完成了人的社会化。
 
学习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陈老师勉励同学们通过学习不断认知自己的局限性,实现自我成长,并做到四个方面:学到生存的技能、掌握将社会化内化的能力、接受自我不足并积极完善自我、学会承担社会角色。
 
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而不是老师,因为“太阳把阳光洒在大地,它没有决定在哪里撒得多一些,哪里少一些。每个人能得到多少阳光,取决于自己。”陈老师最后说,职业导师项目给各位导师赋予了责任,希望能在责任之下看到成长的美好,让学院、商学教育、导师和学生都获得真正的进步。


 
 

接着,国发院BiMBA商学院常务副院长范保群老师和国发院企业关系部主任王欣老师分别为热心支持并陪伴同学们成长的导师们佩戴职业导师节纪念围巾,并为新一期的职业导师们颁发水晶纪念牌,象征导师和学生水晶般纯净而珍贵的情谊。

 在随后进行的分享环节中,两对导师和学生代表先后分享了他们一年来共生成长的经历。来自全日制MBA2018级的袁小婷同学认为,选导师应当更看重导师与自己未来发展的“匹配度”,学生应当尽可能多地、更主动地与导师互动。袁小婷的导师——鼎萃投资创始合伙人李晓燕也坦言: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和导师是在发现彼此的亮点,导师更多的是引导,像汽车的“副驾驶”,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2018级全日制MBA学生廖永合姗和导师瑞德嘉诚资本合伙人施国敏选择的互动方式是实战和实操,通过导师的资源分享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真知,收获经验。廖永合姗认为,除了与导师积极互动,勤奋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施国敏表示,学生应该主动与老师沟通,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学生可以具备“上马杀敌,下马挥毫”的素质。

 接下来,来自北京海特科技有限公司的EMBA2016级校友程凯,金瓴创投创始合伙人、2001级全日制MBA校友李煌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前董事总经理杨毓莹,分别畅谈了商学学习给自己人生带来的改变。作为导师,他们也对青年学生的未来职业道路选择给出了中肯建议。


 

最后,问答赠书环节将整个导师节的气氛推向高潮。针对“时间管理”、“30岁转行晚不晚”等随机抽取的犀利问题,导师们结合自身经历,踊跃解答,令现场的同学们大呼过瘾。整个活动也就此顺利结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