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专家称我国药品费用占比30%-40% 药物经济学评价愈发重要

发布日期:2019-07-08 02:36    来源:

近日,《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19》于北京发布。这将规范中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更好促进其对医药卫生科学决策的指导。

2019年是中国启动新一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十周年。研究表明,随着收入增长与技术进步,人们消费结构中用于医药卫生服务的支出增长最快,不仅超过同期收入增长,也超过其他消费增长。

数据显示,从近年的全球资源配置来看,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平均在6.3%左右,大多数发达国家平均在10%以上,中国当前为6.4%。此外,病人去看一次门诊大概有40.9%的钱花在了买药上,住一次院大概是28.2%。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刘国恩在《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19》发布研讨会上表示,中国为何把药品的重要性提到与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在当前发展阶段我国药品使用比例在全世界国家中可能是最高的。“即使到现在药品比重都还处于30%-40%的水平,仍然是全球最高之列,这让药品合理使用这项工作变的异常重要。”刘国恩说。

药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使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最优健康效果的交叉学科。由于药物治疗在当前中国医疗临床中的重要位置,国家有关决策部门越来越明确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基本卫生制度、全民医保制度、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的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和技术评估机制。与此同时,《“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也再次强调将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药品价格谈判的重要内容,在基本药物遴选调整中纳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2017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启了医保药品准入谈判工作,在谈判过程中正式将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和预算影响分析报告作为谈判价格测算的依据之一。2019年,新成立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对同类药品按照药物经济学原则进行比较,优先选择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品种”。同时,在国家医保目录进行的系统调整和修订过程中,国家医保局还聘请了药物经济学专家进行相关评审工作。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9年,已有44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出了适合本地区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用于指导和规范所进行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中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还没有系统性或强制性地应用于中国医药卫生决策过程,但总体呈现快速上升和发展的良好趋势。不过,中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质量参差不齐,规范性差,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评估规范,不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可能因为研究设计和报告范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研究结果的标准和质量各异,从而影响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可比性、科学性以及对医药卫生决策的参考意义。

鉴于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实践和决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影响评价结果及其应用的关键。因此,为了规范中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更好促进其对医药卫生科学决策的指导,制定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至关重要。

刘国恩表示,与2015年相比,《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19》新增了全英文版。此外,药物经济学主要研究角度很重要,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研究角度明确为全社会角度、卫生体系角度、医疗保障支付方角度、医疗机构角度和患者角度,删除了旧版指南中的雇主角度,新增卫生体系角度等。

据了解,该指南的读者主要为在我国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者和我国相关卫生决策部门的决策者,后者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药品价格管理部门、基本药物政策管理部门和新药审评部门等。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佳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