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钉子:中国金融科技变革新坐标》新书闭门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9-04-01 11:58    来源:

2019年3月24日,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办的《金钉子:中国金融科技变革新坐标》新书闭门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术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蚂蚁金服、宜信公司、陆金所、腾讯等多家单位的金融科技领域业界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主持。会议上半场,《金钉子:中国金融科技变革新坐标》的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博士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新书的内容。“金钉子”一词源于美国的铁路史,1869年美国首条横穿美洲大陆铁路建设贯通时,最后打下的一颗用18k金制成的道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事物的象征。孙博士指出,本书借用“金钉子”这个词是想表明金融科技在全球金融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标志,人类金融业的演化和发展将会在技术因素的催化下,呈现出一幅与过去上千年来截然不同、更加多彩绚烂的景象。当前,站在钉下这颗新的“金钉子”的历史方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探索金融科技为人类金融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可能,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和充满乐趣的事。

金融的最基本功能是解决信任和风险定价问题

要理解金融科技对现代金融业发展带来的变革,首先需要回到基本的问题,金融业的本质是什么?金融业最为核心和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匹配信息,解决相互信任的问题。以货币为例,若没有货币,企业部门以自身发行的债务凭证购买家庭部门的劳动进行生产,这就会令家庭部门承受较大的违约风险,且家庭部门没有能力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进行风险定价。因此,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即货币的出现,能够解决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之间的信任问题。企业部门可以从银行申请贷款支付给家庭部门,银行在掌握企业信息和给出合理风险定价上有规模效应,而家庭部门也更愿意相信银行发行的债务。与此同时,家庭部门也可以利用获得的货币进行储蓄,银行动员储蓄转化成投资,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然而,金融科技的出现有可能改变这一逻辑,这是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

用技术进步来划定金融发展的断代

经济史往往以技术为标准来划分,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分别是过去三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而在划分金融发展时代时,人们通常习惯将“危机”作为标准,比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很少用技术来划分金融发展的时代标准。但当下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金融进入新的阶段,因此本书尝试用金融科技这一技术标准的“金钉子”来划定金融发展的断代。实际上,世界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一直贯穿着金融业态演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对金融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业文明之前,货币资金的融通并未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和运行规律;工业文明之后,机械化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与银行动员储蓄、进行跨期支付转移的功能恰好契合。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科技与一系列新兴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如果从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期视角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可能会发现金融科技是新的一个金融断代史开端。

金融科技的几个重要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

金融科技的几个重要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风险定价和相互信任的问题,会有效降低风险定价的成本。

大数据指大大超出了常规数据的尺寸,获取、存储和管理分析能力达到了非常大的程度。从小样本到全样本的把握是巨大的跨越,大数据方法与传统的经济学模型、统计学和计算机有较大区别。金融业又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行业,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科技公司都积累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的出现有可能使人类对风险定价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也可以降低定价成本。云计算和大数据联系紧密,降低了大数据存储、处理的算力成本。

人工智能应用于大数据分析,突破了复杂任务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规则推理的金融模式创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围棋上的阿尔法狗,只要给定一个规则,即使从零开始学习,人工智能的分析也很快就可以超过人类。量化投资、风险评估等建立在规则上的技术,人工智能都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另外一种是基于案例推理的模式创新。通过收集所有的案例,基于案例分析方法不断捕捉现实当中的关系。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去想过去的处理经验,但人一生当中只能积累有限的案例,而人工智能却可以把人类历史所有案例都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相互结合,有可能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风险定价成本进一步降低。

第三方面的技术是区块链技术,其优点在于去中心化、开放性、信息不可篡改的颠覆性特征,解决了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获取,突破传统报送流程。不仅在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的领域应用比较多,从全球来看已经在更多方面有了进展,包括通信、保险、证券交易发行、智能合约、隐私保护等领域都在拓展。

用金融科技来服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让经济供给结构更好地服务人民需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为了让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目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当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从金融供给端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前面的这些金融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信息获取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问题,又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分析,云计算通过算力将这些优势相互结合起来,有可能会改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大大降低风险定价的成本,并推动整个金融业态发生重大改变。我们所关心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关键就在于解决如何降低风险溢价。降低风险溢价有两方面,一是降低企业风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这需要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应用场景方面,智能金融发展、新消费金融转型、数字普惠金融的繁荣,实际上都是对经济主体的信用风险进行了更好的定价,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弥补当前的金融结构短板,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也要注重借助科技手段,特别是监管科技的手段,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监管效率。金融科技的发展大幅提高了金融业态的复杂性,同时从监管角度来说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更好地应对挑战。在监管科技的发展路径选择上,可以考虑推进实现监管成本的内部化,建立可持续的监管科技发展机制。

全景解读金融科技新生态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梁世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先后对新书进行点评,一致认为孙国峰博士的这部专著以“金钉子”为喻,站在千年金融史的台阶上审视金融科技的革命性意义具有独到眼光,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勾勒了一副比较完整的金融科技新生态图景,从金融的本质—解决信任难题、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定价入手,研究内容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货币和监管科技等,对金融与技术的结合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察,分析了新技术可能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新变化,论证了金融科技的革命性影响,提出了以监管科技应对金融科技的路径选择。这部专著彰显出作者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会议下半场,与会嘉宾继续围绕孙博士的新书以及中国金融科技的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