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林毅夫在达沃斯演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发布日期:2018-01-29 11:3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瑞士当地时间1月25日,腾讯新闻原子智库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达沃斯联合举办午宴。午宴以“增长的责任·中国助力世界的未来“为主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午宴上作主题分享。
林毅夫说,到2025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中国将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个,由低收入转型成为高收入的经济体。
今天,我想谈谈这个话题,那就是中国经济动力的来源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其答案。自从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四十年前,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的贫困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5美元,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数据还要低三分之一。但是从1978年开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到2000年间,中国GDP达到9.5%的年均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持续了39年。如此短的时间内,一个人口庞大的贫穷国家取得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凭借这样的增长速度,去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9400美元。也就是在这四十年,超过七亿人口脱离了贫困。
我们展望未来,到2025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国民收入将达到1.2万美元。中国将会成为二战以来,第三个由低收入国家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的经济体。其他一个是中国台湾,另一个是韩国,中国的近邻。2025年的时候,中国将会成为第三个。
现在回归主题,究竟什么驱动了在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对此有如下解释:首先,中国人民为自身生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绝对是动力之一。企业家为盈利而创建企业也是动力之一,中国政府在其任期内为繁荣做出的努力,无疑也是动力之一。这是我个人的解释。这些动力在1978年之前和之后都存在。这些动力不仅适用于中国,它们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
当我作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时,去过很多国家,去过非洲。那里的人们也有着同样意愿和渴望,他们也有着同样的聪明才智,可以助力国家发展,那里的政府同样想促进国家的繁荣。所以,我觉得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而是什么造就中国四十年间的迅猛发展。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援引一个我十分赞成的经济发展理论,那就是新结构经济学。在我看来,经济发展无疑意味着收入的持续增长。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则需要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包括创新行业的科技创新,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生产力才会提高。
此外,它还需要持续的产业升级,将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些结构性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另外,还需要市场经济激发企业家精神,及时发现新的增长点。同时政府的参与也十分必要。要完成改革,政府要给予新经济的先行者以激励措施,同时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所以在我看来,稳定的经济增长等于市场化加上政府协助。这个等式不仅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适用,对高收入国家适用,比如在美国和欧洲。有一点不同,对于高收入国家来说,这些国家做先行者,开发新产品,创造新行业,这需要很多资金,风险也更大。对低收入国家来说,它们可以借鉴先行者科技创新的经验。产业升级方面也一样,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学习降低成本和风险,从而更加快速地发展。二战以后,世界上有三个经济体找到发展经济的秘密,取得7%以上的增长率,持续25年甚至更久。1978年以后的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中国的成就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后发优势十分重要。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呢?当然,中国是一个中高收入国家。中国很多产业已经站在世界前沿,比如腾讯公司。更深入的发展需要主动的创新和创造。中国的人均GDP是9400美元,而美国则是60000美元,这使得中国在未来不仅要以自主创新作为驱动力,同时也要依靠其他动力,那就是借鉴学习,以及在科技方面的追随。
因此,中国是有潜力加速发展,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这个潜力有多大?怎么去衡量呢?我认为最好的衡量方法是比较人均GDP,因为人均GDP意味着一国平均的生产力和平均科技力量。2008年时,中国的人均GDP是美国的21%,这个数字相当于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台湾和1977年的韩国。这些都是东亚经济体,它们都取得连续20年的8%-9%的经济增长,弥补了科技上的差距以及收入差距。
根据这个分析,我认为从2008年开始,中国取得8%的增长率是有可能的。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其他方面努力,比如国内的改革,同时需要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认为,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很有可能取得6%甚至更高增长率,这将凭借新产业的创新驱动和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除此之外我还要提的是,中国更大的国际责任,是将要怎样助力世界发展。中国在自身发展同时,也将继续为全球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在30%以上,甚至更多。
对于我,一个经济学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研究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动力,每个国家其实大同小异。人们都想生活地更好,所有企业家都想实现梦想,所有政府也都想创造繁荣。然而,大多数国家都没能利用好它们的禀赋。我想这是核心所在。1978年以前,中国有着同样的禀赋,当时的状况却差强人意。即使中国人民十分努力,但是到1978年,中国仍是世界第三贫困的国家。更中国可以和世界分享的经验。
根据我的分析,繁荣的经济首先来自市场经济,其次是企业家精神,当然也离不开政府努力,变革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依靠这些因素,我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繁荣数十年。
我个人有幸成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师,我的一些学生也成为世界银行的顾问。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就是在全球消除贫困。我认为,中国以及其他东亚经济体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可以运用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消除贫困的梦想 也将是指日可待。
来源:腾讯原子智库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