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与大师谈艺术: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发布日期:2011-06-08 09:5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1年5月29日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朱青生教授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二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讲座:与大师谈艺术“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
开场之时,朱教授首先提出来两点:第一,看卢浮宫要有中国的眼光;第二,卢浮宫是古老艺术的状态,它不再是现在艺术的状态。在阐明这两点之后,朱教授从艺术史的角度言简意赅的总结了西方之所以发达的原因,西方之所以发达,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传统,而是因为他们既有传统又有对传统的反叛,从而进行了现代化,他们的现代性造就了他们的发达,他们的现代性超越了自己的传统。朱教授认为,欧洲的文化并不优于中国,西方的文化并不优于东方,但是由于先行现代化,欧洲就成为一个先行发达的地区。西方是以现代化或者先行现代化超越了所有传统的国家,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在于艺术,因为其它方面混在一起或者有意识地被掩饰了。卢浮宫所饱含的艺术虽然很伟大,但是它是一个传统艺术造诣,而西方真正的伟大在于对自己的超越。卢浮宫在收藏了它最伟大的作品之后,就发生了现代艺术革命,而现代艺术革命造就了现代人的精神,造就了新的人权观念和重新阐释的人格,而这种新的机会使得西方成为发达的西方、成为超越中国的西方。究其原因在于欧洲人性格素质中有一样叫做现代艺术精神的东西。所谓现代艺术精神,换言之,就是“前卫”。它所标志的是一种方法、态度、力量,是对人类精神边界的拓展和对人类文明前沿的突破。
在廓清艺术精神之后,朱教授主要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卢浮宫骨子里是什么;第二,卢浮宫压抑的中国眼光,那个眼光曾经是什么?第三,卢浮宫之后又开拓出来的艺术,那个现代艺术革命又是什么?在拎出这三条主线之后,朱教授给大家播放了他亲自作词的一段片子里的插曲,活跃了现场气氛。朱教授告诉大家卢浮宫里边有三件镇馆之宝,第一件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第二件是《胜利女神》,第三件是《断壁的维纳斯》。在讲到卢浮宫的本质的时候,朱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法国最重要的一个艺术家,法国学院派的创始人--尼古拉•普桑。西方的古典艺术学院派并不是直接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人对生活的理想化处理、人对世界的一种测量、归纳和总结,画面里面所有形象都是来源于人对世界的测量并且理想化的处理,而这就是所谓的古典。而卢浮宫真正本质上的东西既有对世界的测量、对世界的检验,又有理想性的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由来有之的传统,这就是卢浮宫的精华。
在讲到这里的时候,朱教授兴奋的向大家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世界艺术界的奥运会--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全场热情洋溢。
接下来朱教授讲述了艺术的四个创造原则。第一是极端原则。把一样东西往前推进到极致,抽象到上面细节都没有,最后抽象作品可能是一块画布。第二是对立原则。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可以用别人的方法画画,他必须自己创作,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行为艺术,如果有人把现成的东西放到展厅里,都显得毫无创意。第三是比照原则。任何古典作品都是当下的观看对象,和我们当下的存在发生关系。虽然作品还是原来的作品,但是观看的人已经是今天现代生活中的人,所以和作品发生关系人永远是不断更新跟进的,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跟进就会重新解释经典。比照的方法经常跳过文化延续性,走到另外一个文化或者隔几代之前的可能性。第四是自否原则。对自己现存的合理状态加以怀疑,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怀疑和否定,使我们在没有问题之处发现对事物进行新的理解和开拓的机会。
讲座最后,朱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大家踊跃发问,畅所欲言,朱教授对大家的提问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