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新农村调研团湖北黄冈英山县调研日记节选
发布日期:2006-08-05 06:2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新村建设的集聚效应
调研团成员 05硕 熊奕
随着央视“重访大别山”节目的热播,湖北黄冈市英山县百丈河村这个村子,和村支书王金初的形象,相信都会成为一时间的热门。我们也走访了百丈河村与邻近的几个村子。英山县从99年就开始促进农村建立“中心村”、“生态文明新村”,号召农民们聚集居住、盖新房、通路通水电、建沼气池,这与现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的类似之处;因此这样的村庄成为我们的重点考察对象。这里我想以百丈河村为例,主要讨论一下农民聚集居住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其他的方面另文将有叙述。
百丈河村的建设是生态文明新村的一个典型。百丈河村村民原本居住在山区,最高处海拔800米以上,居住地分散,交通极为不便,整体上都很贫困,按村支书的说法是“姑娘都想嫁出去,小伙子都讨不到老婆”。2001年开始,在政府推动和村委的组织下,全村筹划集体搬迁到山下居住。建房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村民都四处举债、借款,村长、村支书在其中更是积极活动为搬迁筹集资金、物资,使全村200余户中的129户能够搬迁到新村。公路、水电、沼气在新村都到位,村子在村支书的带领之下种起了茶,至今达到300多亩,还在继续扩大;加上打工收入,各家收入显著增加,到现在为止,各家各户的债务都已还清。
村民聚集居住的效应在这个例子中尤为明显。村民聚集居住对于村民收入的影响,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信息的流通渠道变得畅通。按支书的说法, 在原本分散居住的情况下,要把全村各家各户跑一遍通知消息,需要几天时间;现在只要“端着一碗饭边吃边走”,就能通知到一大半村民。信息畅通带来的优势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这使得村民之间协作变得容易,相互监督也变得容易,因此组织半集体半个人形式的茶叶种植成为可能。村里的茶叶种植成立了股份公司,各家种植时相互协作,出售时也是以集体的形式组织起来一起销售,这在茶叶种植中是普遍的现象。而在分散居住时,组织村民的共同活动就非常困难。
其二,使村民间的技术、信息交流加快,秘密变得不再是秘密。由于居住地邻近,无论是农村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的信息都可以很快的交流。哪家种茶种的好,哪家的人出去哪儿打工能挣得多,还有其他各种有关收入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村民间都可以很快的传开。据了解,以前分散居住时,村里人对种茶的看法都是“和种菜差不多”,并不知道种茶可以达到像如今这样的每亩年收入四五千元。茶叶采下来之后的加工处理水平对茶叶价格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加工技术在聚集居住后可以便捷的在村民之间传播。更明显的是打工方面。现在村民外出打工往往是村里有人领头,作为工头带领村里的其他人出外打工;哪里打工容易找到活,哪里挣得多,这些都在村民间可以畅通的交流。据了解,打工收入占全村收入的约60%,是全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除信息优势外,共同居住带来的规模效应也很明显。共同居住之后,通水、通电、通路成本降低,变得更加容易;另一方面,我们了解到,以前分散居住时,由于担心安全问题,许多男性劳力不敢出外打工而把老人孩子留在家里。现在聚集居住之后,安全的隐患大大减小,因此村里能有更多的人出外打工。
此外还有其它的好处,如村民活动、进城,村内文化娱乐,等等,不再冗述。在百丈河村的这一个例子中,尽管聚集有这么多的好处,由于贫困、个人力量等诸多因素限制,村民也很难自发的组织起聚集居住;政府、村委的力量在推动聚集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在事后看来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例子。当然,这种推动也可能存在一些隐患,他人会有文章专门讨论。
道德协会 带去希望调研团成员 05博 张海洋
大别山之行让我们的队员大开眼界,今天我们又碰到了一个新鲜的组织——道德协会。在我们访问湖北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的王金初支书时,她一再提到道德协会,并且指出她的很多工作都是在道德协会的帮助下完成的。这使我们对道德协会产生了兴趣。
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得知,道德协会全称是:思想道德建设协会。这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组织,在村委会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有点像长老会的意思,也有点像过去家族中的族长。的确,在中国的乡村,这些德高望重人士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解决好一些村干部不能解决的问题。据介绍,自从各村组织了道德协会后,村领导就可以放开手发展经济,而把一些琐碎的小事交给道德协会的同志去做,有效地提高了村委会的工作效率。为此,道德协会还得到了中宣部的表彰。
在道德协会的办公处,我们看到了一些房间分别标着“谈心室”,“活动室”,“图书室”等,想必这些都是用来教育农民的地方。这些天我们也经常听到当地的干部抱怨:在山区,农民的小农意思太重,往往安于现状,不愿付出辛苦以享受富裕的生活。这时就要当地的干部去劝说,有了道德协会后这样的事情都是由道德协会去做。在百丈河村,开始有很多群众居住在海拔750米以上的地方,民居分散,交通不便,极为贫困。又因为要保护家中的老幼,青壮年也不能走出去打工。在道德协会的苦苦劝说下,农民开始走下高山,种植茶叶,逐步过上富足的生活。在搬迁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都缺乏资金,道德协会的成员又帮助他们多方借款。为了赊砖头,他们甚至跑到了隔壁县的隔壁县。在他们的努力下,村中村民的精深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未来充满希望。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要教育农民。我们在河南省新县的吉星公司(一个负责位农民工培训的公司)也发现,经过教育后的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我不禁想到在苏联电影《兵临城下》中,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苏军的决策也是给战士们胜利的希望,“Give them hope!”。在我们相对贫困的老区,希望带给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希望,他们就会积极地去生产;有了希望,他们就会走出大山去打工赚钱;有了希望,他们就会以身作则教育好后代。
人有了希望,大山就有了希望!
调研团成员 05硕 周晓乐
离开新县,我们的下一站是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
英山县和新县同处大别山,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也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然而我们在英山县所见到的却和新县又有很大不同。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两个地方县城中迥然不同的景象。新县县城的城市建设很好,道路和房屋都很新,而且还有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其中有不少通过图纸来看,建成之后会是颇有气势的现代高楼。与房地产建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应,新县县城里面有大量经营与房地产相关的配套商品的店铺,比如五金店和经营装饰产品的商店。但有意思的是,新县县城里经营日常消费用品的店铺缺很少,像饭馆、服装店之类的店铺并不多见。
当到达英山县县城,景象就不同了。这里的城市建设逊于新县,连当地的干部自己也承认。县城大部分都是老搂,街道也并不宽敞。然而这里的商业却异常地红火。在县城中心的位置,马路两旁经营服装鞋帽等商品的店面以及发廊网吧等一家挨着一家,而且从外观磨损和内部装修的新旧程度上可以看出,这些店铺都是在这里已经经营了一段时间的。到了下午和晚上,马路两旁还有很多挑着担子篓子来买水果的农民。另外,在路上能够见到的二轮摩托车也比新县要多出不少。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的直觉感受就是英山县人的消费能力要超过新县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英县县城的这些小商铺、小饭馆以及路边摊又怎么会一直红火地经营着呢?难道新县县城有那么多手里拿着钱希望买东西买服务的人,而却没有人愿意通过卖东西或者提供服务给这些人来赚钱吗?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地方的人在消费方面有如此的差别?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和英山县各部门领导座谈的时候,他们提到英山县的工业发展比较落后,没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工厂。当地领导也非常希望吸引企业到当地办厂,但英山县没有铁路、水路和高速公路直接相连,又地处大别山腹地,公路也不便利,因此交通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而新县与京九铁路直接相连,又有水路和公路可以利用,交通相对便利,但是除了土生土长发展壮大起来的羚锐制药,同样找也不到具备一定规模的工厂。另外与英县不同,新县当地干部在招商引资方面显得并不积极。他们在向我们解释时表示,出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他们对到当地办厂的企业在环保方面都还要提出一定的要求。
提高农民收入根本的途径还是要把农民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这种转移重要的是农民所就业行业的转移,而非地理意义上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和工业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在工业行业就业的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会远高于在农业就业的收入(除非在农业就业的人数量很少,而这在中国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吸引企业到当地投资办厂是提高农民收入很好的途径,而且还可以增加当地政府税收收入,改善许多地方政府财政上早已捉襟见肘的窘境。
站在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他在进行投资建厂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就是成本和市场,如果原材料能够低成本并且及时地获得,劳动力成本低廉,而产品又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上,那么他为什么不选择投资呢?另外,我们还了解到位于新县和英山县周边的红安县,拥有一家卷烟厂和娃哈哈投资建立的水厂,其中娃哈哈的工厂所交纳的税收已经和羚锐制药向新县交纳的税收相近。
难道仅仅是交通制约了英县的招商引资吗?交通便利的新县没有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难道只是因为当地政府提高了对企业投资办厂的要求吗?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