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木:企业为什么要积极拥抱新商业文明

发布日期:2020-01-01 12:00    来源:

题记:2019年12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方正证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国家发展论坛”成功举行。多位知名学者与企业家在论坛上聚焦全球变局与国家发展,分享见解,碰撞智慧。本文根据华泰保险董事长王梓木的演讲整理。

传统商业文明曾给人类带来生产力的飞跃,但商业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传统商业文明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比如,第一,科技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同时经济发展由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向开放、共享、互联的方向转变。第二,大多数行业已从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同质化、价格战导致行业陷入发展瓶颈和陷阱,亟需寻找新的突破口。第三,生态系统成为产业的发展方向,单打独斗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丛林文化即将过时,企业之间未来将通过搭建生态圈实现协作共赢。

传统商业文明:股东利益至上

经济学家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每个人或企业,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70年写道:“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那就是从事旨在提高企业利润的活动。”

企业当然必须遵守法律,但除此之外,在传统商业文明中,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为股东赚钱。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传统商业文明最根本的特征。这种文化的内在逻辑是:自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

1997年,世界上举行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商业圆桌会议(Business Roundtable,简称BRT),主办方是一个由近200家美国最著名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组成的协会,他们在一份正式的企业使命宣言中庄严阐述了这一理念:“管理层和董事会的首要职责是对企业股东负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企业对股东负责任的派生物。”

20多年来,BRT一直明确地奉行股东至上的原则。然而,在当今经济不平等加剧、对企业不信任感加深的氛围下,这个群体最近又重新定义了自身的使命。
新商业文明:企业与社会共生共赢

2019年8月20日,BRT发表“企业宗旨声明”,放弃长期以来坚持的“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为员工提供公平薪金和重要福利,支持社区,保护环境等等。这份由181家企业行政总裁签署的声明称,美国企业有责任提供利益给所有相关者,包括客户、雇员、供应商、社区等,而不仅是投资者(股东)。

BRT新订的“企业宗旨声明”的签署者包括:科技巨头苹果和亚马逊、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美国银行业龙头摩根大通集团、大型零售商沃尔玛、饮品公司百事等企业的CEO。

虽然这份声明在很大程度上仅具有象征意义,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一反近30年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商业文明,鲜明地提出了企业与社会属于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现代企业应该追求社会价值,追求企业与社会共生、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追求社会价值应该是企业的使命

我曾经参加中国社会企业家生态联盟的会议,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安南当时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在一个失败的社会里不会有成功的企业”。

因为时代变迁,优秀的企业在追求创新和盈利之外,还应当主动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追求社会价值应该是一家企业的精神特征。追求企业社会价值并不是放弃商业价值。追求商业价值是企业的初心,追求社会价值是企业的使命。

企业社会价值有三大主张:第一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第二要探索新视觉、新路径、新产品,实现公平与效率同步提升;第三是企业的社会价值应优先体现在其主业上。

2018年亚布力年会,我起草了《社会企业家倡议书》,就是想把企业社会价值从情怀上升到理性认知,我们确实有很多企业家有这种理想和愿景。比如华大基因的商业模式是为人民服务;华为提出要做世界级企业,为人类服务;德龙钢铁打造旅游景区级工业生产文化园;马未都的藏品全部捐献,为了安放灵魂。

企业的生存发展逻辑:从竞争转向共生

陈春花老师从企业内部角度讲要合作共生,从企业外部讲,我们的时代也已经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

科技进步迅速的当下,一个企业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包下来,必须合作。腾讯的合作企业有1400家,他们内部提出腾讯的半条命是合作者给的。竞争逻辑是分蛋糕、抢蛋糕,共生逻辑是一起将蛋糕做大,协同创利,风险共担。未来,善于合作的企业,路才能越走越宽。

共生逻辑下竞争依然存在,但结果会有所不同。以后的竞争可能更多是生态圈之间的竞争,相关联企业通过价值链延伸,可能组成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联盟。比产品更重要的组合元素可能是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是一个重要变化。

竞争的结果或许不是哪一个企业倒闭,而有可能是同化、升级、改造。竞争形式的转变会给社会节约巨大的运营成本,也会大幅度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现在一个生态圈的企业和一个价值链的企业,相比单个企业显然更有竞争优势。

未来十年:危机与机遇并存

现在很多企业都觉得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提出要熬寒冬。这样的经济周期思维和理论已经不适用了,企业已经从谁能活下去,变成谁能在新的技术变革下重生。科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

我们的危机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结构变化,包括人口老龄化、企业的中等陷阱等等,再比如新的商业模式,还有新科技、新能源、新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局,尤其是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在我看来,未来十年既是充满挑战的十年,也是充满机遇的黄金十年。从我所处的保险业来看,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我们现在已经是保险第二大国。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金,未来10年将向15000美元迈进,而国内保险密度,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发达国家的10%。

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内需拉动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全社会的消费品种以及消费结构也将产生巨大变化。

上述趋势对有的企业来说是机会,对有的企业就是危机。对于能把握住方向的企业,未来十年一定是黄金十年,因为它获得了新的超越机会;对于没有把握住方向的企业来说则将是灾难性的,或者根本没有未来。

企业要向上而生、向善而行

从企业角度来说,当下要认真考虑未来往哪里去。按照新商业文明,这条路是明确的:向上而生、向善而行。

“向上而生”是指企业充分借助新科技、打造新生态,逐步实现自我蜕变。向善而行是企业自觉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把企业创新服务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和改变。

“向善而行”就是做好事不做坏事。谷歌最早提出“不作恶”,腾讯的马化腾提出“科技向善”,我和保险界的同事也提出“保险向善”,各行各业都在提出“向善”的理念。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提出同类理念?这是科技进步导致的结果,是新商业文明的要求。比如科技向善,有相关专业人士表示,互联网的上半场主要利用人性的弱点,比如靠利用人性的贪婪、自私、图便宜来卖假货,赚取流量,然后套现,获得收益。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由To C转到To B和To G,则必须借助价值创造、共生、共享的理念,必须遵循科技向善。

什么是向善?不为获得眼前利益而危害公众和社会利益,就是向善。但是,互联网依然有很多企业在延续上半场的模式发展,我们保险业也存在这样的误区。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设计出一款产品,对象是那些最容易购买但是最不可能使用的人,这样的产品卖出去虽然会盈利,但完全不是为消费者考虑,这就不是向善。

新保险文明下运作的保险公司,应该以所有利益相关方为出发点,以壮大和繁荣整个共生、共享、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为经营逻辑,突破传统业务空间,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将服务与合作渗透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与客户合作,与商业伙伴合作,甚至与对手合作。

保险业如何向上与向善

保险业的向上而生,是借助科技手段,扩大价值链;保险业的向善而行,是通过建立生态圈,扩大整个行业的服务领域,创造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对人给予更加全面的关爱。

保险业也有很多跨界成长、服务转型的案例,比如:中国平安,打造金融、科技双引擎,实现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保险,保险回馈生态的良性循环;泰康人寿将保险与医养相结合,建立从生到死的服务产业链;友邦中国2018年提出从保障专家到健康管理伙伴转型;恒康人寿基于可穿戴设备,跟踪健身和健康数据,推出交互式新型保险,引导用户采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华泰保险也有相应的战略和实践,像早期商险防灾防损,保险在事前就介入,目的是帮助客户降低风险隐患,同时有效降低赔付水平。寿险由事后补偿变成事先补偿,保险业务代理人转变为健康管理顾问,这也是内心向善的表现。

除了企业向善,还有资本向善。有一类投资被称为社会影响力投资,是以社会责任为宗旨,同时也是基于长远价值的投资,这些特性使其适合成为保险公司的股东。与此同时,由于保险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低风险特点,保险资金也适合影响力投资。

中国已经在很多地方启动了社会影响力投资,成立了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在社会价值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其长期商业价值增长也更有优势,资本也会为其投票。

向上而生、向善而行,就是新商业文明时代的突出特征,企业家尤其需要努力转变,一定要主动地,而且从主业上追求社会价值,以商业手段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只有更好的社会才能成就更好的企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