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关于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若干思考

发布日期:2013-08-13 03:0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 要] 基于六普等最新数据分析表明,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大大加速人口老化,导致劳力资源加速萎缩;继续助长出生性别比大幅偏高的危险趋势;继续制造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而危及社会稳定与国防安全;管理成本与政治代价太高;而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方案秉承了这些弊端的大部分。因此要尽快启动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政策。

[关键词] 独生子女;二孩政策;人口老化;劳力资源;出生性别比

(一)将大大加速人口老化

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下,2050和2080年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8.6%和37.2%,最需照料的高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9.4%和15.8%(见图1、2)。2030、2050和2080年65+岁空巢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分别等于2010年的2.4、4.3与5.5倍;2030、2050和2080年80+岁高龄老人空巢比例分别等于2010年的2.3、8.9和15.4倍(见图3、4)。如此之高的老年人口与高龄老人比例以及空巢老人比例是社会难以承受的。

与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相比,2050和2080年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下的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出11.7%和31.2%,80+岁高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出11.8%和34.4%,65+岁空巢老人比例高出11.2%和29.9%, 80+岁高龄空巢老人比例高出11.4%和33.0%。

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下,我国65+岁老年人口和空巢老人比例在2060年以后停止增长甚至稍有下降,80+岁高龄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比例在2070年以后停止增长或稍有下降。然而,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老年及空巢老人比例在2060-2080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见图1、2、3、4)。

图1. 65+ 岁老人占总人口百分比

图2. 80+ 岁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百分比

图3. 65+岁空巢老人占总人口百分比

图4. 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80+岁空巢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百分比

(二)将导致劳力资源加速萎缩

我国未来几十年老年人数大增及其增长速度等于发达国家两倍已成定局。然而,如果老年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老年人数大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老年人数大增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快速下降。

预测结果表明,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18-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30年9.1亿快速萎缩到2050年的7.3亿,然后继续加速萎缩到2080年的4.7亿(见图5);2030年后平均每十年减少劳力0.9亿;劳力资源本身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55-64岁“老劳动者”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由2010年16.4%迅速攀升到2030、2050年的25.2%与29.7%。与现行政策不变方案相比,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下的劳力资源在2040、2050和2080年分别多出0.3亿、0.6亿和2.0亿(见图5),劳力资源本身老化程度亦低得多。

图5

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老年抚养负担将从2010年平均每8.0个18-64岁劳动者供养一位65+岁老人,快速下降到2030、2050、2080年的平均每3.5、2.0与1.4个劳动者供养一位老人,老年抚养负担分别等于2010年的2.3、4.1和5.8倍,比二孩方案下的老年负担高很多(见图6)。

图6

虽然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的总人口数在2050和2080年比二孩方案少1.5亿和3.2亿,但2080年前所减少的人口数100%是劳力或潜在劳力资源; 2040-2050年间人口平均每年负增长率高达-6‰,2050-2080年更将高达-10.7‰;如此之快的人口下降不但造成人口加速老化,劳力严重短缺,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和经济萎缩,还将产生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很难适应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中国沿海五省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人口密度比亚洲“四小龙”高25%,但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12%,显著高于亚洲“四小龙”鼎盛发展时期。如何解释这一与人口分母决定论截然相反的客观现实?其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这些人多地少沿海省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劳力多而便宜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很有竞争力。显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在低生育水平下,人口多一点会成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2]

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为欧洲、日本60至8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劳动人口的储蓄转化为资本。然而,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以及生育率过分偏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和衰退,欧洲不少国家政府只能长期借债,苦苦维持,最终导致近年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3]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将现行生育政策调整为二孩政策,避免我国走上日本和西欧债务危机国生育率过低、人口加速老化与劳力严重短缺而导致长期经济衰退的覆辙。

(三)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其他主要弊端

1.客观上显著助长出生性别比大幅偏高的危险倾向

全世界公认的正常出生性别比(指每100个出生女孩所对应的男孩数)是105-106。我国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性别比正常,八十年代初开始偏高,从1982年的107.1快速上升到2000年的116.9 与2010年的121.2,高出正常水平16个百分点!

我国执行一孩半(即只允许独女户生二孩)政策与在晚育前提下普遍允许生二孩政策地区的2000年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24.7与109.0。客观现实数据令人信服地说明:在全国52.9%人口中执行的一孩半政策[4]客观上助长了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政府的一孩半政策实际上是在告诉群众:生女孩的价值远远够不上生男孩,需要再生一个;而生一个男孩价值两个女孩,不必再生了。这一 “心理暗示导向作用”的政策影响使本来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更难消除,很多农民利用普及的B超技术做产前性别鉴定,流产女婴。我国一孩半政策地区有19%一胎女孩夫妇做性别鉴定与流产女婴保生二胎男孩;而二孩政策地区这一比例只有4.6% 。[5]

在一孩半政策下,很可能做性别鉴定、流女保男的一孩生了女孩的夫妇(占夫妇总数48.7%左右)被允许生二孩,而约占总数51.3%、一孩生了男孩、不会流女保男、将对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作贡献的夫妇却不被允许生二孩;一孩半政策本身导致二胎女孩数结构性减少,其影响占出生性别比超常部分35%以上。[6]

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导致生育水平长期大大低于更替水平 ,更年轻的婚龄年龄组人数大大少于年长婚龄年龄组,比相近年龄女性多出的年长婚龄男子到更年轻女子中找妻子的难度大大加剧!我国已发生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将使2020年20-45岁婚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7]如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2020年后婚龄男性多于女性数字将高达四、五千万,而找不到妻子的大量大龄男子中多为贫穷与素质低下者,势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

2.将继续制造大量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 危及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

中年母亲丧失再生育能力以后,如其独生子女因疾病或天灾人祸先于父母死亡,则形成失独家庭。例如,四川汶川地震中死亡的青少年很大比例是独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的母亲已丧失生育能力,这些失独家庭是何等悲惨!唯一孩子死亡的老年夫妇一方死后,另一方则成为孤寡老人,漫漫余生何其难!而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失独家庭和失独孤寡老人比例将越来越高,他们 失独以后难以弥补的忧伤怨恨情绪,将严重危及社会和谐稳定。新华社记者调研报道,近年各地失独家庭数量不断显著增加,他们“抱团取暖”,互联网串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小皇帝“唯一性”,将造成心理缺陷;独生子女军人容易因为小时父母和祖父母的娇生惯养,而形成怕苦怕累、感情脆弱、任性散漫等缺陷,较难适应部队纪律严格环境,严重危及军人心理素质,削弱部队战斗力与国防实力 。独生子女家长们更加倾向于不让孩子参军。

3.大量所谓“非法生育黑孩子”与文化教育素质“相对逆淘汰”问题

我国政策总和生育率在1.5左右的10个西中部省中 ,7个省排除漏报后的实际总和生育率接近或略超过2,3个省显著超过2,[8]即存在大量从小因未登记而成为了“非法生育黑孩子”,他们的心灵遭受了极大创伤。东中部较发达的15个省(市)排除漏报后的总和生育率大部分低于1.5,其中北京、上海显著低于1.0,天津略高于1.0。[9]根据普查和其他相关数据推算,由于农村平均文化教育水平比城镇低得多,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农村生育率比城镇高得多的“相对逆淘汰”,将使我国未来18-59岁青壮年人口文盲与小学文化比例分别比二孩方案高8.7%-17.5%与8.0-11.4%, 初中文化比例基本相同,而高中与大学文化比例分别比二孩方案低3.2%-4.3%与5.6%-6.8%。毫无疑问,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极不利于我国实现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换的战略目标。

4.将继续滋生超生造假和罚款敛财诸多腐败,管理成本与政治代价太高

只允许一部分人生二孩的现行生育指标审批和超生罚款政策是滋生民众超生造假、走后门行贿,基层计生部门编假数和超生罚款敛财受贿等诸多腐败的土壤。与贪污盗窃、买官卖官、侵占国有集体资产等腐败遭民众深恶痛切截然不同,超生二孩产生的腐败治理难度特别大,因为很多民众对它有同情姑息心态。正如有的基层计生干部所说:时间长了,老实人也搞得不老实了,不腐败者也变腐败了。

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即使超保守地假定人均扶助标准维持2006年水平不变,政府这一专项财政支出将仅仅因为独生子女与双女计生户老人数大增,从2003年的每年9.3亿迅速增加到2030与2050年的每年539亿与每年1433亿;而在二孩政策方案下, 政府这一专项财政支出在2023年达到157亿峰值, 然后迅速下降到2050年的0.3亿(图7);2003-2050年期间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合计支出25170亿元,等于二孩方案的6.3倍,多支出21160亿元。

图7. 政府用于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年满60周岁的养老奖励扶助金财政支出(亿元)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曾毅.建议尽快实行“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政策 -- 六普等新数据分析的启示”[EB/OL].2012,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C2012004). http://www.nsd.pku.edu.cn/cn/userfiles/Other/2012-08/2012081110085636536829.pdf

[2]林毅夫.制定‘十一五’计划应考虑的十个战略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老龄化与人口政策〔A〕.曾毅等.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第十四章.

[3]李宏彬,谢洁玉,李蕾.人口转型与经济兴衰——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启示〔A〕.曾毅,顾宝昌,梁建章,郭志刚主编.为何必须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C]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

[4]郭志刚.2000年人口普查按生育政策类型的人口分析〔A〕.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年重点研究课题最终研究报告[R].2005.

[5][6]曾毅.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有利于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J〕.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第54—59页.

[7]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8][9]王金营.中国省级地区200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评估〔J〕.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10]李秀彬,辛良杰,谈明洪,赵宇鸾.人口城镇化有可能减轻生态环境压力〔A〕.曾毅、顾宝昌、梁建章、郭志刚主编.为何必须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C]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

[11] 顾宝昌,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人口与发展论坛: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J〕.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33-49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