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项目展开 / 收起
教学项目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2010-2011学年第二期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1-04-08 08:5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韶华苒苒,理想如磐——记巫和懋老师“学术与人生”讲座
2011年3月31日晚,万众楼二层大厅座无虚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2010-2011学年第二期讲座)在这里举行,主讲人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老师。巫老师长期从事微观金融、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以其治学严谨和学术成就闻名海内外学界。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巫老师娓娓地回顾了他的少年求学时代和青壮年学术生涯,并以他的风趣幽默引起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和掌声。其间,巫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青年学子,应当志存高远,珍惜时光,并不懈追寻理想和人生的意义。在讲座的最后,巫老师详细地解答了不少同学就读书方法、人生道路选择以及学术与人生的关系等方面所提出的疑问。整场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个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讲座开场,巫老师便把这句苏格拉底的名言送给大家,并以“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引起了听众的深深思考。老师说,早在台中的中学时代,他就时常思考这个问题,也曾经历过“找不到目标”而非常茫然的阶段。早年儒家传统的教育熏陶赋予他“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的朦胧印象,而彼时同道的青年学子泡图书馆、组织读书会,撰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为的便是找寻人生的答案。主导着巫老师传奇人生方向的是他所说的“三次转折和历练”,而伴随转折与历练的是他对理想的最初笃定与不懈追逐。
在《学者生涯三十载》一文中,老师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在那充满理想与梦想的年纪里,曾想要抛头颅洒热血不负少年头,也曾想要遗世独立以求潇洒快意。摆荡在理想之间,人生充满着无穷的可能与希冀。”经过广泛阅读与深入思索,他不愿如从商、从军那样马上“投入生活”,而是认定:把喜好读书的习惯坚持下去,以学术作为人生的主轴。
高中毕业后,出于对哲学的热爱,巫老师怀着对与其密切关联的数学的憧憬,以高分考入了台湾大学数学系。此后,在经济系好友的鼓励下以及R.L.Heilbroner所著《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一书的影响下,老师体认到经济学家是“俗世的哲学家”(worldly philosophers),他们致力于思考分析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从而“觉得读经济学颇符合自己追根究底、想读哲学和读理论的心性”,便以数学系二年级第二名的成绩破格平转至经济学系三年级学习。其间,巫老师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书卷奖”,最终取得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顺利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在少年的立志阶段,他选择了“志于学”,这个影响了他随后一生的重要决定。
巫老师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是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多年之后,决心返回台湾。在斯坦福求学期间,他受经济学大师Kenneth J. Arrow与著名学者Mordecai Kurz的指导,收获颇丰。取得博士学位后,因感学海无涯,他意在美国多待时日,以拓展研究视野,谁曾想以后取得终身教职、组建家庭,逐渐扎根于斯,此去又是十一载。老师在美国的生活是宁定宽裕的,然而得闲安逸之时总不免心生怅然:如此生活便是我年少时的梦想么?达成“小我”之后是否可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大我”呢?
1991年,巫老师得知他在台大经济系的恩师逝世的消息后,触动更大,思念起恩师生前通信中屡屡企盼他回来,“对本土的经济学做出贡献”,遂决心举家迁回台湾。这是一个重大而艰难的决定,连根拔起需要付出多方面的很大的成本。当时许多朋友都对此感到不解,认为老师放弃美国丰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研究环境是不明智的选择。然而,老师内心长存的少年时代“志于学而以天下为己任”的梦想像是一块磐石,更是一股排除万难的强大动力。在家人的支持下,巫老师携着理想,穿越重洋回到故土。
返台后,巫老师在母校任教,后因其学术上的成就,曾一度担任台湾最大一所经济智库(“中华经济研究院”)的副院长,并定期向台湾领导人汇报经济形势。他的学生大都很有成就,太太和孩子们也很好,生活又相当美满。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落差,他总是想到,“志于学而以天下为己任”中的“天下”本就属于一个更为广阔的中华。于是,再次怀着以“小我成就大我”的理想,巫老师穿过海峡,开始往返奔波于“西南联大”(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南开大学任客座教授)之间。六年前的冬天,老师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三次转折——放弃在台湾已有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接受林毅夫老师的邀请,来到了朗润园,来到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展崭新的事业。
回望苒苒数十载韶华,巫老师说,他为曾经做过的三次抉择而感到自豪和欣慰,并“至老不悔”。那每一个转折点都是一次自我心性的历练:顺应自身的兴趣所在,在追逐学术真理和年少时梦想时不为困苦逆境所屈、不为安逸顺境所耽、不为一时小利所惑,方才支持着老师取得今天的如此成就。韶华虽终归苒苒而逝,然若理想坚如磐石,人生便恒有其意义。
吾辈青年学子,正如巫老师在讲座最后所引用罗曼·罗兰的代表作《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结语那样,正是“即将到来的日子”。我们所肩负的是沉甸甸的,我们的未来充满着未知,也充满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