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
sidenav background

2011年“求知寻是”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场(总022期)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11-04-06 10:3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王小鲁谈经济学之路

               ——从《未定稿》到收入报告

                                 

                                                    文/伍翔凤

20110406151516549164

2011年3月12日,由ccerclub 学 术部主办的寻知求是系列讲座第二场在经济中心致福轩大教室举行。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老师与北大的同学们一同分享其学 术经历。王小鲁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收入分配和市场改革等,曾两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现担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同所有同时代的优秀学者一样,王老师身上流露出一种历经动荡岁月洗礼后的厚重和深沉,但同时也不失赤子的热情和天真,亦师亦友。小鲁老师用平实又不失趣味的语言向我们娓娓讲述了自己走上经济学研究道路的历程。

 

一、初识经济学

对 王小鲁来说,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似乎只是一个偶然。之所以对社会科学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文革时期初中学校停课,工科兴趣被阻断。解决生活中的遇到的一系列社 会问题的渴望让王小鲁开始接触到经济学。但是由于文革时期的文化氛围,王小鲁连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是专门的经济学训练。1961年到1975年到山西农村插队是开始接触马克思经济学。那个时候,可以接触到的经济学著作都是很少的,农忙的时候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农活,看书的时间也是很少的。但这个时候王小鲁已经开始有了对经济问题独立的思考,并且对习以为常的官方说法提出了质疑。

 

二、决定经济学之路——《未定稿》

四人帮被打倒以后,王小鲁从山西回到北京电机厂当工人,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呗招如721工人大学学习。这段时期王晓鲁对插队时期所见所闻进行了反省。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农民食不果腹的状况给王晓鲁造成了十分强烈的冲击,插队的亲身经历让他深刻的感受到农村大锅饭体制挣工分体制的不合理,逆向的激励体制使得人们没有劳动的积极性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写文章,王小鲁考入了社科院,并在1978年时加入了当时最前沿的思想阵地——《未定稿》。《未定稿》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商品经济、包产到户、股份制等问题进行探讨,也发表了历史哲学等方面突破禁区的文章,在各个大学、省市领导部门、一些宣传部门、社科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四人帮虽被打倒,两个凡是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整个学术氛围是十分压抑的。这些禁区问题的讨论刺激到了社科院某些领导人,《未定稿》遭到整改,原先的领导人离职。

王小鲁坦言,在未定稿的三年是“个人学术经历上重要的阶段”,因为接触并亲身参与了思想解放阶段社会科学的热别是经济学领域一些关键问题的讨论争论和思想交锋。

 

三、深入研究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农村发展研究组

1981年时王小鲁同周其仁、宋国青、陈锡文、杜英,王岐山等人一起参与了创建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工作。他们开始了到农村的实地考察,对农村包产到户、农村的流通组织、人民公社体制、劳动力剩余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方向等问题,问题都做了详细的报告分析。王小鲁老师结合山西插队的经验,加上对四川柑桔流通实际调查,他传统流通体制提出了挑战,主张打破垄断,放开农村流通渠道。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 于自己的研究工作,王小鲁十分谦虚的说,“当时自己没有系统的经济学训练,所学都是东拼西凑而得”。“个人的学术兴趣跟大形势是相关的,直接和中国走什么 样的道路,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这是因为这样,我们既可以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理解王小鲁老师所作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从王小鲁老师及其同辈学者的学术研 究中去体会改革浪潮下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及当时人们的思想争锋。

 

四、学术兴趣的变化——转向收入分配

1982年王小鲁前往澳大利亚,作访问学者,读硕士博士,1993年 回国。王老师说自己回国以后学术兴趣老发生变化,从农村问题,乡镇企业问题,沿海开放问题,到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来自配置改善,不是来自资源的配置要素,科技进步的要素起到作用小。中国社会大家关心的问题,大家需要解答的问题,后来转到了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差 距急剧扩大,背后显示出来的体制问题,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灰色收入的研究报告,所用的方法也是探索,学术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用,现实问题需要回答。王 小鲁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在演讲的结尾,王小鲁老师提到人们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为了体面的职业,有的人为了收入,有的人是为了兴趣、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在王老师看来,选择职业时把兴趣放在首位的人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王小鲁老师自己也坚守者这一原则,没有跨入动荡的政界,也没有参与充满诱惑的商界,只是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小鲁老师在结尾的时候说这样的话,许是给我们北大学生的一条忠告,或者是对北大学生的一种希冀,不要把功力的原因放在首位,选择职业时应该选择自己最钟爱的事业。

20110406151516549164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就乡镇企业的发展、幸福指数、房地产等问题向小鲁老师提问,小鲁老师都做了详细的解答。意犹未尽的同学在讲座结束后又与小鲁老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王小鲁(1951——):

职务: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研究领域: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等

主要成就: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博士论文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杰出博士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