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
sidenav background

CCERCLUB 2006年春季学期系列讲座之二

发布日期:2006-04-04 10:5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宏观与微观齐飞  霍老师与学生共话经济史演变过程

 

供稿:CCER Club 学术部

    3月28日晚的讲座,霍德明老师结合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与其自身在海外留学的经历,为经济中心双学位的同学们深入浅出地勾勒了这门学科演变进程,同时,鼓励同学们坚持信念,在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本次讲座是本着补充课本知识、丰富学生视野的理念所举办。”CCER Club学术部的一位成员在采访中谈到,宏观经济学既是初来乍到的霍老师加盟中心后开设的第一门课程,也是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霍老师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以70年代为界进行了划分,之前为“Macro Engineering”时代,之后是“穷途末路时代”。

    所谓“Macro Engineering”,是指政府可以像操纵机器一样控制经济变量,宏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霍老师指出,其辉煌发展与凯恩斯在30年代经 济大萧条中提出的政府控制,以及之后经济理论家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模型密切相连。在理论指导和模型估计的基础上,到了50年代,各国纷纷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 政策,这又为宏观经济的调整提供了很好的实证经验。理论经过实证的检验,从而变得越发的具有指导意义,模型也同时不断得到修整,以至于60年代美国的失业 率和通货膨胀率非常精确地符合菲力普斯曲线。宏观经济以其庞大的预测和控制能力,被政府称为“Macro Engineering”。

    但是,在70年代,石油危机使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挑战了凯恩斯的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也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的理论基础,忽视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宏观经济在遭遇了连连误差极高的预测失败后,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有趣的是,70年代,霍老师正在美国攻读学位。他选择用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共同来构建他的博士论文,开宏观经济学研究之先河。这自然受到了导师的质疑,正 如宏观经济学本身遭遇的瓶颈。讲到这里,霍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就像他当初攻克理论难题一样。

    斗转星移,经济学的沧海桑田在80年代重新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推上了众人注目的位置。经济学家们为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而忙得不可开交——霍老师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

    现今,中国的转型经历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制度研究。“Agriculture is easy.”一位教授在和霍老师谈话时曾做出这样评价。而霍老师列举诸多事实证明,农业问题是中国内生的制度下奇特而重要的问题,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市场 理论进行解释和指导。

    此外,霍老师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留给经济学理论很多创新的机会,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的中国经济现象都是同学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他鼓励同学们坚持信念,投身研究,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