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演讲: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发布日期:2014-02-27 10:4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李昌钰北大国家发展研

2014年2月25日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迎来了世界华裔神探、著名鉴识科学专家李昌钰先生,他在朗润园万众楼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MBA、EMBA校友和校外报名听众做了精彩演讲“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演讲高潮迭起,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座无虚席,76岁的李昌钰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听众依然意犹未尽。

讲座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BiMBA院长张黎教授开场。他表示,李博士不仅过去的成就让人叹为观止、肃然起敬,他这个年纪依然坚持工作,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讲台,这同样让人肃然起敬。这个雾霾十分严重的晚上,在连续工作一天之后,大家选择来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听讲座,这也非常让人感动。相信不管是MBA学员,还是EMBA学员,都能从李昌钰博士的分享中汲取到顶级的智慧。

张黎还特别向第一次来到朗润园的听众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周年、BiMBA15周年庆的系列活动。

当李昌钰登上讲台,他首先非常幽默地与台下观众互动,使整个演讲气氛非常轻松,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凶杀大案的气氛,并且在演讲的前半段,特别为听众们分享了他的人生智慧,这远比大案背后的故事更有启迪价值。

李昌钰当晚的演讲主题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这句话对于运动品牌的消费者并不陌生,但当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出来,这句话才算真正找到了最合适的注解。

认识自我:“不可能”的篮球明星,“可能”的神探

媒体和民众往往神乎其神地认为李博士天生就是警探,但他却坦言少时的梦想却和很多男孩子一样,想成为一名篮球明星。然而,由于身高不符合要求,他的梦想破灭了,这让他认识到这是自己的“不可能”,这是一个人客观上受到的限制;后来,由于家境贫寒,只有免费的警官学校和军官学校可以选择,于是他来到了警探生涯的原点——警官学校。李博士总结道,使“不可能”成为“可能”,首先要认识到自己能力上的限制,做力所不逮的事情只会带来挫败感;反之,如果认识到自己所长,再定一个较为现实的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

积跬步行千里:一年读完博士

李昌钰在求学中也曾“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硕士到博士,他仅用了一年,绝对神速,以至于连得过诺贝尔奖的导师都十分惊讶。李昌钰却“不以为然”,表面上的神速背后却是艰辛的努力,对于博士研究课题,他早于10年前就已经开始准备。十年磨一剑,才使得最后的课程与论文完全压缩到一年完成。

李昌钰还特别向听众分享了自己的时间管理秘诀,其实只有一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坚持每天至少写一页,日积月累。当年去美国时他连英文都不会讲,如今已经完成40多本著作。

有梦想有担当:华人在美国最高警衔

在演讲中,李昌钰坦言,真正“使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是梦想的指引。正是因为有梦想,钟爱这个专业,他才选择了到名气远低于哈佛、伯克利的纽黑兰大学,以完成鉴识科学的博士学位;正是因为有梦想,在薪水很少、只有一件西装的时候,他还一直坚持做鉴定和验尸工作,心无旁骛。

当成功和荣誉纷至沓来之时,美国康州警政厅长这一职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事实上,在世人眼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少数族裔官居如此要职在美国历史上从未发生;本无意于官场的李昌钰,在母亲的劝说下,意识到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整个华裔族群,这是美国社会对这一族群的高度肯定,他选择了担当,并以对警政的成功改革再次向世人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工作原则:用证据说话,对历史负责

肯尼迪被杀、克林顿拉链门、轰动美国的辛普森案、震惊台湾的陈水扁枪击案等,李昌钰的鉴定都举世瞩目。他表示,断案并不神奇,关键在于用证据说话。如果说,带领团队要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团队成员交心;那么,做事则要用西方人的科学方法。

讲座中,李博士就华南虎案、辛普森杀妻案、地毯店男尸案和陈水扁枪击案做了精彩分享。之所以判断华南虎是子虚乌有,是因为从诸多照片中看出了“树动而虎不动”,有悖于常识,再通过虎纹比对发现真相;而断言辛普森不是杀妻凶手,来源于观察到本应完全相同、实际却干湿有别的“两滴血”;地毯店男尸案的破获,是因为被别人忽视的辅助物证(男尸背上的血手印等)进入了李昌钰的视线;而对陈水扁一案的探究,则与对射击角度和伤口形状关系的经验和模拟息息相关。用证据说话,关注客观事实,这既是鉴识的学问,更是企业管理的起点。

在断案过程中,李博士也承担了很多本不属于科学范围内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但正是这种为历史负责的态度、无愧于心的磊磊作风,让李博士从容地走到了今天。当他获得了菲律宾总统颁发的和平奖时,他意识到他带给人们的是真正的内心的和平,这或许就是他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领导理念:管理之本是管人、管人之本是管心

在演讲中,李昌钰还和观众分享了他带领团队的故事。1976年,年轻的李昌钰开始接手一个很差的鉴定实验室。而在七十年代,做鉴定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老弱残兵,无法担任外勤工作的警员才被派到实验室来验尸。一个眼睛不好的人,被派来做文书工作;一个耳朵不灵的人,被派来做声音鉴定工作;而担任血液专家的,竟是一个有“晕血症”的人。怀揣着“把最差的实验室变成最好的实验室”这一梦想,李昌钰没有放弃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他们也没有放弃李昌钰。李昌钰让他们再次回到学校学习,让眼睛不好的人努力成为好的声音鉴定专家;让耳朵不好的人努力成为好的文书;让一见到红色就发抖的人,在工作中更多地去看蓝色,保持平静的心情。今天,实验室中甚至有一位高级主管跟随了他四十六年。

正是这样的用心,正是这样的爱人,李昌钰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并在十二年之后把当年最差的实验室变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实验室。李昌钰说,管理之本是管人,而管人之本是管心,企业家要让下属心服口服,才能生死相随;而管心首先要管住自己,管住自己关键在平时的待人接物。
 
演讲结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张黎和院长杨壮代表院方分别向李昌钰博士赠送了礼物,感谢他的精彩分享。

张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