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讲座:EMBA如何读懂“新结构经济学”

发布日期:2014-03-08 10:4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林毅夫讲座:2014年3月8日,对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学员来说,这是一天“中国经济专题节”。在姚洋院长的中国经济改革、卢锋教授的宏观经济发展课程之后,晚上又迎来重磅讲座:由林毅夫教授奉献的精神大餐: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
 
讲座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主持。姚院长指出,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老师在世行工作期间,经过多次到非洲调研,总结提出的新理论;林老师最近推出的几部著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对企业家也意义非凡。今天特别为EMBA学生带来的讲座,也在不失学术性的同时,注重与实务的紧密结合。
为何要构建“新结构经济学”?
 
林老师首先引用先贤孟子的话,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令人快乐,与EMBA学生交流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这也正是林毅夫等人最早创办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项目的初衷。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甚至是高收入国家行列。回顾历史,发展经济学经历了两波思潮:
 
第一波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结构主义。这派学说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没有现代化的大产业,既然市场失灵,就该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国的现代化大产业。然而,历史却证明,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危机不断,与发达国家渐行渐远。
 
第二波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八十年代,全世界开始改革开放,过去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带来了利率、汇率的人为扭曲,垄断、寻租行为比比皆是。为此,新自由主义理论提出:政府应该退出市场,产权必须明晰(从而采取私有化改革),资源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政府要平衡预算,各国要开放市场(放弃进口替代战略),这就是华盛顿共识。然而,现实却是,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比结构主义时期更慢,危机发生的频率更高,前苏联国家的休克疗法并不成功。
 
同时,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并未被传统经济理论所预测,并且在危机爆发的五年之后的今天,美国等西方国家仍未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传统经济理论在帮助实现经济复苏的问题上无计可施。
 
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并指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林毅夫观察到,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百多个经济体中鲜有成功者,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奇迹却值得关注。这些国家渐进的、双轨制改革以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使得林老师开始重新思考市场、政府的角色,以及一个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一个“新”字,旨在与早期的结构主义相区别,这是经济学理论命名的惯例。
 
新结构经济学: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的演化
 
发达国家发展什么产业,发展中国家就发展什么产业——这是结构主义开出的药方;发达国家怎么去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也应如法炮制,开展私有化改革——这是新自由主义的药方;而林毅夫老师则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盲目向发达国家学习,应该根据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
 
发达国家资本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或者劳动力相对丰富,或者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资本则比较稀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比较优势。当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比较强,会逐渐积累剩余,从而实现资本禀赋的快速积累。因此,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会不断升级,随之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再加上政府在基础设施、法律环境、金融体系方面的改善,经济增长就会进入快速道;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无法实现动态变迁,就会陷入低收入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
 
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
 
如何让企业自发的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入?林毅夫认为,这就要遵循企业的经营规律。企业要最大化利润,就会基于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来选择采用何种技术、进入何种产业。因此,必须有充分竞争的有效市场,才能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反映其稀缺性。
 
而与此同时,有为的政府同样不可或缺。企业如果要选择进入一个崭新的行业,失败了所有损失由自己承担;而成功了,就会马上有其他企业跟进,从而不再有先行者的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对勇于创新的企业给予激励、补贴;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所需要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高效的金融制度、良好的法律环境等,这非单个企业力所能及,需要政府提供或帮助协调。
 
当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就会实现经常账户和政府收支的盈余,在面对外部冲击的时候,政府就会有财力来实行反周期干预,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高经济盈余带来高的投资回报,从而提高了储蓄率和再投资率,整个经济进入正循环之中。
 
寄语EMBA:选择蓬勃发展、结构相似、收入稍高的国家的产业进入
 
林老师指出,政府在因势利导时,产业政策是个有用的工具。之所以很多国家政府的产业政策失败,是因为这些政府选取了违背本国比较优势的行业给予扶持,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并助长了寻租行为。政府的产业政策要取得成功,必须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来进行扶持——所谓一个经济体的“潜在比较优势”,即指该产业的生产要素成本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但交易成本过高,以至于该产业无法在本国或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政府应帮助这个产业的企业解决协调和外部性问题,如政府效率、基础设施、金融体系等,从而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以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
 
纵观16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史,林毅夫注意到成功国家的产业政策一般挑选的产业都是其他要素禀赋结构类似、人均收入稍高国家的产业:远如,16、17世纪,英国挑选了荷兰的产业,当时英国人均GDP是荷兰的70%;近如,20世纪60-80年代,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挑选了日本的产业,其人均收入是日本的30%左右。反之,失败的产业政策通常是因为挑选了不到该国人均收入20%的国家的产业,例如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超英赶美”。
 
上述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拥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国家,也应有相似的比较优势;而随着一个国家经济不断高速增长,要素禀赋结构会不断变化,原有的比较优势也会不断丧失,这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空间,成为其他国家的潜在比较优势。中国目前正面临这样的问题,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为越南、孟加拉等国提供了发展类似产业的空间。
 
对于正在读EMBA的企业家来说,行业选择仍是企业的关键决策。林老师建议,寻找新的行业机会的企业家,应该去看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国家,哪些产业有可能会在该国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然后择机进入,则非常有可能实现快速发展。
 
最后,林老师表达了对中国和中国企业未来的信心。他说,只要企业家和政府共同努力,降低交易成本,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就会在国际市场上胜出。
 
演讲结束后,林老师还就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污染治理、移动互联网、3D打印与美国制造业回流等问题回答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学员的问题。
 
文/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