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
sidenav background

张黎:回归商业本质,创业家要有三大法宝

发布日期:2015-06-17 02:2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创业形势如火如荼,在一片大好前景之中,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又如何把握“变中之不变”呢?就在昨天,李克强总理参观了在中关村创业的BiMBA校友企业“摩卡i车”,小编着实也跟着兴奋了好一阵子。

关于BiMBA商学院在职MBA班校友、摩卡i车CEO张焱和BiMBA校友的更多创业故事,请点击“阅读原文”。

但其实,小编还有更猛的料要爆:朗润园里五月份的创业创新活动早已一浪高过一浪了。小编这就带你抢先一看:

5月28日:《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彼得·蒂尔将来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开启秘密之门”;

5月30日:BiMBA商学院的全球创新论坛将震撼登场,国际上多家创新科技的企业将云集朗润园;

5月31日:国发院及其及旗下BiMBA商学院的“互联网+企业家4.0”创业创新论坛与大赛又将拉开帷幕,近百个创业项目将展开同台竞技。

作为顶级智库中的商学院,BiMBA接连在创业领域出招,其剑指何方?她又为培养创业的弄潮儿做了哪些布局?作为院长和营销学教授,张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640
北京大学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张黎教授

创业大潮:商学院要“以变应变”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商学院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多少职场精英从顶级商学院中走出来,将他们学到的“十八般武艺”用于商战之中,功勋卓著,战果累累。但是今天,当历史推进到一个属于创业者的时代,从不甘于做职业经理人,到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商学院还会为他们带来所期望的价值吗?商学院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是冲击?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张黎。朗润园里,春夏之交,牡丹正艳,海棠依旧,张黎院长的回应中,让我们看到了挑战中孕育的机会。

“我认为,机遇与挑战从来密不可分”,他一语中的,“现在很多人怀揣创业的梦想,但是他们缺少管理经验,缺少在一个行业里的摸爬滚打,同时资金、资源都是瓶颈,这对商学院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针对这种新的情境,张黎院长提出了商学院的应对之策:一方面,要“以变应变”,针对创业者的需求,开发、调整课程体系和授课模式;另一方面,又要“以不变应万变”,越是创业踊跃的时代,越是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就越需要更多的具有企业管理素养的创业者,以及职业经理人来担当左膀右臂的角色,需要更多管理学知识和智慧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

那么,BiMBA商学院是否已经有所作为,先市场而动了呢?

张院长表示,一方面,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今年暑期的硅谷等一系列游学,让学员去创业创新的“圣地”体验创新氛围,亲身了解世界最顶级的创业公司的实践;另一方面,BiMBA也在“请进来”,我们组织的系列新科技、创新和创业方面的论坛,就是将世界最有科技含量、时代感的创新企业请到北大国发院来,让他们与我们的创业者、我们的学员零距离碰撞、对话。

除了这些带着耀眼光芒的活动,张院长还让我们看到了BiMBA商学院在日常课程中的创新与改革力度:带领学生走进创新型企业,如百度、蓝色光标、乐视等,以参观、体验式教学启发创业者的智慧。

同时,在创业创新类课程中,BiMBA还邀请了很多投资界、创新企业的实践者与学员分享创业经历。“互联网和科技创新的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手段变化太快,一个老师在讲堂里的讲述,越来越难以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除了参观,我们还在课堂融入了很多业界分享。这些企业有成功的,有失败的;风口浪尖上的企业,来到BiMBA做案例介绍,我们并不是告诉学员这个案例就是成功的,而是让学员自己去分析这家企业未来会不会成功?他的隐患在什么地方,他能不能持久,还是昙花一现?其实我们让各种花朵在这个平台上面去绽放,这些花有些是长周期的,有些是短周期的。但是我们要让学员理解,这个花朵它成长在那里的土壤和要素是什么,这才是关键。

商学院的教育不是呈现昙花一现的鲜艳,而是要提供滋养的土壤,这是一个商学院应该去做的。我们要透过这些成功抑或失败的案例,找出背后具有共性的东西,而不是扮演一个‘点子大王’的角色。”

褪去浮华,回归商业本质,把握“变”中之“不变”

当更多人因着互联网时代、创业时代的变迁而欣喜雀跃、摩拳擦掌的时候,作为一家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张黎教授更愿以一个守夜人的心态,去提醒创业者回归商业的本质,看透“变”中蕴含的“不变”。

他说,“商学院并不是技能培训学校,她不是完全的在商言商,而是更注重知识体系、人文底蕴,引领学生关注商业的本质”。作为国内知名的营销学教授,在张黎看来,互联网思维、社群传播和营销等概念一方面是新生事物,需要教授和学员抓紧学习,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今天所有的所谓颠覆仍然跳脱不开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层次仍源于马斯洛的经典心理学理论;而互联网和大数据,只是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客户需求,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只有从营销发展的脉络来理解营销的本质和精髓,才能前瞻时代的变化,看清未来市场的方向”。

“所有的众筹模式也好,制造尖叫点也好,最终产品卖出去之后,仍需要质量的保证,仍需要贴心的售后服务,解除客户的痛点、为他们创造方便和好的感受,而这就是本质性的东西;离开了这些,融资模式和爆点的制造都是空谈”,张黎一针见血地指出。

近一年来,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昙花一现的APP,一夜爆红又迅疾悄然无声。如何看待期间的成败?“我觉得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在鱼目混杂的情况下,总有人抓住了机会,赚到了快钱;但是你要从更大的潮流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一个商业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坚持把东西做好。

为什么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要把人往回拉,要思考德国、日本的技术发展和制造模式?这就是对科技、对严谨生产的崇拜:他们一个家族企业,经营将近二百年,一个面馆可以把面做到极致,关键就在于控制质量;德国工业4.0都是在技术上走在了前面,而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创新”。

时势造英雄:朗润园是创业者前瞻时势的“好望角”

弄潮儿划桨的“神器”已经有了,那么航线在哪里?张黎院长认为,中国的整个社会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当中,不确定性较大,创业者要看准的航线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比如,中国正在日益减少的人口红利、新常态的思维对中国经济走向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等等。

“国发院在这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从宏观经济到金融投资领域,从人口养老到大健康领域,作为智库,我们是全口径研究国家发展问题的机构。很多学员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够看到这种教育、这种商学院的特点能给他带来的价值。但是一旦他到了一定的经营和管理高度、需要具备更加宏观思维的方式和习惯,这样的教育就会给他带来无限的价值,这是很多商学院无法做到的。

教育是为他们未来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家4.0之三大法宝:快速学习、跨界学习、跨界整合

据悉,5月31日将火热登场的创业大赛,主办方北大国发院开创性地抛出了“企业家4.0”的概念。那么,4.0代的企业家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商学院又能为培养和塑造这一代企业家做些什么?

作为一名常年奋战在商学教育第一线的专家,张黎院长表示,“企业家4.0”首先要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此为第一大“法宝”。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小米手机的七字诀中,“快”字如剑出鞘。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各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商业概念层出不穷,大有令人招架不住之势,“企业家要能在纷繁之中,迅速把握背后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其中的精髓”,而“商学院正是以其扎实的教学,提供了一种穿透力。教育永远不能短视”。

另一个必备“法宝”,就是跨界学习的能力。在张黎看来,今天的商业创新、创业,从融资到技术,从对客户心理的精准把握到互联网思维,只有具备了跨界学习能力,才能占领先机。而BiMBA商学院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各行各业的英豪聚集在这里,学员可以跨越行业去把握商业模式;此外,带领潜在的创业者去创新型企业如乐视、阿里参观,不仅仅是看商业模式、发展脉络,同时去体会他们的创业心态、创业激情和精神面貌,这些也是创业者必须练就的“武功”。

第三个必备法宝就是跨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术业有专攻,一家企业不可能什么都做,这就需要整合周边资源、上下游资源。张黎看到,“从国际上的发展来看,现在的整合已经不仅仅是生产与设计的整合了,而是延伸到了科研开发领域”,“为什么美国一个一百人左右的团队可以开发大型航天器?就是因为研发被分解成了各个模块,跨国公司利用各国的优势,将各种研发资源整合到了一起”。“

我们这个商学院有多少各路英豪和专家,只要学员用心地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他从每一次讲座、每个专家、学者身上都能够得到很多资源和信息。商学院是一个教育的平台,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发现、挖掘和整合资源的平台,包括经营管理的思想、好的商业实践、具体的资源包括人员。”

 

(王筱洁策划,张彤撰稿)

“互联网+企业家4.0”

2015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业创新论坛与大赛

赛程介绍

4月20日~4月30日 创业项目征集

5月1日~5月15日 评审团线上初评选出决赛项目

5月30日 美中创新创业论坛、硅谷CEO代表团交流
5月31日

上午:“互联网+企业家4.0”论坛

下午:创业大赛项目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