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负责任的知识分子—访姚洋教授

发布日期:2006-12-18 10:4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记者:姚老师,能不能谈谈您目前正在研究或是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是什么呢?
姚教授:好的,我现在着手研究的还是中国农村经济、国企改制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记者:谢谢您,请问您最近提出的“有限赶超”与林毅夫教授一直批驳的赶超战略有什么不同呢?
姚教授:这两个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赶超不是盲目的,不是绝对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一般提到中国的国际关系,我们首先会想到中美关系,就拿美国来说,不可能他们生产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他们出台什么政策我们就跟着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说的有限赶超就是一个相对概念,也就是和自己比,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取得进步。虽然以前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中国经济的向前发展,不可否认,它其中也有好的一面。现在很多人说国有企业有这个那个的不好,但,我是从国企中走出来的,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其实国企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人才,有一大批人是从国企走出去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的经济基础水平上获得提高,这就是一种有限的超越。


记者:作为CCER的领导之一,您还是《经济学季刊》的主编,目前,国际学术界通行的语言是英文,而季刊的媒介语言是中文,请问这是否会影响季刊在国际学术界的拓展?在中国学术与国际融合的背景下季刊是如何定位的呢?
姚教授:我想,这个问题并不会对季刊的定位产生什么影响,首先季刊的确是中文期刊,面向的是中国大多数学者,讨论的问题也是从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能把美国的一个经济问题拿到中国当主流问题研究,当然,你若是做纯理论性的PAPER,那我们是鼓励你拿出去发表的,只要你分析得到位,不管到哪都会得到认可。中国有13亿人,差不多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总可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切入点,你的文章面对的是中国学者、中国经济经济工作研究者,若能与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相结合,并能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你这篇文章就是很成功的。《经济学季刊》就是希望能提供这么一个共大家交流的平台。欢迎你们投稿啊,鼓励。

记者:我看您的博客后发现您偏重从道德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方面剖析中国的经济学现象,我们现在正处在经济学发展的初级阶段,错综复杂的阶段,一方面是经济高级阶段,另一方面是经济初级阶段,我想知道,中国有没有一种business spirit或者有一种文化要素在起作用?能让我们的经济发展达到一种平衡,或者能够持续发展呢?
姚教授:呵呵,这个问题以前也有人问过,你看过我的博客,我的确有过这样的分析,文化和经济总是密不可分.我一直认为文化是渗透在中国经济发展之中的,比如有些文化是鼓励你去从事商业,有些不太主张从事商业。南方的文化鼓励你从事商业,北方的文化不鼓励你从事商业。这就是一个文化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例子。我原来也说过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不起来?一个原因就是太看中一些虚的东西如所谓的国家荣誉,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就说要那个,结果死活达不到。其实儒家文化的一个长处,我先不管人家说我有多差,我就是埋着头做,最后还做成功了。这也就是我之前说的有限赶超,我们多和自己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得到提高。


记者:您一直在强调拒绝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堕落,且问题主要来自三个层面:第一,我们要明确什么样的权利是必须平等地分配给个人并受到国家保护的。第二,一个积极的国家如何对社会进行干预?第三,如何处理提高效率和提高公民能力之间的关系。那您觉得要到什么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够完全走出集体堕落的危险区,也就是以上三个问题要到何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呢?
姚教授:我说的不该集体堕落是指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知识分子,是不应该以眼球和听众的多寡为导向。当然,我们要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知识分子在物质生活层面的匮乏,首先要在物质上独立,然后才能在思想上独立,我们没有要求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和从事技术工作者得到相同酬劳,但你若没钱添饱肚子,不能解决自家的生活温饱问题,你何谈创造新思维,提出新理念,这时创新对于你而言是很难的,不是你创不出来,而是你不敢创,你要时刻关注压在你头上的东西,最后,你只能以眼球为导向,人云亦云,永远在“潮流”的后面发声。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前几天哈佛大学再次爆发大规模primal screaming(原始的尖叫)即期末考试前学生裸奔,毫无疑问中国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或研究压力,您能不能谈谈这些压力来自何处?与国外的学生有何差别?
姚教授:首先,中国和国外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在美国,一个教授可能毕生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在中国是罕见的,就说北大吧,相对国内其它高校北大有着丰厚的人文传统和自由向上的精神,学术研究氛围相对轻松,学生有很大的自我选择空间和自我塑造空间,我倒是觉得师资力量的强弱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点在北大体现的相当明显,我始终认为首先要提高师资力量,问题不在学生。
(我有很荣幸的采访了姚洋教授,虽然时间夹在他参与两场专题讨论之间,但他仍欣然接受采访,温文儒雅,侃侃而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