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揭开中国统计之谜

发布日期:2014-03-31 10:42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李强:揭开中国统计之谜

 

这是一个越来越数据化的年代。国家决策、企业管理、个人投资,无不以数据变化背后的趋势为风向标。因此,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直接影响每一个主体的决策合理性。
 

中国由于民营调查与统计行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国家统计局仍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一大数据出口,也是政府最为倚重的数据库。
 

中国的统计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中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如何?2014年3月8日,应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2012级班委之邀,曾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的李强先生坐客朗润园致福轩,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师生带来了一场真正“大数据”的讲座。
 

李强表示,统计一词源于日本,统计局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必设机构。他说,各国对统计数据的偏好不一,统计体系也各有不同。中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有一万多条,其中大家熟知的有几十条,而最知名的莫过于“人口”与“GDP”。
 

在统计方法上,李强特别提示,中国的统计方法在改革开放前后并不相同。改革开放前是八字方针:“全民报表,逐级汇总”。改革开放以后,转变为“多所有制、多渠道”统计。
 

在总体性介绍之后,李强挑选几个企业家最为关注的指标,为大家逐一解开这些数据背后的秘密。
 

第一是GDP,这个概念始于英国,有250多年历史,中国是在1984年从联合国引进,1992年正式发布。李强表示,因为环境污染与社会问题,人们如今对GDP非议很大,甚至提出黑色GDP等,但GDP本身并不分颜色。是否以GDP论英雄取决于我们的行政考核体系,而不是GDP本身的对错。
 

在衡量一个经济体发展状态上,GDP仍是无可替代的第一大指标,但对于衡量一国经济实力,GDP不如GNI,即GDP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随着全球国际化水平的深入,像日本、瑞士等经济体,其海外投资与收益巨大,但并不体现在GDP中。
 

第二是人口,中国的人口10年一次大普查,5年一次抽样调查。我们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统计差出0.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但人口普查非常非常困难。打工族,个体户,因为家乡分田、税收等种种原因,都不愿意如实填报。德国已经放弃人口普查,法国与英国也在犹豫。
 

第三是CPI,中国的CPI是从全国选500多个市县,6.3万个单位,700多种必报商品与服务项目进行的调查,因为季节与早晚的差异,取其平均数。
 

李强说,中国的统计数据在刚起步时,受到IMF等很多国际组织的质疑,如今已经被广泛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统计数据已经完全过关。
 

李强在演讲的最后特别提出了他对统计改革的两点建议:
 

1、 统一核算制度。地方GDP加起来,为什么总是超过中央统计的GDP?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核算制度没有统一。
2、 将统计数据五位一体,即经济、科学、政治、社会、环境等重要指标统一起来,而不再是GDP挂帅,以更平衡的指标体系来考核官员,这样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李强透露,这一综合指标体系已经投入设计,今年9月有希望推出。
 

本次讲座由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大源主持,他不仅是商务统计的知名教授,而且深入参与了央视每年推出的经济生活大调查。胡大源教授表示,企业家决策离不开数据,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的数据与企业微观的财务数据。看数据的能力背后,是看问题和看规律的能力。
 

最后,胡大源教授向李强先生赠送礼物,特别感谢他真诚专业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