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至7日,“村长工作坊”第二期在北大国发院火热开课,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村长来到北大承泽园,携手国发院名师相互分享、共同探讨乡村振兴之路。陪伴他们经历这场珍贵的相聚,请通过本次访谈录与我们一起倾听那些心声。
问:工作坊启动前夕,第二届国发院公益委员会正式成立,您对本届委员会有哪些期待?
答:公益委员会在国发院校友组织里颇具特色,把公益心和支持社会发展有效连结。第一届已经有良好的效果,既有工作核心也有具体抓手,取得了佳绩。第二届公益委员会的成立,是公益委员会进一步将创新和发展凝聚,鼓励大家共同前行。在同行中加入了新的力量,释放出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符合公益的初心和目标。
问:公益委员会仍在纳新,支持乡村振兴对于国发院校友们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答:乡村振兴是国家政策框架,了解村长的工作可以开拓思路,资源再整合,并通过共创精神找到更佳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思路。这值得更多委员加入这项计划,一起支持更多乡村。
问:乡村振兴村长工作坊研习班明天将正式开始,您对国发院公益委员会选取的公益方向有何建议?
答:村长工作坊项目融合了多方智慧,我们期待教学与内容上更大的可执行性,结合现地参访让大家更有收获。村长有所收获,方可促进乡村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指出乡村振兴是十分宏大的题目,值得持续的关注和探讨可复制性。将来在国家、区域层面拓展新的倡议,在这一议题做大做强后,还有可能更加延伸出新方向的探索。让公益去乡村落地发展,让更多公益心就此萌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村长工作坊。
王超: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社会创新与行动实验室(SAIL)创始人/课程总导师
问:在去年的首期乡村振兴工作坊研习班中,您强调工作坊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而非结果。今年这个观点是否有所改变?
答:今年,我强调“过程”依然重要,很多内容将在过程中慢慢呈现。村长本身也是研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跨界交流学习与共创过程。通过这个方式,我们希望研习更加有效。在去年首期的1.0版本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而今年我们仍然在迭代,让过程延长并更有效。
问:您主导的北大国发院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室,为应对复杂环境中的顽劣问题提供了理论、方法论、工具。您最想和村长们分享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答:“这就是一个向未来学习的过程”。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无法向过去学习。需要站在未来,基于愿景,带着欣赏的态度去探讨。这样的过程,就是“共创”。通过学习和共创,我们在共同创造。
问:您在课堂强调了理论中的“反身性”,您作为持续致力于公益事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导师,您最期待从工作坊中收获什么呢?
答:有别于“培训课程”,工作坊是一个行动学习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在工作坊中,村长们是学习者,还是交流者。当我们讨论乡村振兴时,我们也成为问题的一部分,那就必须也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不是一个“别人”的问题。工作坊鼓励村长们是参与者,不是简单的听讲之人,而我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讲授者,我和村长们都是多元主体中的一部分。我们都提供了内容,期待引发新的讨论。这就是行动者的学习,我们要让村长带有研究者的视角,研究者能够了解村长的实践经历。
刘京 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会长/《公益时报》社创始社长
问:您是中国公益界资深人士,参与非常多元的公益活动。作为企业家,您觉得国发院的公益活动哪里最不一样?
答:所有公益项目都根据自身的优势来确定,这和企业家管理企业是一致的。国发院公益委员会释放了国发院以及校友的优势。不止步于企业家的视角和贡献,鼓励所有校友,所有人成为多元参与者中的一员,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公益事业。国发院公益委员会,打造了一个国发院的公益平台。
问:去年您提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产业和治理,活动的目的是为基层的负责人赋能,今年您的观点会有变化吗?
答:我的观点与去年一致。乡村发展没有固定模式,但是可以发掘共性。乡村振兴战略有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内核在于乡村营造、乡村服务、乡村公益。我们国发院公益委员会选择乡村作为开展公益行动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政策从宏观方向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乡村的重要性。
中国乡村的村长,是基层民众选举产生的,他们的成长对民间的影响重大。现在我们的国家提出乡村的治理,有别于“管理”,治理这个概念有深入的民主协商的内核,那么民选的乡村村长成长更应该顺应这一路径。每一个乡村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照搬,但是需要一个一个优质的范式,去让大家了解其中的困难以及破解之道。这个过程中,村长、村民的内生意愿是重要的,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能人,自己的资源,充分去发掘、去连结去、去扩大这个网络,为乡村真正赋能。
所以我们说乡村治理非常重要,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坊也是企业家参与社会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平台。公益从不是单向的付出,公益就是我们灵魂最好的栖息地。
问:如果用一段话向所有北大校友推荐村长工作坊研习班,您有什么想分享的?
答:国发院公益委员会发起得村长工作坊研习班,是社会人士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所谓公益,解决、预防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良好方式。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脱贫目标,通过乡村振兴来参与社会治理,是对公益的一种升级。
问:作为本次研习班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村书记之一,听说你还带了女儿一起赴京参加研习班。这些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答:四个字——格局打开。我女儿今年十岁,在收到研习班录取通知的时候,她第一时间和小伙伴们分享了好消息“我妈妈要去北大学习啦!”。而真正来到这里,收获是立体的。王超老师“坚守梦想”的人生哲学带来的启发,马罗亚嘉宾基于电商平台的务实经验,还有国发院公益委员会每一个委员对村书记的真诚关心,这些都是宝贵的收获。我很想告诉女儿,北大是中国最好的高校,在这个平台上,我见证了北大人给予社会巨大的关怀和支持。
问: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位,本次你贡献了哪些观点呢?
答:贡献二字沉甸甸,但我很认可村书记和老师们相互学习的立足点。每个村庄情况不一样,乡村振兴最重要是因地制宜。村里最重要的是村集体的梦想,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提高村集体的收入就是一个村子的命脉所在。这就需要老百姓的参与。例如,我们村积极发展了旅游业和教育研学,村民让乡村更干净整洁,更积极参与工作,这个过程本身就融合了更多资源。
问:你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你会给自己“点个赞”呢?
答:尚未达到点赞时刻。2016年时,我们村还很穷,交通不算便利,村容脏乱差,村集体收入几乎没有。从整顿村容村貌,从头建设基础设施,铺设公路,安装路灯开始努力。我没有预设过要在村书记这条路上坚持多久,但是我要不断争取,让村庄情况好转。动员村民一起努力,把村庄依托的景致评为3A景区。我们期待早日升级为4A景区,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好生意,获得更高的村集体收益。一个村民家庭一年依靠旅游业的收入能达到十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能达到两百万元,这就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而我,还在这条路上。
问:在研习过程中,您分享了村子通过五常米振兴的经验,以及在电商平台发展的经历。您感觉乡村发展的愿望和规范化商业平台的要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
答:我认为并不矛盾。好的产品要适应平台。从2016年起,我们村就开始陆续尝试在天猫、京东开设网店售卖“陆家围子”五常大米。开始也遇到了困难。在电商平台,因为没有完全依照平台要求设计统一的品牌包装、商标而被拒绝。开始我并不理解,后来经过反复的沟通,我决定适应平台的要求。现在我们村的产品优质,符合平台可溯源,在平台上复购率可以达到40%以上,这说明乡村想要获得长久发展之道,需要接入正确的方法,适应商业社会的需求。
问:和很多乡村相比,您的村子发展已经很好,来到研习班,您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答:我很期待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的两大难题:人才和文化。想长足发展,需要年轻人的支持。我想探索一个办法,让年轻人回到村庄来。另一方面,产业要想兴旺,我们需要融合“五常米”这个独特的产品,打造品牌。
问:您对研习班的内容还有哪些建议呢?
答:乡村振兴没有固定模式。根据地域情况不同,了解各地需求,并且鼓励大家积极打造品牌,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是重点。
问:您是中国银行总行选调前往张贺村任职的村书记,作为“85“后年轻人,能请您分享一下这段经历的缘起吗?
答:我在中行所在的部门是普惠金融事业部,也是乡村振兴金融部,和乡村的结合非常紧密。在2018年,我就想尝试这方面的工作。最终根据工作安排,在2022年前往张贺村工作。这场经历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长期的思考和协调。
问:提到中行,大家的直觉就是不缺资金不缺资源。您作为村书记,把中行乡村振兴的投入和当地发展的需求结合到一起,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答:在村里,我面对最大的困难是缺少专业人才支持:养殖种植、企业运营、营销等等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支持。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我们会持续寻求本村专家和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已到任六个月,主要的工作重心聚焦协调中行的资源,并和张贺村村情相结合。首要途径是发挥联合党建的重要作用,通过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建设村里首个“金融服务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可靠、高质的金融服务。通过新媒体传播金融知识,让商业文明带来的启发惠及乡村。此外我还从北京引入关怀乡村的爱心人士,为村里成立了第一个奖学金“明月基金”,专项资助15名学生继续教育。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我和村民一起建立了第一个民间乐队,为村民献上了乡村自己的艺术表演。
此外,我尽可能寻求资源的支持,牵头引入资金160万元,与别村一起共同成立渠子镇第一个农机服务队。还争取到中国银行中银慈善基金会的资金用以落成首个好品质净水站。我还争取到专项资金对村里进行整体改厕,成为镇上第一个整村改厕行政村。
乘着电商平台发展的东风,村里还大胆引入高品质水果玉米,亩产效益达到传统玉米的五倍以上。我主导村里建立首个农产品品牌,推出以“张贺村”冠名的一系列农产品。
问:您担任村书记的历程是两年,现在还有一年半时间。参加研习班,您觉得帮助大吗?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内容呢?
答:很有帮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同时也结交了很多村书记朋友,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建议研习班的时间适当延长。
问:我注意到您的学历特别出众,同济大学硕士,职称也很高级。您的背景在一线城市也有很多优质的发展机会,您为什么选择前往乡村成为村书记呢?
答:我是70后,从小是农村孩子。从小成绩优异,能够有幸一直进修学业,进入国企工作。后来又考公务员进入政府工作,并有了机会去同济大学进修。后来持续有了各种在第一线锻炼、工作的机会,并有幸回到农村工作,积累了帮助农村脱离贫困的经验,也沉淀了代表政府前往一线乡村解决问题的思考。走马塘村是姜山镇重点开发的乡村,想做为一个模式的探索和改造。把老百姓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并且调动外在资源开发乡村。
问:您和本次研习班的其他村书记不同,有一个专门分享成功经验的环节。包括重塑村干部和村民和谐关系,融入乡村的心路历程,帮助村民共同打造世界级网红景点的成就。准备这些分享内容是不是花去了很多时间呢?现场时间有限,您最想给大家分享的信息和理念是什么?
答:这个课件我认真准备了好长时间,把经验分享给大家是我来到北大学习的重要想法。艺术乡村的模式是我们近几年探索的重要方向,发现了好多共性问题,值得全国许多乡村来借鉴。这次研习班,几十位村书记,交流下来,许多村长想法还有局限。我很想把我们在鄞州的弯路,以及失败的案例进行总结、提升,分享给大家。很多乡村基础不好,文化不高,而我们选定的村庄往往当初都是最没有亮点和资源的乡村。与此同时,借此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也想借助北大平台结交兄弟村书记,向大家取经。此外,我们也有很多困惑,想借助北大专家的力量为我们答疑解惑。比如对招投标制度的障碍,村民技能培训补贴的困难,调动村干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这些都是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和痛点。在分享之余,我们通过总结、交流自己经验,在北大课上得到了许多收获。我们在周其仁老师等许多专家的课程中,这些困惑得到了新的启示。
课上我还分享了很多村干部的感受。我注意到很多地方村干部下沉,连村却没有连“心”,多少有“镀金”的想法。我鼓励更多干部把自己真正投入到乡村建设的攻坚克难中来。补充和村民充分沟通,有效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是我们村最想抛砖引玉的方面。我关注到很多西部边远地区村书记的收入不高,很多村书记能在乡村坚守十几年,令我很有触动。我们作为沿海收入更高的地区,有义务为大家做更多前沿的探索。
问:您的乡村是艺术振兴的路线,非常特别。老师们和村书记都共同分享了观点,乡村振兴没有固定模式,但是希望总结出一个范式。您的经历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呢?
答:全国各地目前尚未达成一个成熟的模式。我注意到乡村中其实留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的模式的核心就是给百姓赋能,激发大家内在的动力,利用本土的文化、人才塑造本土的艺术振兴;用很有限的经费,鼓励乡村村民共同发展,带动自身的创业、就业。在推进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社会的力量引入,如何给村集体增加收益,如何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这几年我们给这几方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此外,我们通过村干部,挖掘了本村的能工巧匠,发动本次的老百姓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打造自己的村庄。实现在村中增加收入,改变从前“政府在干,老百姓在看”的尴尬情景。我想说,乡村振兴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村班子,否则不可持续。
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高校、企业、媒体、政府一起努力形成合力。
结语:本期课程圆满结束,我们相信,三天的课程是村长、老师和公益委员们倾情思考的开始。乡村振兴没有模式可复制,却有范式可思考。这段旅程注定是每一个主体在宏大背景下贡献自身思想、行动、热爱的追梦之旅,又是相互借鉴,彼此启发的成长之行。北大国发院和公益委员会始种陪伴大家一直在路上,继续迭代,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