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出头的张龙,已经拥有众多头衔或标签:骨科医生、唐山慈瑞医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人大代表、唐山市马拉松运动协会主席、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完赛者、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红十字三星级志愿者、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等,这些头衔之间跨度也不小。
获得上述身份的顺序,体现了张龙的人生蜕变之路。从早年的骨科医生到如今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张龙在“体医融合”的路上不断前行,在健康管理的路上深入探索。如今,体育运动同样是他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他长跑329次、里程合计近3000公里。这样的高频率运动习惯他已经持续10年,仅正式的全马赛事就收获近50块奖牌。
面向未来,他的目标是用脚步丈量不同的城市,成为完赛100场马拉松的“百马王子”。当然,还有一个他没有说出来的目标,就是带领公司为更多人的健康管理服务。
本期校友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近北大国发院MBA 2016级校友张龙。
问:就读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是受家人影响吗?
张龙:确实和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系。我和父亲读的是同一所大学,我的姑姑也是医生,由于家庭影响,我从小耳濡目染,对医生这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心生向往,后来学医就变得顺理成章。
问:后来为什么又不当医生了?
张龙:1997年毕业后,我留在山西做了近两年骨科医生,日复一日地看病、做手术,虽然工作稳定,但缺少变化。年轻总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自己想去改变,跳出舒适圈。考虑到唐山离京津很近,应该比山西的发展机会更多,所以1998年底辞职来到河北。
来唐山之后,最初也想过做医生,但没找到合适的岗位。得知学医的同学有不少在医药行业干得风生水起,而且当时行业发展态势很好,于是在大家的“诱惑之下”,我应聘到一家医药公司,从销售做起。
问:做销售5年之后决定创业,经历了哪些过程?
张龙:经过5年的积累,我想进一步尝试自己做点事。当时也赶上了一个契机,就是河北省放开医药公司审批权限,开始允许个人申请创办医药企业。正好我们几个合伙人各有优势,汇聚基层医院、二级以上大型医院、制药企业等方面的资源,于是联合创办了一家医药公司。10年之后,这家公司被一家国资药企收购,考虑到公司前景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相符,一番斟酌后,我选择了退出。
问:首次创业攒下了哪些经验?
张龙:如果没有第一次创业的积累,二次创业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也不见得能成功。初次创业让我积累了包括日常事务和团队管理、运营和财务知识、战略规划、营销安排等多方面的经验。最初的创业五人团队都不是管理正规军出身,虽然团队销售能力很强,但一开始都没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团队管理经验,企业运营管理也不够精细化,都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一定要“求之于势不择于人”,成事要看大趋势,包括国家战略、产业政策、市场趋势,顺势而为,借势而进。
问:怎么确定再次创业的方向?
张龙:2012年我到北京读EMBA后眼界开阔很多,但在毕业前夕,我辞职离开原来的公司。之后要不要再创业?下一步到底怎么走?当时还比较迷茫,来到了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
之前,我曾驾车去西藏,路上见到很多人骑行,想到自己也有在台湾和青海湖的骑行经历,就决定独自骑行一次川藏线。
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路途上,虽然每天骑行或者自驾的人并不多,但有一个地方颇为热闹且小有名气,就是建在海拔4100米、荣许兵站上的“教授客栈”。这家店的老板是一对夫妻,主要为旅人提供住宿和餐饮。店很小,也比较破旧,但很温馨,大家晚上就聚在小院里聊天,围着炉火聊以前过客们的故事。这对夫妻与驻足的旅客可能此生都只有一面之缘,但日复一日操劳此事也是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不光为自己而活,也帮别人活得更好,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能否为更多人创造价值”。
20多天的骑行中,我每天都给儿子发视频和照片,也设想自己未来的道路选择。骑行回来后,我抛弃了“40岁就不用再努力”的人生假想,下决心寻找创业项目。深入分析自身资源积累等内部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等外部条件,最后决定在唐山做体检中心。
选定体检行业之后,一个新问题接踵而至:自己做还是加盟知名品牌。我又权衡了两三个月,最终基于品牌、创业周期、体系标准化等方面的考量,决定以加盟的方式建立首个体检中心。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慈铭体检30多个城市加盟店中很快做到排名第一,并保持至今。
问:又一次创业,在人事和战略上有什么变化?
张龙:在人事上,新公司里的合伙人是三位,我们两位是医生出身,另一位负责财务。三人组成决策委员会,根据决策流程,企业共同决策的事项要三人同意才可以做,形成约束。
在战略上,我们深知单一的业务模式很容易达到发展上限,而体检只是大众健康的一个起点,从具体规划来看,庞大的体检人群是未来主要的流量入口,为企业其他的产业布局提供流量基础。
所以在预防性体检的基础上,我们又布局了独立的胃肠镜中心,组建了消化内镜医生集团,以此特色专科项目,提升获客的核心竞争力。
而社区医院的布局,则填补基层医疗环节,为社区的医养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虑到医疗领域重资产的特性,我和团队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健康类项目,为此,在国家大力扶持体育行业的契机下,我果断布局,以体育的轻资产中和了医疗重资产投入,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健康服务生态,确定了“体医融合”作为企业战略。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体育版块取得了一些成绩。瑞跑体育获评“2020年河北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020年度最佳体育赛事运营与服务机构”,极速反应获得体育BANK2017“年度最佳体育科技机构”、第四届全省优秀安全生产志愿服务组织。
多方的肯定,让我们坚定了信心,在之后的发展中,“体医融合”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服务闭环。
包括打造了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探索非医疗健康干预,通过长护险等保险机制的融入形成健康风险管理综合服务。疫情之下,优化升级健康服务,新建体检中心拓宽流量入口,都是希望通过对产品、门店、客户的进一步重构,形成一站式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为客户带来新的体验。
问:这么长的产业链,在管理上有哪些心得?
张龙:回顾这几年企业的发展历程,不论是预防性体检,还是其他的大健康项目,同样经历从爆发期到瓶颈期的挑战,只是单纯的深耕单一领域,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严峻,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所以,及时布设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非常必要。
于是,当我们在预防性体检发展趋于稳定后,第一时间增设独立胃肠镜中心项目,随后,又布局了体育、社区医院等,同时,在体检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我们又增加了体检巴士、筹建新店,增加职业病体检模块等,进一步优化了服务模式。
目前,我们业务模式围绕着大健康方向,趋于多元化,并且互为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健康管理闭环,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而在企业管理方面,无外乎人和事两个维度。
要真正实现良性发展,企业文化驱动必不可少。企业要通过对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赢得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进而使员工迸发进取精神,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企业取之不尽的财富和智慧源泉。
同时,明确的企业发展方向和完善的考核和激励,能够让团队目标一致,执行高效。而这离不开培训的加持。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弯路不可避免,但与其说是弯路,我更想用短板来形容。
对于我们来说,过多的依赖TO B的市场,是急需改变的短板。资源团体客户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TO C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前因为不擅长,而被长期忽视,致使目前需要急转弯,才能实现突破。
扬长避短是常理,但是在企业的发展中,不及时补全短板,就会限制发展。
问:来北大国发院读MBA有哪些收获?
张龙:到北大国发院读书,是因为体育大健康方向的MBA和我再次创业的领域高度吻合。当时我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招生信息,然后电话联系到范丽荣老师,她邀请我进园子里看看。古色古香的朗润园一下吸引了我,了解到师资和课程信息后,我很快就决定报名。
就读后,我发现课程内容真的特别丰富。不过由于离开学校时间长,好多课程还是挺有难度的。
除了课程学习方面的收获,我还结识了体育和健康领域的很多朋友和老师,我在创业和管理过程中的不少问题一直和他们保持交流,我们之间亦师亦友。比如我第一次承接政府的马拉松赛事,也是MBA同学一起探讨、合作完成的。
问:这两年疫情和赛事新政对企业有何冲击?怎么应对的?
张龙:新冠疫情爆发之初,我和团队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不论是预防性体检,还是体育赛事及相关培训,都在疫情的冲击下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是坐以待毙不是我和团队的风格,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积极自救,发展了上门体检、企业健康风险管理、复工防疫指导等模块,体育方面也从线下向线上赛事转移。
危机往往也意味着挑战,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大众的健康意识也随着这场生命的考验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在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深入讨论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
面对疫情,作为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所以,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积极筹措防疫物资进行捐赠,配合停业,支持疫情防控,下属社区医院更是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为保障大众的健康尽力而为。
而在疫情得到控制,恢复营业后,严控防疫流程,为此,特别将预防体检中心进行了两次升级改造,CT由原来的1台增加到2台,彩超由原来的7台增加到11台,优化了流程,减少人员集中,保障客户的感受度。2021年,第二家体检中心正式开业,整体运行平稳,与其他项目形成合力,医疗版块收入也创造了历史新高。
同时,为了满足大众对健康的更高需求,我们还在保险、体育项目重构等诸多方面着力推进,丰富健康管理体系,实现大健康服务的优化升级。
总的来说,面对疫情迎难而上,是我和团队的态度,而结果也让企业转危为机,实现了进一步发展。
问:个人和企业今后有哪些规划?
张龙:个人方面,要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勇于接纳新事物,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前瞻性眼光,同时永葆对生命的敬畏,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未来规划,我们希望将健康服务打造成大众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在坚持“体医融合”战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四中心”服务模式,即医疗运营中心、体育运营中心、医生管理中心、保险中心,打造区域性HMO组织(类凯撒模式),用医疗和体育的力量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