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园位于今北京大学海淀校区的北部,北隔万泉河与绮春园相望,南接镜春园、鸣鹤园。这里原名春和园,清嘉庆(1796-1820)年间为永璘赐园。道光(1821-1850)末年,春和园转赐奕䜣(恭亲王),始改称朗润园。奕䜣1898年去世之后,慈禧太后将朗润园改为内阁与军机处议事场所,逢三六九日内阁与军机处大臣均在朗润园议政。朗润园的一草一木见证了光绪最后十年的朝政变革。
今天,朗润园几经扩建修缮,成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所在地。这里是新时代的教学机构,也是著名的国家高端智库,电信、医疗、人口等领域改革的建议亦从此出。
春日朗朗,红墙绿瓦,回廊环绕,古风依旧,朗润园成为京城的静心之所、学术殿堂。
朗润园里爱读书的人不胜枚举,老梁是其中一个。
因为爱读书、读书多,说起话来如公众人物“老梁”一样言之有物、头头是道,EMBA2018级的梁学科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老梁”。班主任说他“学富五车”,他虽涉猎甚广,多有钻研,却不敢以此自居,因为朗润园第二进的那棵百年古树,“致福轩”三个字的御笔亲题,都让他深知这个园子的底蕴和力量。
和很多有着光鲜学历背景的同学相比,老梁的起点并不高。但一个人能飞多高,飞多远,虽与起点有关,却不会受限于起点,更多地取决于你内心的动力有多强、意志有多坚。
“老梁”家在郑州,但创业的这些年来,一年365天,他却有至少300天都在北京忙碌着。在医疗设备行业做了近二十年的营销,老梁成为了创业公司的合伙人,2010年就着手这家中型企业的管理工作。
梁学科,北大国发院2018级EMBA
北京天智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部总监,
北京吉马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总经理,不仅要懂营销,还要懂生产、懂技术、懂管理。2015年,我渐渐感到自己在管理上底气不足。虽然营销相对擅长,但总希望能从知识体系上有个全面的提升,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去观察、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
三年之后,老梁已经坐在了北大朗润园的致福轩教室里。
窗外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窗内,一个穿着红色格子衬衫的老先生却在娓娓道来西方哲学家怀特海的“重要性感受”——“你有重要性感受吗?”老先生微微笑着,问散落在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老梁”有点儿懵,但瞬间又若有所悟。
北大国发院汪丁丁教授
这似乎并不是一家“典型”的商学院。在商言商,商学院似乎应该教给同学们管理企业的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就是那一个个管理工具,一部部管理思想。
但朗润园、国发院,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老梁常常就坐在教室里,漫步回廊间,细品这家商学院独特的“味道”。
在北京的公寓里,老梁的枕边摆放的也是那位红格子衬衫老先生——汪丁丁老师的著作《行为经济学讲义》和《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读到了第二遍的174页,老梁还觉得《行为经济学讲义》这本厚书有太多的学问叫他理性思考经济现象和人的行为。
“读书是要和企业经营结合,但搞企业并不是学学管理就可以的,佛学、老庄、诸子当中都有做人、做事的道理,大道相通吧!”
大道相通,大道至拙——老梁也非常喜欢宫玉振老师的书《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他在家里放了一本,公寓里放了一本,上课还带着一本,虽没有韦编三绝,但也反复品读了好几遍。他琢磨着在一字一句中找到中国式领导力的精髓,也步步紧随宫老师,在每次现地体验课中,领悟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决断与灵活。
宫老师的现地教学课在岳麓书院
“道无所不包,课程则是术。朗润园,就像一个万花园,姹紫嫣红都是春”——两年匆匆而过,每门课都给了老梁不同的风景。
“比如卢锋老师的开放宏观经济学,就培养了我们宏观的思维;陈春花老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每一句话都来自实践,非常有共鸣”;
“深圳的薄连明老师是曾经上手操作过大型企业的,他为我们细致地解剖企业这只麻雀,同时提供了一整套方法论”;
“宫玉振老师,则令人豁然开朗,他对人和战略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他讲《孙子兵法》,告诉我们要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去争取全胜”;
“黄卓、沈艳老师的数字金融课,则为我这样的非金融人士,打开了新经济的另一扇窗,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王超老师讲,认识到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确定,这也上升到了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层面”;
那上课和自己读书到底有何不同呢?
老梁说,“以前我自己每年也读很多本书,但现在我慢下来了,因为读书必须和思考结合起来,必须结合书中的理论思想对自己的实践深入反思”。
梁学科与E18同学在EMBA开学拓展活动中留影
回首过去两年,老梁反思自己朗润园读书生涯成果有三:
第一,认识自己。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来到朗润园两年后,老梁才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前“读书破万卷”的老梁以为自己博古通今、无所不知,而现在他才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世界更大,以前种种所知多是皮毛。他必须重新定义自己,找到扩大自己知识范围的路径,并以一颗谦虚的心,向老师、智者、同学学习。
而为了写成“谦虚”两个字,在宫玉振老师的指导下,老梁把自己的论文前前后后修改了20稿,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做学问的“诚”,对知识的敬畏。
第二,静心。
“达摩祖师,当年不就是面壁修行吗?我们也该好好停下忙碌的脚步,仔细端详人生的模样,静下心来”。
“选EMBA项目时,我也试过其他的选择。有些地方更鼓励社交,有些地方对读书要求不严,比较下来,发现只有北大国发院最让人静心”。
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朗润园,老师的研究、教学经历,同学的人生浮沉故事,都令老梁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之感,很多以前在无数应酬中来不及想、想得不深不透的问题,都在这段静心的日子里沉淀下来,内心的答案渐渐浮出思想的水面。‘
“我们都是有问题才来读书,不想就这样在忙碌中迷失本性。朗润园的生活,让我们回归简单,放下了复杂的沟通技巧,就以一颗本心直面生活”。
“人生下半场,该做点什么?”,老梁常常坐在朗润园的藤椅上,问自己。
第三,为学之道。
从汪丁丁老师所说的“服从权威的重要性感受”,到与风格迥异的老师形成思想上的共振,老梁在课堂讨论中,在与老师和E18同学的智慧碰撞中,学到了以前自己读书时完全学不到的东西。
读书之外,老梁也在认真观察生活,他相信很多真知来自于实践。为了让自己公司的医疗设备产品更符合用户的场景需求,2010年的创业初期,老梁硬是连续四个月、每天七八个小时蹲点在手术室,以一名跟台实验员的身份观察自己企业的产品在实际运用中的优势和劣势,再反馈给公司技术人员不断改进。
“只要看到曙光,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一定能走出来”,老梁身上总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希望凭借公司现有的技术沉淀,能在几年之内将企业带上科创板,为患者解决手术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但无论多忙,读书依然是老梁心中的曙光和明灯。
“国发院的经历,让我开始计划成体系地去阅读。比如,哲学上,就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到近现代的荣格”,老梁一边摩挲着手里那本书,一边若有所思。
朗润园里,还有许许多多爱读书的“老梁”、“老张”、“老许”。他们人到中年,寻求转型,希冀突破,正是这个古典园林独特的气质,正是国发院大师的思想与阅历,让他们汇聚于此,问道人生。
朗润园,弦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