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鼎王华伟:
创业吴江 悦马无疆
(附精彩校友问答)
北大国发院EMBA 2016级校友王华伟,今年又多了一个新身份:E16级班长。推选班委那天,同学群里很热闹,而华伟同学正因运动骨折在家养伤,得知自己被推举为新任班长时其颇感意外,纠结良久,在凌晨12点半,他写了长长一段话表达了对同学们信任的感谢,同时也开诚布公提出自己的些许顾虑。
E16级的毕业日期定于2021年5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全天候的企业运营管理事务和马不停蹄的社交活动之余,所有同学必须在此期间完成论文、通过答辩,并且还需调动精力随时准备好应对因疫情或其他不定性因素带来的危机和挑战。身为班长,除了以身作则,更肩负带领同学们一起顺利毕业的重任,可谓压力倍增。不过,王华伟表示:“读EMBA的人,有一千个理由把写毕业论文往后拖延,同样也有一千个理由把完成这件事优先提前,关键看个人怎么抉择。”最终,王华伟决定不负期待,接受任命,并表示在任期内第一要务是凝聚大家并肩战斗、如期毕业。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决定和任期目标都太“王华伟”了!仗义、赤诚、有担当,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这也是属于王华伟的性格底色和人格魅力所在。
从工作狂到创业小白
1997年,王华伟在鄂西北的小县城里高中毕业,高考志愿填报了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专业。这所大学虽不是他理想中的北大,但同样是一所985平台+211性质的重点一本大学。王华伟讲述自己的高中时代,两件事情让人印象尤为深刻。一是作为一个穷孩子的他,却把仅有的生活费全部资助了同学;另一件是初中时因成绩拔尖当选班干部,被人恶意为难欺负,他选择忍让宽容,高中时却敢以一人之勇跟一帮“小混混”谈判,目的是替被霸凌的同学出头。王华伟回忆起上大学前的两个月,脑海中被高中同学轮流请吃饭的情景塞满。他是那届同学中的侠义少年,个人得失无足轻重,兄弟情谊至高无上,小小年纪,已有“义薄云天”的气概。
2001年,大学四年本科毕业,人力资源专业的很多同学去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王华伟却选择了专业对口的一家台资企业台达电子,当年在台湾名气媲美富士康,在全球也有十万以上员工规模。这家企业老总在成都大饭店对王华伟的面试,从下午2点持续到凌晨2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吴江”这句打动他的话被记到现在。王华伟后来才知道,自己的简历被这位老总打分A++,在这家企业用人门槛里,一般简历B+的人就可以录用。
王华伟属马,他形容自己的第一次求职体验像是千里马遇到伯乐,人生关键转折点再次被幸运垂青。上一次是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他决心拼一把,结果不仅顺利上了一本大学入学后还拿到一等奖学金。
那次马拉松式的面试,台资老板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聊到他的事业和家庭,同时不忘给初出茅庐的王华伟很多建议,尤其是入职后专业如何精进。这也是王华伟第一次和台湾人接触,除了令人向往的吴江,他也非常认可老板本人和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度。那时候,王华伟所学专业隶属政治系,而且是这个系第二届招生,和第一届还间隔了一年,他们在课堂所学不仅偏理论化,而且专业在社会上的认知模糊,能被理解为和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沾边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这个专业具体做什么,实践机会更是几乎没有。
一家颇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一位敬业的老板还有他所展示的美好蓝图,都是吸引王华伟的地方,但最大的吸引力来自所学专业有了用武之地。
王华伟进入台达电子后主要负责人才引进,一手拓展人才渠道,包括与各地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市场招聘,与人力资源机构合作。那时企业每年的面试总量达几万人,再从中择优录用几百人。王华伟回忆,入职前几年,时值企业急速成长,自己几乎每个月超勤200小时以上,加班至深夜是常态,周末也不外乎,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这期间,会有优秀的人离开,但更多优秀的人沉淀了下来,在王华伟及伙伴们的努力下,这家企业从建厂之初的6-700人快速壮大到近3万人的规模。精彩过后,因为企业性质和文化的原因,王华伟也触碰到了自己的职业天花板。
2007年,为了在自己的专业上能继续有所突破,王华伟选择离开为之奋斗了近7年的第一个工作岗位。随后,他迎来了两年职业动荡期,这期间橄榄枝很多,但他动了创业的念头。
2009年上半年,王华伟筹备创立文鼎科技,准备打造的核心产品是一款面向华人的休闲类手游,创业伙伴是自己的发小兼同学。过程中,这位合伙人所在的公司正巧上市,他选择放弃创业回归主职,而王华伟不懂技术无法继续前行,第一次创业只能半途而废。
重新出发前,王华伟对创业方向和项目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梳理,他发现,有两种业务类型不适合做创业项目:一类是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或开展自己无法掌控的项目;另一类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替别人牵线搭桥进行资源对接的项目,这种项目几乎都是“一锤子买卖”。二者都不利于积累成就感和创业信心。
二次创业再出发
王华伟再次尝试的创业项目,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搭建平台,让更优秀的人来一起创业,并自此明确三大创业基本原则:一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二要做自己能够掌握的项目,三要找对合作伙伴。创业地点依然选吴江,因为这里宜居宜工,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和经济条件都不错。
第二次创业,从注册公司到筹集启动资金,王华伟得到了同学和朋友的很多帮助,但是起步依然艰难。当时,公司接到了第一笔生产外包订单,在得到家人的同意和支持下,王华伟先后卖掉了自己的两套房,用于垫付1000多名工人三个月的工资。同行还把资金短缺的“小报告”打到客户那里,王华伟是如何应对的呢?他反其道而行,在这么缺钱的困境下,反而找朋友借钱买了辆奔驰,就为了稳住客户的信心。
管人、管钱、管项目这三大商业管理必修课,似乎没有创业者可以逃课。如今回想创业起步阶段那些难熬的日子和意外插曲,王华伟记忆里最受打击的一件事,是三个合伙人之一在创业最困难的时候退出,还要带走占股不小的资金。这个理想主义者最初的创业梦想,是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开开心心地做点事儿,哪怕中间遇到困难也一起努力朝前走,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开心满意,都能获得价值。啪,现实毫不留情地迎面给了一巴掌。
真实的世界里,一些人会伴随着公司发展而沉淀下来,一些人不论是否为核心人员都会想离开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机会。王华伟后来也会遇到核心人才请辞,尽管这人可能被公司送去深造过,并享受着分红激励,全部优待都没有改变他们离开的决心。但是现在,王华伟终于修完自己的创业必修课,并不无感慨:“创业如同一枚硬币,包含有开心和不开心两面,理想主义者其实是总想要开心的那一面。”
王华伟和另一位合作伙伴搭档至今,一个严谨努力一个随性灵活,两人的共同点是都很乐观也容易相信人,因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容易踩坑,常常要试错,会浪费掉一些时间和财富成本,但好处是遇到困难会团结起来寻找新的机会,也能把握住很多机会,还能结交更多朋友合作,让企业形成开放的生态圈。如今,王华伟对物质看得比以前更理性和淡然,对创业认知也更深刻和成熟:“创业肯定要交学费,也一定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但是创业者不能轻易被打倒,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扛起来,要给团队信心。”
王华伟还有很多创业和人生金句,比如在谈到帮助他人时他表示:“人一定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真正帮到别人,自己不够强大搞不好还会害了想帮的人。”
如今商业服务身份从甲方转为乙方,他说:“做技术服务可以情商低一点,因为可以找情商更高的人来配合,或者会有一些情商很高的人主动愿意来配合。做商业服务则不然,自己不懂技术,就没有拍脑袋做决定的机会,得让有专业能力的人来配合,这需要有影响对方做决策的能力。”
聊到创业中领导角色调适话题,他表示“初创期的领导力其实是一种自然的领导力,这样的领导者甚至会介意被人称呼为老板、老总,总想淡化自己去强化所有人,让大家都参与讨论。其实这样做没有必要,相反要自己先把问题想清楚,团队真实共事的过程其实是共享或共同成长的过程,否则身为领导者就是不作为,是对决策不负责任。”
看待企业里人才来去,他如今也能站到更高的角度:“一个组织要良性发展,就得学会用不同类型的人,组织需要沉淀价值观趋同、但个性和能力能互补的人。”
三言两语的总结,也能看出一个创业者时时在做复盘总结和认知调整,也一直在保持自我成长。
十年发展,成功模式初现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王华伟和创业搭档带领文鼎集团(全称江苏文鼎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成一家致力于制造业精益外包以及产业链深度开发的综合性企业,旗下拥有人力资源服务、精益生产外包、平台经济人力资源共享社税服务、产业园招商运营、金融咨询与服务外包、智能手职业教育、宝玺康养、公共资源外包服务八大产业板块,共五大运营中心、40余家分支机构,管理团队500余人、服务企业逾千家,年服务人员供应量突破150000人次。文鼎集团多年蝉联国家级诚信机构、江苏省和苏州市的骨干企业和诚信单位,以及中国最佳制造外包服务机构等诸多荣誉。
十年里,他们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发展模式,王华伟将其称为“在红海里找蓝海,在蓝海里建领海”。
文鼎创立之初,为区别于一般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就定位不做单纯的中介服务,目的是跳出竞争激烈的劳务派遣红海,做细分市场的外包。文鼎从服务外企的单业务供应商,慢慢发展成为提供人力资源最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把单个项目发展成业务板块、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不同行业,在难度更大的蓝海里建成自己的领海。
王华伟清楚记得,文鼎2009年做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之际,中国制造还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几乎大多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都以中介服务为主,少数开始涉足劳务派遣这类业务,但是伴随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一方面明确了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的合理、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对劳务派遣用工在企业所占比例作出限制。再加上那一年金融危机造成经济衰退,人力资源中介业务竞争更加激烈。文鼎看透这片红海,一开始就框定要站在客户组织发展、价值创造的角度满足其人力资源需求,而那时真正能将管理咨询和外包运营结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还很少。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介业务只提供简单的信息交换服务,利用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来赚钱,而做最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盈利来自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部分。比如客户自己核算某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一千万,文鼎的咨询团队通过对生产、管理、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评估,找出可改善的空间,把成本控制在950万甚至900万,或者用原有的成本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市场价值,那客户就会愿意合作,而文鼎是从为客户多创造的价值里分享利益,践行的是“共赢”理念。
王华伟表示,文鼎应该是国内首倡“计件外包服务”的人力资源机构。何谓计件?就是相同的周期或成本,客户能多产出多少件产品就分给文鼎多少钱。这种做法相比咨询机构提出培训、管理等方案,更直接有效,因为文鼎对结果负责,会监督方案落地执行,最终通过为客户降本增效所创造的价值来得到回报。而咨询方案方法很好,但往往受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而无法落地,咨询机构最后就只能按人头来收取咨询费用。
文鼎的服务项目先从外企试水,一方面是团队成员大部分出身外企,另一方面是苏州外企理念先进、对新事物接受度高。三星、希捷、伟创力这样的外企,在运用文鼎的人力加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后,达到降本增效、灵活经营的效果非常明显,文鼎由此进入这些企业的供应商系统,很快被推而广之辐射到外企众多的广东、天津、浙江等其他地区。
文鼎的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就这样以单个项目的形式起步,最终发展为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业务板块,行业也从制造业逐渐多元化,如今已囊括金融、互联网、养老、后勤等行业和领域。
其他业务板块的诞生,同样基于文鼎在熟悉领域和项目累积的资源优势,并且紧跟社会发展大趋势,找到蓝海并快速发展。比如智能手职业教育,是基于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转型时面临的技术人才缺口难题;产业园运营业务,集合总部的企业和人才等资源优势,使得区域经济和人才需求得以匹配;企额宝业务,则与当下互联网平台以及灵活用工大趋势衔接,是面向自由职业者、企业级客户的共享社税服务平台。
王华伟将新业务的发展形容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并且引用企业家前辈的话说,“管理90%都是相通的,就是如何去搭班子、建团队、定目标,围绕自己的使命展开管理和市场行为”。
“激活组织、降本增效、赋能个体、提升价值”的组织使命,以及“增值、共赢、共享、专注”的经营理念,一直让文鼎走在市场前沿,形成自己的特色。下一个十年,期待王华伟带领文鼎继续为更好地客户和社会创造附加价值。
校友专访彩蛋之“你问我答”
1、关于毕业论文和答辩并顺利毕业,作为新晋班委,您有哪些好主意并准备付诸实践?
王华伟:说来惭愧,我自己论文还没写,心理压力确实很大。被选做班委的确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很想退缩或者换下一年。一个多月前选班委期间,还赶上我运动摔骨折,躺在床上不能动,再加上疫情影响,公司也需要去调整、转型做改变,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很多。但是想到学业最后一年,确实特别关键,我们还是要努力把握好机会。
我的想法,是首先要把所有没完成毕业论文的同学先集合到一起,激励没动笔的同学抓紧把准备的工作先做在前面,这很重要。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动笔,其实是心理上还在回避写毕业论文。我们可能的确有一千种理由把它放在后面,但是也有一千个理由把它放在前面,就看自己怎么样选择。
从客观上来讲,今年我们的班委人数实际上超出往届,而且不再集中在北京,因为已经毕业的同学西、南、北、中都有分布,他们也能加入进来,我们一起分工,每个人负责几个人,用紧迫盯人的方式。总在耳边念叨多了事情就会动起来,行动起来是重要的第一步。
此外还要给具体方法,比如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会被邀请来班级分享,包括当时论文怎么写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怎么跟老师互动、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怎么解决、答辩之前要怎么准备、答辩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等等。
简单来说,想写没有动笔,重点要解决时间分配上的问题;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要多提醒、激励;已经开始或者完成到某个阶段,也要继续鼓励。总之,不同的人、不同的状态,要不同的处理方式。既然开始一件事还是要追求一个结果,虽然毕业不是唯一结果,但是我想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结果。
2、如果再问一次,当初为什么要读EMBA、在那么多EMBA院校里为什么选北大国发院?您的回答和最初会不一样吗?
王华伟:我不太记得我当时怎么回答的,但是我想我现在的回答和那时候应该差别不会太大。
首先,在我看来人本身要不断成长,学习又是终身的事,所以我很确定自己会“回炉再造”,一定会读EMBA。
其次,选商学院我一定首选北大,因为北大是读书人心中的圣殿,我读书时代遗憾地错过。初中我读的是全县唯一的保送班,中考分数是保送班里第二名,本有望进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可是班主任没有给我填志愿的机会,最后只能进县重点高中。可能也是也源于这种受挫心理,我高中时期对学习兴趣大减,走了一小段认知弯路,导致高考和北大无缘。我心里始终有北大情结,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择机走进北大的校园。选择北大国发院,主要是我觉得自己的个性特质适合国发院,国发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有“家国情怀”在,我自感也是比较有情怀的一个人。
最后,我继续读书也是想给我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我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而且爸爸一定要上北大。我儿子现在十一岁,一直在追“最强大脑”这档电视节目,他会一直给北大的参赛者加油,为他们的胜利欢呼。我想孩子多少受到了我的影响。
3、亲身经历后,您怎么评价就读EMBA的价值?
王华伟:当初选北大国发院EMBA 时,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我实地了解了一圈商学院做过横向对比,最终我确认北大国发院独树一帜、出类拔萃,至今我依然认为它是我唯一的选择。
当然,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色,有各自的筛选标准,也会形成自己的圈子,但是来国发院,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价值观类似,基于自我提升、视野拓展、管理学习等目标走到一起。咱们国发院的老师不一定都是实战派,但是大师都在国发院。术的层面我们很容易接触到,日常经营管理也会积累很多。最重要的是修道,包括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重新思考企业和自身的定位。在这座智库里,北大的传承、北大精神、满怀家国情怀的这些人,格局是不一样的,这都是国发院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方。
4、您特别认可的老师、课程、课程形式是哪些?
王华伟:很多老师都特别好,比如:陈春花老师,属于知行合一的实战派,而且不断打破认知边界,她总是从容、淡定地娓娓道来。前段时间网上对陈老师的非议,我认为这些人没有真正听过她的课,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宫玉振老师四渡赤水、孟良崮战役的现地教学课,让我们惊叹课还可以这样讲、学习还可以这么来,并且可以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去应用,包括很多东西需要去总结,甚至去复盘,要增加体验多看看。我甚至考虑挑合适的时间,带着我的团队也去赤水河畔、孟良崮走一走。
杨壮老师非常有情怀和人格魅力,他不仅身体力行,还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视野,他的领导力课程让我们知道,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术而是对道德、自我的认知,用我们程凯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吸引力法则”,即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团队成员。换句话说,你想要打造什么样的团队,自己就要成为那样的人。胡大源老师非常朴实、专业、用心,他真的是一个师者的典范。马浩老师的睿智、幽默、随和、大气,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决策是在充分准备与认知的基础上来科学地“拍脑袋”。
卢锋老师给人翩翩君子的感觉,很儒雅,而且他授课就是大儒的感觉,我未必记得全他课堂上讲过的所有经济学知识,但是脑海里常常会浮现他讲课的画面。林毅夫老师这么牛的人,国家智库里的栋梁,课堂上却是用非常朴实、简单的语言把一些大道理讲出来。周其仁老师也是这样,讲课特别深入浅出,前段时间他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论坛中分享,用“重启来来往往”来告诉大家如何打破藩篱,在疫情下重启经济,这个词用得太好了。大师就是不一样。
还有教务和行政老师,比如班主任李然老师,到现在大家都还记得她的“夺命追魂铃”,当时都觉得她不够老道,把我们当中学的孩子看待。但是她特别正气、认真、善良、努力,人特别好,最后大家都认可她,通过点点滴滴的付出,赢得所有同学的尊重。校友部主任程军慧老师就是个心理学高手,非常善解人意,对我们的帮助特别用心。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她对所有同学的期待。
5、您会强烈建议什么样的人读EMBA?对母校又有哪些建议或期待?
王华伟:我想首先这样几类人特别适合:一类是读了之后对自己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有很大收获的人,另一类是读了之后不单自己会有收获,还有利他精神、愿意成就别人的人。第三类是事业性很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第四类是从事业的角度来讲,计划要做全国布局的人;第五类是自身或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期的人;第六类是本身具备很多创业条件,但还没有正式开始创业,可能还在一些企业里工作的人。我认为这些人都可以来EMBA学习。
有两个小的建议:一是很多很好的论坛、讲座,外地的同学总是会因各种原因错过,母校是不是可以在排除疫情管控影响前提下,考虑将一些大型的精彩论坛活动,安排到全国各地来,让外地的同学、校友也能参与,这样也有利于扩大我们学院的影响力。二是是否考虑在东部、南部建分院,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人文环境、创业氛围都比较好,有能力、想读书的人还是挺多的,如果国发院在上海或者苏州设分院,我认为招生方面会一骑绝尘,至少能够绝对领先,我们的影响力和校友队伍都能得到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