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朗润·格政”第197期举行 刘忆如教授详解稳定币的全球博弈 沈艳教授点评
发布日期:2025-10-17 15:16 来源:
2025年10月15日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第197期在承泽园校区举行。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兼任教授刘忆如应邀以“稳定币的全球博弈”为题发表演讲。北大国发院蚂蚁讲席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担任点评嘉宾。活动由北大国发院副研究员、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何晓贝主持。
刘忆如( Dr. Christina Y. Liu )现任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兼任教授、台大-复旦EMBA班(上海)兼任教授、北威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刘教授同时担任台湾工业总会最高顾问暨电机电子公会顾问,并任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董事。她曾在台湾担任财政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立法委员;还曾任香港政府经发会委员、日本大和总研首席经济顾问、中信金首席顾问、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她还长期为台湾、香港及大陆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早年获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以及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演讲中,刘忆如教授首先从货币发行权的理论源头切入,指出经济学家哈耶克早在1976年的《货币非国家化》一书中就已质疑央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合理性,而2008年比特币的出现正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其核心在于用密码学认证取代信任机制,直指传统货币体系的弊端。她指出,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往往与全球风险事件高度相关,这反映出市场对传统货币体系的不信任。不过她也警示,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理想”正面临现实挑战,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攀升、企业投机行为加剧,比特币市场的脆弱性正在显现。
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稳定币,刘教授指出,稳定币(如USDT)最初仅是加密货币世界的避险及交易媒介工具,但美国2025年7月通过的“天才法案”将其推向全球金融博弈中心,实则将稳定币转化为美债的潜在“接盘侠”。她认为,目前稳定币持有美债规模虽已跃居全球前列,但这种设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她特别强调,美元霸权正面临根本性挑战,日本、欧元区、香港等地加速推出锚定本币的稳定币,打破了美元在跨境支付中的垄断地位。美元信用根基也正在动摇。
刘教授总结称,美元霸权虽无立即替代者,但稳定币竞争已打开货币多元化的赛道。她强调,技术革新无法扭转信用本质,若美元长期贬值预期不变,任何数字货币都难以单独解决美债问题。这场博弈的终局,将取决于各国在经济治理与金融稳定领域的综合能力。
演讲之后,沈艳教授进行了点评。
她首先指出,数字货币的发展本质上反映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深刻互动——比特币和稳定币的诞生均源于对传统货币体系缺陷的反思,而稳定币作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其“稳定”特性是否可靠仍需警惕虚实经济形成恶性循环的风险。
其次,沈艳教授引入国际清算银行(BIS)研究补充了货币政策视角:美元稳定币虽可能通过增持美债带来小幅量化宽松效果,但其风险具有不对称性。一旦出现大规模赎回,美债收益率上升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强度可达买入时的三倍,这种“不稳定陷阱”可能让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陷入被动。
最后,她强调数字货币为全球竞争带来新赛道,也为中国参与货币博弈提供了历史机遇。她总结道,真正的安全并非追求绝对稳定,而需具备承受适度风险的能力。
在问答环节,关于各国稳定币发展策略的差异、多元锚定机制的设计挑战、稳定币与美国国债市场的深层矛盾、实际应用场景的局限性,以及比特币在数字货币体系中的根本定位等问题,刘教授详细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
关于“朗润·格政”
作为建成战略性智库的一项重要举措,北大国发院于2013年创立朗润·格政,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讲座、对话、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分享见解,碰撞智慧,以格物致知的态度推究公共政策选择,携手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尽绵薄之力。
撰稿:白尧 |编辑:王贤青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