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之院长(主任)联席会举行 与会学者讨论三大议题
发布日期:2024-11-30 12:00 来源:
2024年11月29日晚,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院长(主任)联席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下称北大国发院)420教室召开。中国经济学年会各理事单位及国内一流高校的经济学院院长、系主任共39人出席本次会议,并围绕“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学科建设”“人工智能对经济学的影响”三大议题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本届年会由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与北大国发院联合主办。北大国发院院长黄益平、党委书记雷晓燕、副院长张丹丹、经济学副教授邢亦青共同出席联席会,并由院长黄益平、副院长张丹丹分别介绍联席会议题和本届年会安排。联席会由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杨汝岱主持。
讨论过程中,围绕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议题,有学者表示,中国进行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前提,是已经有为大家公认的自主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创新。另有学者认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和需要,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由个人就可以完成,建议加强理论研究,以便为体系搭好框架。还有学者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标准之一,应该是中国经济学家根据中国的经济现实提炼出概念和理论,并能被广大国际同行接受,甚至能写进经济学教科书。
针对学科建设议题,有学者认为,当前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学科细分确有必要,但是不宜过于强调各细分学科的特殊性,因为各细分学科有相通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术类需求,贯通人才培养也不是简单地将两个专业合在一起,或是增设几门课程。也有学者建议,政治经济学要更加突出问题意识、利益冲突,这部分内容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还有学者指出,政治经济学专业成熟师资缺口较大、人才队伍存在断层,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关于人工智能议题,众多学者均表示,人工智能给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就业、师资建设、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都带来深刻影响,突出表现为近年来经济学各专业招生热度普遍呈下降趋势,包括招生人数不及预期、生源质量下降等,不少高校虽然因应趋势进行创新,如增设数字经济或数字金融类课程及专业,但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面临重重挑战。当然,有人悲观,也有多位学者对科技带来的影响持乐观态度,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学科边界,而任何新技术都会带来多轮影响、调整、适应的过程,我们正处于这一过程中。
中国经济学年会2000年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发院的前身)发起,2001年举办第一届,旨在加强中国高等院校经济类院系以及国内外经济学科研与教学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广大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搭建一个开放与互动的平台,以促进中国经济学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构建中国经济学界自由包容与严谨务实的学术环境,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文字:王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