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格政】第189期举行 孙立坚主讲“低利率低通胀时代货币政策的新逻辑”

发布日期:2024-11-28 11:28    来源:

2024年11月25日,北大国发院【朗润·格政】第189期暨学院30周年庆智库名家系列讲座在承泽园和线上同步进行。本期活动同时也纳入国发院货币组的活动系列。

本期活动特邀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主讲“低利率低通胀时代货币政策的新逻辑——基于货币主义理论的比较框架”。讲座由北大博雅青年学者、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余昌华主持。

孙立坚教授分享个人近期研究成果和思考,主要基于观察中国、日本、美国等重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发现有些过往货币政策与期望达到的效果南辕北辙,并在分析原因时强调要结合全球化趋势变化、贸易结构变化等因素做深入分析和思考。

孙立坚教授表示,2000年起全球进入低通胀低利率时代,同时伴随着全球发展新的繁荣时代。期间尽管偶尔出现趋势反转的迹象,但低通胀低利率现象持续存在,并且不限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低利率代表货币宽松,会引发通胀,2000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分析原因时他发现,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和产能扩张引发低价效应,进而打破货币与物价水平的传统关联,同时隐含着去全球化时可能面临价格硬着陆的风险,也即通缩现象。对此,多数国家选择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防范通缩风险,而不是交给市场。

孙立坚教授认为,这次风险应对本质上是要应对结构性失衡的产能和信贷扩张。他进一步指出,当全球化转向国内贸易时,可能导致货币流向泡沫资产,而资产泡沫正是货币政策所致。他同时担心,参照日本被动型救市等历史经验,资产泡沫带来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严重的通缩效应和低利率,以及僵尸企业现象。

孙立坚教授还指出,去全球化趋势还使得原本在全球化背景下被化解的产能过剩风险再次显现,并加剧通缩问题。鉴于货币增长与通胀水平仍然呈负相关趋势,孙立坚教授提出要从全球化角度深入思考低通胀、低利率现象及其影响。

结合更多的国家实践做法和货币理论,孙立坚教授继续全面分享了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和深入思考。分享结束,国发院多位教授、同学和校友加入互动讨论,孙立坚教授分别就货币数量方程、美国经济快速恢复的原因、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负增长的影响、未来货币政策预期等提问与大家交流。

关于朗润•格政

作为建成战略性智库的一项重要举措,北大国发院于2013年创立朗润·格政,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讲座、对话、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分享见解,碰撞智慧,以格物致知的态度推究公共政策选择,携手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尽绵薄之力。

撰稿:王志勤| 编审:王贤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