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姚洋:“以人为本”是新取向,也是未来五年的改革方向

发布日期:2024-09-11 10:42    来源:

 

几十年改革难以突破的户籍制度改革有了新的曙光。

近期,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将“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作为重点任务,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8月下旬,厦门发布关于调整房产落户政策的通知,调整房产落户政策。通知明确,在厦门市行政区域内拥有合法房产并满足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落户,申请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户口可一并迁入。

“户籍关乎于人,户籍制度改革是‘人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是新的取向,也是未来五年的改革方向。”在谈到户籍制度改革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

户籍制度改革也是这位经济学家当前关注的重点。对这项颇为棘手又势在必行的改革,姚洋不惜倾注理想与热情,并在线上线下反复阐释。以下是他的讲述。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采写。

经济改革已经40多年,“户籍制度”仍改动较小

“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本质上是放开对人口向城市流动。这是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户籍改革后,再次重申这个话题。当时确定了一个时间表,即到2020年之前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完成。目前看来,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如果完成了,我们就无须再提出并需要接下来的五年时间。

这表明,大家都意识到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然而改动起来非常困难。我们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在谈论户籍制度时仍然需要回顾其历史。

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已经40多年,有一个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且改动相对较小的制度,就是1958年确立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到20世纪80年代,人口流动完全由国家决定。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村子里,那么大概率一生就在这个村子里了,户籍制度是严格管控的。

我出生在西安,童年在老家江西新干县乡下度过,那时候农民“吃上商品粮”,也就说能在城市里有一份工作,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末期,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外出的农村户籍工人就有了一个非常不好听的名字,叫作“盲流”。1993年,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盲流”这个词成为历史。

但你知道那时候到大城市打工需要多少证件吗?进城务工证,甚至计划生育证,你要没有这个证,对不起,去不了。

1996年,我在美国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我做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关于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我在农村生活过,博士毕业后坚决想要回国。我的想法就是,我知道中国农民有多苦,我要为中国农民鼓与呼,不能老让农村成为默默无闻的、吃亏的那一方。

就拿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称呼来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用“农民工”这个词。我曾在北大东南边天桥上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人,扛着个大包上天桥楼梯非常费劲,一个学生想上前帮忙。那人回头说:“同学,你不要帮我,我是农民工。”这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农民工”这个词儿就不对,具有一定侮辱性。

谈积分落户:不能将“选贤任能”深入到每个方面

直到今天,户籍制度仍然和20多项人的权利有关。住房限购、积分落户、摇号买车、子女入学等这些“北漂”“沪漂”熟悉的词汇,都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

前段时间我参加一场青年创业大会,我发现,年轻人反响非常激烈之处,便是积分落户政策。

比如子女的入学难题,几乎是所有无法取得北京户口的“北漂人”心中之痛。随父母工作来到北京的子女,在北京的入学、升学中面临重重难关,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又让绝大多数家庭望而却步。

此前,有城市将“双一流”(985、211)名校的全日制硕士作为落户条件。这意思是,我们需要人才,考上985名校是人才的标志,985高校以下则说明你不行。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毕业于青岛一高校的许仰天无法落户了,他创立的企业Shein(希音),预估市值为500亿英镑。如果它上市,那么许仰天至少是当地首富了,这样的人难道“不配”落户?

我们不清楚哪里有人才,我们应该想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今天我们谈论户籍问题,我非常想与大家交流,中国人从历史时期开始,在我们的血液里就有这种保守的成分。我们不相信每个人都有同等的价值,我们相信选拔。在很多领域,确实需要选贤任能,这是我们做得很好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将“选贤任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户籍积分制度也是一种“选拔”。很多情况下,你高考时运气好一点,考上985、211名校,他运气差一点,没有考上。这根本不说明问题,我们却将其变成一个决定人生的因素。

目前,除了北京之外,全国主要城市的入户门槛都在降低,以学历为衡量条件之一的积分落户在融冰。

我认为,大城市最该保障的不是“人才房”,而是年轻人住房。有没有当地户口,来大城市“漂”的年轻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住房怎么保证?大家可以去看,有些灰色、棕色标识的大楼全部由政府拥有。至于分配,只要你名下没有住房,无论收入高低,都可以参与摇号,摇到就是赚到,因为保障房的房租非常低。

传统意义户籍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真正的登记制度将到来

我们提出,新征程的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直到今天,城乡差距仍然巨大。我们需要缩小差距,最后让它消失。如果户籍制度不改革,那么差距难以消失。

我们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是66.16%(2023年年末数据);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还只有48.3%(2023年年末数据)。我们还没有计算,如果这些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后,他们带来家庭一起安家落户,那么最终带动的城市化率会高出多少。

户籍改革也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一步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劳动力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由于户口限制,劳动力统一市场直到今天仍然不完备。

此外,城市化是推动消费的重要手段。我自己做过简单计算,让已经进城但是没有户口的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他的消费就可以提高12%~13%。202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1倍。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镇户口,未能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因此,他们的消费事实上受到了抑制。中国学者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学者采用不同的数据进行过估算,得出的结论竟不谋而合:仅仅由于没有获得城镇户籍身份这一因素,就使进城务工家庭的消费意愿降低了23%左右。

我们讨论了很久改革的必要性,但为何改革如此困难?特别是过去10年,对于年轻人而言,户籍变得更加重要,而非更不重要。阻力在哪里?

第一大阻力,是配套的改革没有跟上。第二个阻力是人口流入地的地方。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泛,几乎涉及每个人的利益,而我们没有建立起协调机制。

有人说户籍是中国独有的,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户籍关系和户籍管理,我在日本教过书,需要派出所注册相应的登记。所以请注意,户籍制度改革并非取消户籍制度。未来五年,将“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我认为,改革户籍制度,最根本的是修订户籍登记条例。目前,我们的人口流动如此之大,因此户籍登记条例许多法条已经不适用。我们需要把过时的条文删掉,并将新条文写进去。

总而言之,户籍制度改革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希望国务院这个为期5年的行动计划能够顺利推进。若是如此,2029年正好是改革后的户籍制度实施的时期,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户籍制度届时将退出历史舞台,真正的登记制度将到来。

每经记者 丁舟洋  王紫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