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第7期举办 陈明教授主讲“敦煌吐鲁番出土医书与古代亚欧医学知识的跨文化流传”

发布日期:2024-03-22 12:00    来源:

2024年3月20日,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第7期暨北大国发院30周年庆人文讲座系列在北大承泽园举办。本期讲座由北大外国语学院院长、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明主讲“敦煌吐鲁番出土医书与古代亚欧医学知识的跨文化流传”,众多北大师生、校友及蔚来车主到场聆听。

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由北大国发院联合蔚来seeds公益项目主办。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主持本期活动,依次进行主题演讲和问答互动。

陈明教授先简要介绍研究历程,之后重点内容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医学理论。陈明教授具体以“八术”与“三俱”这两个医学术语,以及《诸医方髓》和《金光明经·除病品》两本医书展开介绍。所谓八术指的是古印度传统医术,共八类,不同史籍记载略有不同,大体包括医治头面部和眼睛、五脏六腑、驱鬼、外伤、解毒、产科和儿科(0-16岁)、长命方(长寿)、足身力(身体强健)等八种医学理论。“三俱”指的是人体内循环的三种体液,包括风、胆汁、痰。

药方与药物。分别介绍了阿魏(治口臭)、沙摩路多(治眼疾)、婆罗勒(补腰肾、染黑头发)等特色药物,并考据了药材实物、命名差异、使用等情况。

医疗习俗。包括印度传说“护诸童子”,即为了保护小孩需要祭祀可能加害孩子的十六个女神,还有印度教中创世神话之一“翻搅乳海”记载,解毒剂“阿伽陀药”能解有名的“诃罗诃罗毒”。

医学人物。主要介绍了被视为神医的耆婆,及其受命火中取子的故事。

在介绍大量图文史料、实物照片前,陈明教授还简要分享了三个重要观点:

医药与维持人群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中古时期以来,医药学知识的传播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亚欧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医学残卷为认识中古时期的医学,以及了解中外医学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其文本与相关图像都有重要意义。

从全球史角度来看,分析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多语种医学残卷所涉及的医学理论、药方与药物、医疗习俗和医学人物,以及它们跨文化的流变情形,有助于了解到中古时期中医学的丰富多彩,以及这个时期多元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复杂面貌。

讲座最后,陈明教授总结表示:

敦煌吐鲁番出土医书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东段的情况,虽然不是丝绸之路的全景,但是其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是跨文化流通的。

敦煌吐鲁番出土医书中还有许多‘实用的’知识(包括药物或药方的使用等)、技能和民俗、宗教因素,它们至今还有强大的活力。

中国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和中国文化一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是不管历史上有多少外来知识,都没有把中医改变成纯粹的外来的医学,这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医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受益于这种主体性特征。

主讲结束后,陈明教授还针对听众踊跃提问深入解答。

本期活动同步在网易未来公开课、长安街读书会、学说平台,以及国发院自身的平台矩阵直播。

关于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

北大国发院作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推进公共讨论和公众启蒙是应有之义。学院每年都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讲坛。蔚来汽车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杰出代表,开设有服务车主和公众的seeds公益讲座项目。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是双方联合开展的系列公益课堂,由北大教授和知名学者带来不同主题的分享,交汇思想,探寻共识,启蒙大众,合力推动社会进步。

报道:王志勤| 编辑:王贤青


分享到: